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广州绣郎飞针绣虎迎新年,制作广绣虎年文创产品成热销爆款

对于“绣郎”王新元来说,每晚临睡前穿针引线绣上一会儿,早已成了习惯,他传承的广绣技艺,有千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了推广这门古老的技艺,打开广绣的市场局面,他创建自己的广绣品牌“聚元祥”。1月23日,王新元在社交平台上开始了人生当中的第一场直播卖货活动,带来了一系列虎年文创产品。

广州绣郎飞针绣虎迎新年,制作广绣虎年文创产品成热销爆款

广绣市级传承人王新元。

成为非遗传承人

“穿针引线”这个动作,大概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印在王新元的脑海里。他成长于江西武宁一个裁缝世家。1995年,在表姑的启蒙下,13岁的王新元初次接触到刺绣,从此开始拿起了针和线。但真正地跟广绣结缘是退伍后来到广州,机缘巧合之下,他在陈家祠看到粤绣名家吴玉珍的广绣作品,“她绣的不是传统的荔枝木棉,而是山水、人物肖像。这个让我很震撼,心灵触动很大。”从那时起,王新元决定跟着梁国兴、吴玉珍夫妇好好学习广绣。

王新元师傅梁国兴是佛山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师娘吴玉珍也是知名的粤绣艺术家,夫妇俩在绣花台前坐了大半辈子,只为了传承针线里的岭南文化。“广绣讲求一个好意头,比如荔枝跟公鸡组合在一起叫大吉大利,孔雀跟紫金花搭配叫紫气东来等等。荔枝、木棉、孔雀是广绣的三大主题,但我的师傅师娘开创性地把广绣的技法运用到人物肖像、风景画里,这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广州绣郎飞针绣虎迎新年,制作广绣虎年文创产品成热销爆款

王新元绣虎中。

在学习广绣的时候,王新元并没有想着去成为传承人,20多年来,他一直都在扎扎实实地做创作,让自己的广绣作品看起来有“沉淀感”是他唯一的目标。但有一次去国外进行非遗交流,被同行的工作人员问到“王老师我该怎么介绍您?您是非遗大师或者传承人吗?”那时候的王新元什么职称也没有,他对自己的职业认定是“手艺人”或者“广绣工匠”,但这两个称呼在别人眼里显然不够有“分量”。2018年广绣被列入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传统工艺振兴项目,鼓励广绣要走出去,发扬光大。“如果通过我身上的头衔,让大家更愿意去了解广绣,也是挺好的一件事。”王新元思前想后,决定开始考职称、考大师、评上广绣市级传承人,他说:“一路走来,坎坎坷坷。”

有买卖才有传承

没有消费和市场的非遗技艺和产品,就像写在羊皮纸上却无人会说的古老语言,只能走向消亡。王新元深谙这个道理,“个人小作坊式的生产无法满足传承人生存的需要,只有走进广袤的市场,规模化生产才可以。”

2010年,王新元正式开始创业,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聚元祥,至今已经开了七家门店和一家刺绣研究所,在广州、佛山顺德、清远、扬州都有专门的刺绣生产基地,拥有上百名绣娘、十多名设计师。

广州绣郎飞针绣虎迎新年,制作广绣虎年文创产品成热销爆款

王新元创作的广绣作品。

要推广非遗技艺广绣,并且把它转化为能被现代人喜爱、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是一个漫长而孤独的过程。王新元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杀出一条路来”。他打破传统惯性思维,将广绣与科技、游戏、汽车、文创等领域开展跨界合作,推出了台灯、果盘、口罩、领带、香囊、帽子、胸针等一些兼具传统技法与现代潮流的文创产品,调整产品销售模式,过抖音和微信小程序推出线上产品,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时销售,并开始尝试直播带货。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消费得起的这些广绣作品,让广绣真正地融入生活。此外,王新元还在抖音、N视频等平台上,开设了一个名为“绣花男——王新元”的账号,用短视频的方式推广非遗。

在致力于艺术创作的同时,王新元还热心公益宣传,培育广泛的传承队伍。据悉,2015年至今,他一直在西关培正小学、朝天小学、金兰苑小学、华南碧桂园学校等学校亲自授课,培养孩子的刺绣爱好,并希望通过广收徒弟的方法,壮大广绣传承队伍,让更多人能够传承这门技术。

广州绣郎飞针绣虎迎新年,制作广绣虎年文创产品成热销爆款

近年来,王新元还热心公益宣传,努力培养广绣传承队伍。

“绣郎”飞针绣虎

绣架前,一尺布,一根针,随着巧手上下翻飞,一件水上游泳的老虎生肖绣品就要逐渐成形。

为了迎接虎年,王新元从2021年年初就开始构思绣品的图案,最后锁定白虎和水上老虎,“大部分的文创产品以咱们国宝东北虎为主,我想广绣的话,中国古神兽白虎就很好,绣出远近层次,朦朦胧胧的感觉。白虎一方面代表着王者归来,另一方面也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希望虎年疫情能早日过去。至于水上老虎,广东人寓意水为财。老虎在水上玩耍的神态,用广秀玩出新花样。是自己的一个创意,跟传统的广绣平铺针法融合,给别人一种不同的视觉冲击。”

广州绣郎飞针绣虎迎新年,制作广绣虎年文创产品成热销爆款

王新元创作的“白虎”广绣作品和虎年文创产品。

为了能让绣品更逼真,王新元多次去到野生动物园,拍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并且根据不同的题材,在传统的针法上作出创新。在绣水上老虎时,如何表现出老虎毛发打湿时的毛茸感是一大难点,王新元通过不断摸索,不同针法的叠加,“在拆了又绣,绣了又拆”的反复循环中,终于绣出想要的立体感和质感。“一幅广绣作品,不是靠一种、两种针法就能完成的,它融入了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针法的叠加,这样才能把一幅作品的真正神韵体现出来。”

此外,王新元还做了一些关于老虎的广绣文创,有虎虎生威的双面绣摆件,虎年红包,虎年木盒等,这些文创产品借着虎年的“东风”,成为销售爆款。

在“绣郎”王新元眼里,每一件广绣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手作的温度,投入了精神和灵魂。它们生于民,也有可能失于民,而他通过自己的方式,一步步艰难地打开大众市场,让流传千年的广绣技艺不再沉寂。

采写:南都记者 陈蓓蕾

摄影:南都记者 刘威张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