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正月初五,满族的祭财神、揑破五

作者富察宝仁简介:富察宝仁先生退休前在园林局担任绿化处处长。现在先生担任的社会职务主要有: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北华大学客座教授、舒兰市人民政府历史文化顾问、吉林省满族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吉林市满族联谊会副会长、吉林市满族文化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理事、吉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道教玄帝观、灵仙府复建顾问、吉林市园林绿化协会秘书长等。

富察宝仁先生写有很多著作,特别是关于满族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主要有《大东北满族旧事》丛书,是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丛书约124万字,分为《大东北满族旧事·历史文化》《大东北满族旧事·岁时文化》《大东北满族旧事·俚俗文化》《大东北满族旧事·建筑文化》《大东北满族旧事·萨满文化》等5册。我们平台经过授权,曾发表部分文章。有意购买收藏此书的,可以与作者富察宝仁先生联系。

我们平台已经发表了富察宝仁先生《大东北满族旧事·历史文化》中的部分,现在先生又提供《大东北满族旧事·岁时文化》,我们将陆续发表。

正月初五,满族的祭财神、揑破五

祭财神、揑破五

满族是信仰萨满教的古老北方民族,自从其先民靺鞨人建立“海东盛国”渤海国,与中原唐朝建立了藩属国关系,和女真人建立金国并领有中原大片土地以来,中国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

清定鼎北京之后,中原与北方、汉族与满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已呈交融之势。所以,古老的满族虽然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风俚俗,但也融入了许多中原传统的民俗文化,象春节过年及拜年、祭财神、揑破五等年俗均融汇了中原文化。

大年初二为祭财神日,相传此日为财神生日。东北民间供祀的财神很多,像文财神有范蠡、比干,武财神有赵公明、关帝等等,也不知此日是哪位财神的生日。其实,人们也不会去细考究这些,只是祭祀财神而已,求财神恩赐、财源广进。昔日,满族人家大年初二祭财神,在正门前设一供案,上设香烛、供饽饽、鸡、羊、鱼等祭品。然后,将一瓦盆糊上红纸,上写“聚宝盆”三字,摆放供案前。祭祀时将财神码子与松枝、芝麻及五谷一起焚化,人们口里还会念叨一些俗套的老词:

新正初二, 大祭财神。

点上香烛, 喜酒满斟。

供上鱼羊, 饽饽上供。

全家老少, 磕头祭神。

商家店铺做买卖,是求财要赚钱,富贵人家虽然有钱,但想要更多的钱,于是他们搭席棚、贴对联、燃鞭炮,设供祭财神,规模更大更热闹。《珲春县志》载:

初二黎明,商户祀财神,燃鞭炮,院中搭席棚,祀天地神祇。前立松树二株,或四六株不等

,上贴桃符,张灯设彩,富家亦为之。

正月初三是新的一年中出现的第一个三日,与初一一样旧称黄道吉日。满族旧俗,初三是新媳妇回娘家的日子。这天清晨新婚小俩口就开始盛装准备。拜见岳父母要拿果子、槽子糕、萨其玛、绿豆糕等四盒礼、两瓶酒等礼物。岳父母在本村屯的走着就去了,如果路远那就得套上马爬犁迎着风雪前去。

岳父家里因是过年所以也是满屋是人,见出嫁的女儿回来了父母会盛情款待。满族的习俗是酒席间姑爷要给岳父母敬酒,内弟则代表家里给姐姐和姐夫敬酒,大家热热闹闹非常融洽。岳父母会很高兴地给女婿、女儿“压腰钱”,而女婿带来的礼物只会留下一半,有“亲戚里道的不必客气”之意。女婿、女儿回家时,岳父母还会送上一些礼物以示盛情。

早年满族礼俗,姑娘出嫁后三年间都要正月初三这天回娘家。因为满族过年要上大供祭祖、请神,嫁出去的女儿是人家的人了,不许参加家中的大年祭礼,有嫁出去的姑娘不许看娘家“供尖”的祭俗。所以也形成了新媳妇大年初三回娘家的习俗。

满族在初三这天有个重要的祀俗,就是“送神”。在午后三点多钟祭神毕,吃过最后一顿贺岁饭(“送神饺子”)后,将除夕夜请来的祖宗神、五路财神、四喜神送走。其祀俗是将饺子供在渥辄库(神位)前,全家人跪地磕头三个,然后家男主人念叨:“列位祖宗啊,年已过完啦,请回去吧!”之类的送神词。然后收起祖宗牌或家谱,就算是把祖宗神送走了。黑龙江省《安达县志》载:

