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没有香皂,沐浴液,新疆人拿什么洗澡?

来源:石榴云

近日,一个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奇台县境内的唐朝墩遗址发现了一座一座规模很大的浴场遗址。

据专家推测,这座面积300平方米的浴场,作为城市公共浴场的可能性较大,一方面满足城市居民日常清洁需要,另一方面可供往来旅人沐浴休憩。

令人好奇的是,在没有现代香皂、沐浴露、洗面奶的古代,浴场里的人如何洗澡和洗发呢?

帘外风来澡豆香

在澡豆、皂夹及香皂兴起之前,人们盥洗,去除油垢所用的手段,基本上只有淘米水做的米汤,它是见于文献中最古老的清洁用品之一。

不过,这米汤还不是淘米后的一点剩水,而是先煮后酿的微微发酸的浆水,去污力很一般。

澡豆出现在魏晋时期绝不是偶然,那正是中国历史上“香料大发现”时代,各地香料运抵中原,随着佛教传入,一种叫“澡豆”的小东西,让人们的生活面貌一新。

澡豆的主要成分是豌豆,在今天看来是很寻常的杂粮,当初却是生长在西域地区,晚至唐代,它都是这一地区的特产。澡豆以研磨成细细的豌豆面为主料,与数种珍贵的香料及中草药混合一起,制成细丸状而得名。

在古代,澡豆可以说是一种全能清洁品,因富含皂角苷,用它来洗手、洗脸、洗头、沐浴、洗衣服,洁净彻底而又细滑养肤,甚至有这样的诗句用来形容澡豆的净脸功效:“兰汤竞夕宜温玉,帘外风来澡豆香。肌雪净,脸波长。”

《齐民要术·杂说》还记载:“旧丝帛若以灰汁洗,色黄而质脆,若捣豆为汁,可洁白柔韧,胜皂荚远矣。”意思是说:用澡豆水洗过的丝帛,不光干净还非常柔韧光滑,比皂荚好。可见其温和性。

总而言之,一切污渍、油脂,澡豆全搞定,还散发出优雅的香气。那时,人们若嘲笑一个人土气,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往往会说此人“不识澡豆”。

到了唐代,澡豆的使用达到鼎盛。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足以说明澡豆是贵族的生活必需用品之一,而民间百姓一般是用绿豆、白豆等本土豆子制作廉价版澡豆。

元代出现了一种很有趣的洁身品——澡豆麦麸,在元杂剧《谢天香》中,一段唱词详细展现了女人化妆后清洁皮肤的整套步骤:“送的那谁护衣为头,先使了熬麸浆香澡豆,暖的那温泔清手面清揉。”

用麦麸原料制成的澡豆,有很强的去死皮功效,还有一种自然的草木香。而这“浆”,则是用麸皮洗出的粉调制而成。

从皂荚到肥皂团

顺时光上溯,在澡豆兴起的年代,同时也有一种低廉而方便的清洁品——皂荚。它也称为皂角,是皂树的果实,因含有皂甙,遇水会产生大量泡沫,有很强的去垢力,在民间被用作纯天然的洗涤剂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一些偏远山区及村庄,仍普遍使用皂角。

除了澡豆、皂荚外,《鸡肋编》还记载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污。

到了南宋时期,才真正出现了肥皂成品——“肥皂团”。明人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木二·肥皂荚》中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方法:“肥皂荚生高山中,其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麵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这个肥皂荚,民间叫“肥珠子”,它是中药材“无患子”的别名。每到深秋十月,人们将“肥珠子”的果荚采下,煮熟捣烂,加以香料、豆面,制成橘子大小的球状,时称“肥皂团”。肥皂荚的荚果比皂荚更多油,去垢效果比皂荚好。

我查资料得知,“肥皂”一词最初虽然专指一种果荚,但是这个词已彻底发生转换,用于称呼该种果荚制作的固体清洁卫生用品。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中,还记载了南宋京都临安有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宋代美容洗洁皂的发达和成熟,可以确定无疑了。

明清时代,古老的“澡豆”也并没有完全消失。民间还对澡豆做了改进,将砂糖、动物油、动物胰子、香料等成分按比例共混研磨,并加热压制成型,这就是“胰子”。

“胰子”也是如今香皂的前身。

据说清末时期,北京有70多家胰子店。胰子的香型也很丰富:例如桂花胰子、玫瑰胰子、檀香胰子、茉莉花胰子等。

新疆土肥皂变成“金疙瘩”

古代没有香皂,沐浴液,新疆人拿什么洗澡?

