天天看点

非遗活了,广州塔火了!百余件非遗活化成果作品集中展出

尚未公映的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南越宫词》;将洪拳元素融入游戏,三七互娱还未正式发行的《斗罗大陆:魂师对决》最新版……激活传统,非遗新生。春节期间,登上广州塔欣赏养成风景成为不少市民游客的首选。这个春节,百余件非遗活化成果作品集中亮相广州塔,让广大游客游览广州塔多了一个好去处。

2月5日,记者前往广州塔首层环形展廊打卡“激活传统——广州非遗活化成果展”,这个分为 “科技·新技术 新应用”“激活·越传统 越时尚”“国潮·潮生活 潮创意”“童趣·小童心 大智慧”四大版块的展陈空间,汇聚了20多个参与方跨界联合呈现,分别展示广州非遗活化的四大路径。

非遗活了,广州塔火了!百余件非遗活化成果作品集中展出

科技赋能,看广彩“长”出来

科技为非遗带来更具活力的呈现方式,非遗为科技带来更有文化的优质内容。广州美术学院的《广彩纳须弥》AR明信片,采用了碗碟瓶这三种广彩常见器型,选取代表性纹样展示广彩纹样的立体视觉效果。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扫描明信片上的二维码,只见屏幕出现一个三维数字化广彩,还能看见纹样生长、成型的动态过程。

现场记者还看到广州首档非遗创作过程5G直播,“5G,直达非遗微现场”。广州联通通过4K高清摄像机、5G极速网络,可以让观众 “零距离、零延时”欣赏非遗新作品创作过程,吸引100万人观看。项目还获得了2021年度全国“绽放杯”优秀奖。直播中还原了《钉金绣裙褂·五彩钻底褂皇》的创作过程,借力5G直播,完整勾勒出从创作前构思、创作中匠心到创作后完善的非遗新作“生命之旅”。

在广州,博物馆、高校、研究院所与非遗传承单位合作,在深度研究基础上,从非遗的传统元素里进行发掘、提炼并加以转化,让传统之美重现时尚之姿。

非遗活了,广州塔火了!百余件非遗活化成果作品集中展出

现场一组广式家具3D打印模型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这是来自广式家具资源库基本范式研究课题成果。2021年,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广州美术学院文化、社会创新教研中心合作,联合6家广作家具传承单位,通过前期资料梳理,选择第一批共16件传统广作家具代表性作品进行3D扫描与数字化转换并分析研究,同时对其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形成了广作家具数字资源库的基本范式,为广作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粤有戏”互动打卡点,展陈空间设计以“粤剧”拆字,构造文字和空间的结合,创新表达粤剧的“活化”。许多走到人形立牌互动区,体验粤剧人物扮演,拍照分享。

非遗活了,广州塔火了!百余件非遗活化成果作品集中展出

把文化融入生活,让非遗潮起来

在设计、动漫、电影等行业的跨界合作下,广州非遗化身人皆可得的文创,汇流为一种引领时尚的国潮。

由第一福品牌与广彩传承人周承杰合作开发的“福来运彩,再生异彩”系列广彩文创。作品以广彩蓝地牡丹盆为灵感,运用了广彩斗方元素以及不同的锦地纹样,通过对广彩元素的打散、重组,营造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艺术效果,助力昔日辉煌的技艺焕发新彩。广府文化讲究意头,“好彩”有Lucky之意,同时“生彩”粤语谐音生财,希望把文化融入生活,使之成为更多人的生活点缀。

非遗进校园、亲子非遗体验课,在小小的童心种下非遗的种子,能够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主题为童趣 · 小童心大智慧的第四展区,记者看到珐琅吊坠、玉雕、广彩盘等作品,这些都是“非遗课来了”系列亲子课、研学游成果。

自2010年开始,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始举办非遗体验课程,邀请传承人亲自主讲,带学员了解非遗、学习非遗,在体验中感受非遗之美。十余年来,“非遗课来了”系列课程不断完善,已有系列培训班、单次体验课、体验游、研学营、直播课、公开课、微课、慕课等8类课程;所开课程涉及90多个非遗项目,覆盖市级名录项目的80%;每年可培训线下学员1000多人次,线上学员300多万人次。

非遗活了,广州塔火了!百余件非遗活化成果作品集中展出

“这些都是近年最新、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不少在本次展览首次公开亮相。”广州市文化馆馆长牟辽川告诉记者,参展单位众多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20余家参展单位中,包括文博、高校、艺术院团、科技企业、游戏公司、文创单位等多个领域,不少都是在业界具有代表性的“大咖”,成为广州非遗跨界融合、资源融创实力的最好说明。

本次展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自1月23日开始在广州塔首层环形展廊拉开帷幕,持续展出至3月31日。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柳时强

【作者】 柳时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