薄暮时焚香楮,送祖先归去,曰送神,亦煮饺子,曰:“送神饺子”。

家中请来的祖宗神是送走了,其余的五路财神、四喜神等神祇,则是不明确地请他们何时走自便、反正财神、喜神在家中多耽些时日更好,显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满族过年的几天中,人们都忙忙乎乎的,拜完年、送走祖宗神,人们总算可以松口气轻松轻松了。大年初四这天,满族的年俗是设家宴招待宗族近亲,亲戚们坐在一起吃顿饭亲近亲近,称之“会年茶”。《盖平县志》载:“(初四)张筵招宗亲、亲友饮春酒,名曰‘会年茶’”。

满族饮的“春酒”是普通的酒,只是借新春之机团聚而饮而已。此时饮的“春酒”多为米儿酒,是满族一种用独特的用糜子(大黄米)或江米(糯米)酿成的米酒,又称“糜子酒”。酿此酒是先将糜子浸泡煮烂,待晾凉后放入酒坛中,然后加入酒曲拌匀封好坛口,三五日即可喝了。此酒性柔味甜即使不善饮酒之人也可喝上一杯。

大年初四,满族设家宴招待亲朋挚友,大户人家会设“全羊宴”。满族吃全羊宴有着久远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吃带皮的全羊,金女真人称之“潜羊”。当时生产力落后潜羊只会用来招待贵客。《松漠纪闻》记载:“凡宰羊但食其肉。贵人享重客,间兼皮以进,必指而夸曰:‘此潜羊也’。”

蒙古人、回族人吃羊肉喝羊汤尽人皆知,但满族人不仅只是吃羊肉喝羊汤,而且是煎、炒、烹、炸、蒸、爆、烤各种烹调手法全有,菜品则是肉、皮、心、肝、肺样样俱全,味道也是咸、甜、辣、酸、椒盐五味齐全的全羊宴。清代的《清稗类钞》记载:

(满族)可以用羊的全身各个部位制做美味。用蒸、烹、炮、炒、爆、灼、熏、炸等烹调

手法,可以制成汤、羹、膏等,有甜味、咸味、辣味、椒盐味等区别。

满族吃全羊宴不仅历史悠久,已愈千余年,而且品种多“号称一百零八品”。据记载,清代皇宫的大年初一元日庆宴,循例每年要在太和殿举行大宴,设置宴210桌,用羊100只,用酒100瓶,以款待辛劳一年的高官、重臣。因古语“羊”通“祥”之意,元日庆宴食羊有祈祝新年“吉祥鸿禧”之寓意。

满族民间百姓初四吃羊肉、喝羊汤乃至全羊宴,是因按传统俚俗“鸡一、狗二、猪三、羊四、牛五、马六、人七、谷八”,初四乃是羊日,故与初一家宴不可缺鸡一样,吃羊是为了应“羊日”之俚俗。

正月初五满汉同俗,皆称此日不吉为“破五”。既是“破五”那就要把它修补好,所以有“揑破五、包饺子”之俚俗。满族包饺子在面皮上无甚大区别,饺子馅差别可就大了。平民百姓多以白菜、酸菜加猪肉调制馅,而官宦大户人家的饺子馅则是相当丰富。《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载清末醇王府的新年饺子馅道:“有猪肉吉祥菜(即马齿苋菜)、猪肉白菜、羊肉白菜、猪肉菠菜(有干鲜之分)、猪肉韭菜、猪油韭菜、三鲜、烧鸭豆芽菜及素馅的、攒馅的等。”

正月初五,满族的祭财神、揑破五

满族十分重视除夕至初五的烧香祀神,一般人家是早、午、晚三次焚香祀神至初五日。心诚有许愿者,则是“烧长香”至此日。《海城县志》载:“由初一迄初五日,所供神佛位前,香烬即续,谓之‘长香’。过此(日)则早、午、晚三次焚香,”一直到正月十五为止。可见信仰古老萨满教的满族人祀祖祭神之心诚。

