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初五開市迎财神:市場經濟發育後以追求财富為榮,拜關公、商不逾“義”

初五開市迎财神:市場經濟發育後以追求财富為榮,拜關公、商不逾“義”

“财神”向大家賀新春。(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圖)

财神信仰是工商業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的産物,先秦時期有著名富商如王亥、子貢、陶朱公、呂不韋之類,但他們在當時并沒有成為财神,因為當時還沒有形成普遍的工商業經濟崇拜文化。在古代世界範圍内來看,儒家學說對于工商業的态度是非常親善的,孔子稱贊弟子子貢是瑚琏之器,孟子主張關市不征,并為市場分工辯護,儒道一體的司馬遷則在《史記 貨殖列傳》中正面塑造各類素封的形象,這些都為後來财神正面的形象奠定了義理基礎。

魏晉時期的成公綏,就首次提出了“錢神”的說法,文中描寫了錢的巨大功能,可以達到“賓客輻辏,門常如市”的效果,此後的西晉魯褒也作有《錢神論》,提出了著名“孔方兄”的說法,以錢的口吻對“貪人”進行諷刺,錢和财富的形象還并不太正面。在魏晉之際,雖然出現了早期的“錢神”,但這一時期的“錢神”還并不是後世充分人格化的“财神爺”形象,并且也不是一般社會上普通群眾求富的世俗信仰對象。

真正意義上中國财神信仰的成熟,是民間社會和商業市場經濟得到充分發展的宋代。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的汴梁在過年期間,市面上除了大量販賣鐘馗、桃符之類的早期年畫外,還售賣“财門”的畫像。所謂财門,就是兩名掌管财富的文官形象,在新年期間可以貼在門上幫助戶主招财進寶,按照現在的劃分屬于“文财神”序列。南宋的《夢粱錄》卷六中,也記載了當時新年有大量雜貨鋪除了售賣門神外,也販賣一種叫“财馬”的版畫,可能是一種招财進寶的騎馬武将形象。換言之,在宋代伴随着市場經濟的發育,在民間社會已經出現了人格化的财神形象,财神或為文官或為騎馬武官,被宋代市民以年畫的方式貼在門闆上,作為祈求财富的保護神,則應當屬于“武财神”序列。

到了明代,武财神趙公明的信仰開始流行,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趙公明除了負責驅逐瘟疫和訟冤之外,還要負責“買賣求财,宜利合和”。此外,在明代以來民間廣為流傳的《封神演義》中,趙公明被姜太公殺死,但在後來的封神榜中他被封為“金輪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負責掌管人間一切金銀财寶,道教将其歸納為“總司天下财源,無量增福益祿”,即統攝人間一切市場活動行為中的盈利。顯然,趙公明最終在市井小說中作為财神的豐滿形象,反映了宋代以來一直到明代社會上工商業和市場發育的成果,人們以追求财富為榮,并以相應的神祇對合法财富積累和市場行為進行保護。

伴随着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明代以來中國民間社會中除了趙公明外,還陸續出現了各種掌管财富的神靈,包括了商代晚期的封建領主比幹、春秋晚期的富商範蠡、三國的關羽、唐代的王元寶、五代後周世宗皇帝柴榮、宋代的蔡京(很多人想不到吧?),以及五路神、華光大帝、金元總管、招财童子、竈王爺、劉海蟾等,這些民間自發秩序中産生的各類财神信仰,人格和角色有時會發生重疊和混淆,但在功能上都反映了明代以來工商業市民社會中對追求财富正當性、合法性的各種關注。

如傳說中比幹有七竅玲珑心,則其作為财神擔當中便肩負捍衛無偏無私,辦事公道,買賣公平,童叟無欺的市場行為價值觀。此外,比幹剖心的傳說,也可能寓意了神靈沒有私心的含義,即作為市場行為的保護神,他必須客觀中立,符合市場公正原則。而唐代販賣琉璃的大富商王元寶,據朱熹在《朱子語類》中的描述為多金豪華的形象,工商業市民社會對他的崇拜,反映了追求财富不再是與“義”相對立的行為。

而遍布大江南北的關羽财神崇拜,則強調了“義”在市場行為中的重要性。這種“義”,一方面服務于凝聚私人結社的小共同體,而在财神角色這方面,則展現為陌生人社會之間的“大義”,即公正無私地保護市場行為背後的倫理價值。

亞當 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曾談到,“那些通過粗俗的陰謀,權術伎倆,甚至幹出滔天大罪來擷取富貴的人,通常會獲得罪有應得的敗壞名譽懲罰。即使是湊巧擷取了富貴,但這富貴的榮譽,也因在攀爬過程中的卑鄙下流而遭到亵渎玷污。他會被烏黑、肮髒、發臭的内心世界所包圍,真正的榮耀會認為他活得太久,他今生也不可能從别人的敬愛裡享受到絲毫幸福”。亞當 密斯注意到自由市場雖然是陌生人社會之間的互動,但也不可能脫離社會的道德與公序良俗而單獨存在,這一原則反映到中國商業傳統文化中,對财神關羽“義”的強調,其實便是對這一精神作出中國式的民間解讀和放大。關羽作為财神信仰,至今在中國南方影響深遠,商家“拜關公”的行為既是為本家求财富,也需要在市場行為中堅守“義”的商業底線。

民間社會在新年期間,講究對财神的敬奉,尤其是明代以來形成了正月初五迎财神的習俗。從明代一直到民國直至當下,正月初五傳聞為财神生日,多在這一天進行商業開市,除鑼鼓爆竹之外,還要以美酒佳肴進行祭祀。一些地區的商家組建有“财神會”,燒香還願拜财神。這些民間的文化傳統,在南中國儲存更為完整,展現在觀念上也表現為對現代工商業更為積極和适應的态度與行為模式。中國發達的财神信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近現代商業市場之間的親近、融合關系。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李競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