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初五开市迎财神:市场经济发育后以追求财富为荣,拜关公、商不逾“义”

初五开市迎财神:市场经济发育后以追求财富为荣,拜关公、商不逾“义”

“财神”向大家贺新春。(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图)

财神信仰是工商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先秦时期有著名富商如王亥、子贡、陶朱公、吕不韦之类,但他们在当时并没有成为财神,因为当时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工商业经济崇拜文化。在古代世界范围内来看,儒家学说对于工商业的态度是非常亲善的,孔子称赞弟子子贡是瑚琏之器,孟子主张关市不征,并为市场分工辩护,儒道一体的司马迁则在《史记 货殖列传》中正面塑造各类素封的形象,这些都为后来财神正面的形象奠定了义理基础。

魏晋时期的成公绥,就首次提出了“钱神”的说法,文中描写了钱的巨大功能,可以达到“宾客辐辏,门常如市”的效果,此后的西晋鲁褒也作有《钱神论》,提出了著名“孔方兄”的说法,以钱的口吻对“贪人”进行讽刺,钱和财富的形象还并不太正面。在魏晋之际,虽然出现了早期的“钱神”,但这一时期的“钱神”还并不是后世充分人格化的“财神爷”形象,并且也不是一般社会上普通民众求富的世俗信仰对象。

真正意义上中国财神信仰的成熟,是民间社会和商业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的宋代。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的汴梁在过年期间,市面上除了大量贩卖钟馗、桃符之类的早期年画外,还售卖“财门”的画像。所谓财门,就是两名掌管财富的文官形象,在新年期间可以贴在门上帮助户主招财进宝,按照现在的划分属于“文财神”序列。南宋的《梦粱录》卷六中,也记载了当时新年有大量杂货铺除了售卖门神外,也贩卖一种叫“财马”的版画,可能是一种招财进宝的骑马武将形象。换言之,在宋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在民间社会已经出现了人格化的财神形象,财神或为文官或为骑马武官,被宋代市民以年画的方式贴在门板上,作为祈求财富的保护神,则应当属于“武财神”序列。

到了明代,武财神赵公明的信仰开始流行,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赵公明除了负责驱逐瘟疫和讼冤之外,还要负责“买卖求财,宜利合和”。此外,在明代以来民间广为流传的《封神演义》中,赵公明被姜太公杀死,但在后来的封神榜中他被封为“金轮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负责掌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道教将其归纳为“总司天下财源,无量增福益禄”,即统摄人间一切市场活动行为中的盈利。显然,赵公明最终在市井小说中作为财神的丰满形象,反映了宋代以来一直到明代社会上工商业和市场发育的成果,人们以追求财富为荣,并以相应的神祇对合法财富积累和市场行为进行保护。

伴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明代以来中国民间社会中除了赵公明外,还陆续出现了各种掌管财富的神灵,包括了商代晚期的封建领主比干、春秋晚期的富商范蠡、三国的关羽、唐代的王元宝、五代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宋代的蔡京(很多人想不到吧?),以及五路神、华光大帝、金元总管、招财童子、灶王爷、刘海蟾等,这些民间自发秩序中产生的各类财神信仰,人格和角色有时会发生重叠和混淆,但在功能上都反映了明代以来工商业市民社会中对追求财富正当性、合法性的各种关注。

如传说中比干有七窍玲珑心,则其作为财神担当中便肩负捍卫无偏无私,办事公道,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的市场行为价值观。此外,比干剖心的传说,也可能寓意了神灵没有私心的含义,即作为市场行为的保护神,他必须客观中立,符合市场公正原则。而唐代贩卖琉璃的大富商王元宝,据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的描述为多金豪华的形象,工商业市民社会对他的崇拜,反映了追求财富不再是与“义”相对立的行为。

而遍布大江南北的关羽财神崇拜,则强调了“义”在市场行为中的重要性。这种“义”,一方面服务于凝聚私人结社的小共同体,而在财神角色这方面,则体现为陌生人社会之间的“大义”,即公正无私地保护市场行为背后的伦理价值。

亚当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曾谈到,“那些通过粗俗的阴谋,权术伎俩,甚至干出滔天大罪来获取富贵的人,通常会获得罪有应得的败坏名誉惩罚。即使是凑巧获取了富贵,但这富贵的荣誉,也因在攀爬过程中的卑鄙下流而遭到亵渎玷污。他会被乌黑、肮脏、发臭的内心世界所包围,真正的荣耀会认为他活得太久,他今生也不可能从别人的敬爱里享受到丝毫幸福”。亚当 密斯注意到自由市场虽然是陌生人社会之间的互动,但也不可能脱离社会的道德与公序良俗而单独存在,这一原则反映到中国商业传统文化中,对财神关羽“义”的强调,其实便是对这一精神作出中国式的民间解读和放大。关羽作为财神信仰,至今在中国南方影响深远,商家“拜关公”的行为既是为本家求财富,也需要在市场行为中坚守“义”的商业底线。

民间社会在新年期间,讲究对财神的敬奉,尤其是明代以来形成了正月初五迎财神的习俗。从明代一直到民国直至当下,正月初五传闻为财神生日,多在这一天进行商业开市,除锣鼓爆竹之外,还要以美酒佳肴进行祭祀。一些地区的商家组建有“财神会”,烧香还愿拜财神。这些民间的文化传统,在南中国保存更为完整,体现在观念上也表现为对现代工商业更为积极和适应的态度与行为模式。中国发达的财神信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近现代商业市场之间的亲近、融合关系。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李竞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