阿勒泰牧区的黑肥皂“喀拉萨本”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蒋大伟摄

阿勒泰牧民因经常野外放牧狩猎,在用火时,偶有发现油脂与草木灰混合产生的脂块具有洗涤去污作用,这是一种类似皂的物质。牧民便用羊油和草木灰混合做成了固体皂团,虽然也叫“羊胰子”,但实际并不是用羊胰脏制作的。

这种固体皂团至今在新疆一些地方仍使用,它们分别是库车的“托哈西苏甫”及阿勒泰的“喀拉萨本”。

“托哈西苏甫”意为圆形肥皂,又称“疙瘩胰子”和“库车胰子”。这种土黄色、喇叭状、像窝窝头的东西,在南疆的巴扎随处可见。

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传统工艺的库车土肥皂,其配料及制作方法很简单:只以棉花籽油、火碱及土盐为原料,经过3次反复熬制,再使用模子固型,晾晒。其制作工艺还列入阿克苏地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近20家制皂家庭作坊均集中在库车老城和乌恰镇,年产土肥皂500吨以上,库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土肥皂之乡”。

而另一种状如骆驼粪的黑肥皂“喀拉萨本”产自阿勒泰。“喀拉”即黑色,而“萨本”意为肥皂。因通常用羊尾油制作,被称为“羊胰子”。其配料与库车土肥皂略有不同,它是用晒干的茴茴草、“哈拉海”(荨麻)等几种牧草烧成的草木灰,再配以羊油或牛油制成的。为使其耐用,还要在以上混合物中加入少许羊毛,放入模具固型后晾晒。据说这种“黑肥皂”可以祛痘、止痒,养护皮肤。

古代没有香皂,沐浴液,新疆人拿什么洗澡?

阿勒泰牧区的艺人在制作黑肥皂“喀拉萨本”。(资料图片)

直到今天,一些新疆老辈人仍把这种土肥皂称为“羊胰子”“库车胰子”。胰子曾是中原人的生活日常之物,当哈拉海、胰子、肥皂这些词汇跨越丝路,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融合后沉淀,渐渐成为各民族共通的传统与常识。

当下,各种洗浴产品层出不穷,古老的新疆土肥皂也与时俱进,在配方上进行了改良。据报摘:库车乌什镇二乌恰社区农民热合曼,托合提,将天然的薰衣草、木炭、羊奶添加到土肥皂的配方中,在皂表面添加入大理石花纹,还对产品进行了现代包装,很受消费者青睐。他家的土肥皂日生产量达七八百公斤以上,年收入达10万元。

而在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夏牧场,村里的妇女们都会做“黑肥皂”。从2017年开始起,“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与一家环保公益组织联合开发黑肥皂公益项目,将包装精美的“蒙泰依们和她们的黑肥皂”进行推广,村民不仅靠黑肥皂赚到了钱,它还成为村里发展旅游的特色体验项目。

新疆小小的土肥皂变成了“金疙瘩”,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不过,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沐浴明年称意身

“闻闲立马重来此,沐浴明年称意身”。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就非常注重仪容仪表,并视为对他人的一种礼节尊重。甚至,定期洗浴成为古代的官员一种休假制度。

从古老的“淘米水”“澡豆”煮水净身,再到“肥珠子”“胰子”“香皂”濯面去垢,随着科技进步,国内洗护配方技术已进阶到生物酶及复合酶的提取上。

从以上洗护用品的历史演化中看出,它们的功能都是给身体及衣物清洁去味,只不过各自采用的原料和工序不同而已,展现出的是从古到今的人们,对仪表文明的不懈追求。

支持一下小编,请下方点赞、点和分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