初五之“破日”,满族忌讳很多,昔日有“是日不吉,皆不出门”、“不宜出门”之俗。所以人们多在家中不外出有避祸之意。正月拜年至此日为止,过了初五再拜年的便被称为“拜晚年”,略有不恭之嫌。故人们纷纷在初五前完成春节大拜年的活动。

满族人在初五这天说话办事都会很注意,象破、坏、死、丧等话都不可以说,孩子做错了什么事也不可以打。这天还忌讳向外扫脏土、倒污水,忌讳开箱翻柜。初五这天吃的“揑破五饺子”必须是蒸饺,乃取新年新气象,家中日子蒸蒸日上之意。初五之前,满族人家会蒸热年前预先做好的黏豆包、黏饽饽、冻饺子吃,而不淘米做饭。有初五前生米下锅,家人吃后会“生分”的俚俗。初五合家团聚吃饺子之前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们称之“嘣破五”,有驱除破旧邪恶、迎接喜庆幸福之含义,以寄托人们对新年美好的期盼。

旧俗,初五又是祭祀财神老爷的日子。是日清晨,各商家店铺便开始祭财神,在财神老爷的神案上供上鸡和鲤鱼,取其“吉、利”之谐音含意。早年,吉林省城及附近的大商富贾,祭祀财神的举动是很隆重的。人们先在院子中搭好席棚,摆设供案供品及财神牌位,然后,在供案前植松树二株或四株、六株不等,上贴桃符及红绿彩纸。这是满族萨满教神树崇拜遗存的一种体现,意为对财神爷的祭礼供祀可通过神树通达天庭,以让财神爷知晓。诸事备齐之后,开始焚香磕头燃放爆竹,祭祀文武财神老爷。

正月初五,满族的祭财神、揑破五

这天,关东惯习是商家店铺都要宴请伙计,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能够尽心竭力地办事,俗称喝“财神酒”。但是宴并非是好宴,因为宴罢就要宣布伙计们的去留之大事。所以,好多伙计虽然身在宴席但也无心吃喝,惟恐被辞退回家丢了饭碗。

早年间满族妇女地位很低,有许多陈规陋习女人们是必须遵守的,但对男人们则是比较宽泛的。象初五的破五日男人们是可以走一走赶紧拜拜年,女人们则是不可以出门的。昔日,满族的格格(姑娘)、乌伦(媳妇)只有初六之后方可出门拜年,俚俗为初六前“出嫁的姑娘看娘家供,日子过得穷要命”。

由于满族居住地广阔故祀俗略有不同,象过年请神却是在除夕、初一进行,而送神祀仪则是初二、初三一直到初六都有。辽宁《新民县志》载送神道:“晨起盥漱毕,拈香,各神案前叩首。香烬一律撤供。”撤供之后,年前书写的祖宗及各路神仙的牌位,由家男主人跪在地上焚烧掉,一溜青烟诸神便送走了。正如《昔日吉林民间习俗》载:“一股青烟直上云霄,神仙也就上天了”。

初六送走了神祇,已在家中闷了五六天的妇女才算是解放了,纷纷出门走亲访友或左邻右舍地拜年,最主要的当然是回娘家看望老爹老妈。女人过年时回娘家也是很郑重的,在一番打扮之后,带上礼物由丈夫或妯娌陪同下回娘家。

早年间,满族女儿的回娘家礼多是带“果匣”。果匣是由薄木板制做呈长方型,内盛京八件或萨其玛、蜜饯、驴打滚等一些特色糖果糕点,上敷红纸以示尊敬。女儿到了家且有夫家人陪同,父母自然欢天喜地的设宴款待,俗称“接姑娘”。吉林《扶余县乡土资料》载:“例于本日(初六)接宴已嫁之女,俗称之‘接姑娘’。”

满族过年的一些陈规俚俗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而许多优良的传统习俗,像贴对子(春联)、放鞭炮、吃饺子、拜年贺岁等,则以民俗的形式深深地扎根在关东的黑土地上。满族传统的“过大年”,要一直过到正月十五,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人们既忙碌又兴奋,每一天每一件事都蕴含着奇特的年俗涵意。

过年给人们带来欢心快乐和对新的一年的希冀,而最高兴的还是孩子,有吃有喝又有压岁钱,又会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所以刚刚过完年,孩子们又开始数着手指头,企盼着明年的过年了。

作者富察宝仁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出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