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他们是“滨江工匠”

来源:杭州日报

原标题:强力"高科技粉丝"写新时代奋斗之歌(引语)

看,他们是"河边工匠"!(主题)

杭州日报记者 孟娇 记者 宋橙 李小鳕鱼 朱一娟

"创新滨江""数字滨江""国际滨江"...在一张高新区(滨江)金名片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几十年的专注和坚持,不断克服困难,追求卓越,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首优质发展的歌,他们是"滨江工匠"。

今天是杭州第三届"926工匠日",近日,高新区(滨江)举办了第二届"滨江工匠"表彰大会,为来自不同行业的10位"滨江工匠"颁发证书和奖杯。

其中,既有"中国芯"的梦想守护者,也有工业自动化的核心骨干,还有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数字创意的先行者,厚厚的"高科技模式",已经成为"河边工匠"的独特标签。

弘扬"工匠精神",从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出发,具有鲜明的新时代需求,也是高新区(江滨)坚持人才为第一资源,努力推动"生产城市人"与"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耦合的重要支撑,区域拥有"浙江工匠"6, "杭州工匠"6,"河边工匠"20。就在昨天,该区又增加了两名"杭州工匠"和一名"提名"。

这些工匠,已经成为高新区(河滨)广大工人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打造一流产品,打造一流品牌形象,而正是"匠心独厚"的汇聚,才铸就了高新区(滨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一个

硬耕移动机器人成为国际领导者

浙江国国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10年,郑宏博始终是第一个上班的人。

每天早上7:30.m,他准时坐在办公桌前,处理数百封工作电子邮件,与团队会面以澄清产品计划,解决技术问题和客户需求,并且不旅行,工作节奏不断......

与大家印象中的"工匠"不同,郑宏波不仅是机器人制造领域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项目还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殊荣, 他也是国家机器人总裁,作为第四届"杭州工匠",他在第二届"滨江工匠"表彰大会上做了主题分享。

今年是全国机器人成立的第10个年头,就在本月,公司被评为国家专项特攻"小巨人"企业,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产品遍布全国,在电网、石油石化、轨道交通、煤炭、管廊等国家重点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他带领团队开发智能物流机器人,目前有2000多家在大洋彼岸稳定、持续运行,在全球机器人大赛的赛道上,用产品、技术、服务赢得客户,彰显中国实力。

"我来自自动化背景,始终有服务行业的感觉,我们开发工业级机器人,就是为了降低人的劳动强度,在高压变电站、煤矿等高风险的运行环境中,方便安全生产。郑宏波表示,实现移动机器人产业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大小坑",需要"一步过去","一直在鼓励我的动能'更好,更好',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仍然在'向上'攀登,坚持是一股强劲的动力。"

有一次,在巡检机器人小型化开发项目中,为了满足客户应用的需求,机器人需要"减肥减肥"的一半重量,但研发周期比平时缩短了2/3,为了达到目标,郑宏波用"匠心"的辛苦工作——53公斤, 45公斤,39公斤...30公斤的成品交付是通过多个组件的集成设计实现的。正是这种"自我突破"的精神,让自在与世界多家知名机器人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与一家领先的国外办公用品公司签订了全球唯一的物流机器人供应商协议,从研发到最终产品的定型,只用了短短的2个月,终于成功交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机器人自专利申请累计已超过1000项,获得各类国家、省、部级奖项100余项。"为了绝对领先,国家必须继续努力。郑洪波说,他有一个梦想,"希望在中国机器人发展的道路上,留下属于国家的足迹,在国际机器人竞赛舞台上,展现中国的实力。"

B

在智能客体领域,"砍山路"是20年

9月23日,正好赶上中国农民丰收节,浙江裕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周迪也获得了第二届"滨江工匠"的荣誉。

别看眼镜,身穿蓝色衬衫的"数码工匠"微笑,他被认为是行业"公牛",在知识产权协会领域,他拥有20年的科研经验,拥有485项专利,已获得国内外发明,作为第一发明人拥有272项, 专利转换结果被专家组确定为"总体国际领导者"。

不仅如此,他参与的技术、产品规模已应用于全国会议、G20峰会、金砖国家会议等重大会议,在145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什么我们可以不断创新和创造?"当我们遇到麻烦时,我们不应该害怕,而应该感到高兴,这意味着我们希望能够引领新技术,迎来一个新时代,"周说。"

以智能客体关节场视觉管理系统为例,它是安防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解决组网问题,也是整个系统架构都无法绕过的。"比如,过去一个公司总部和分公司联网,会遇到业务流程转型、IP地址冲突、信息安全风险等诸多问题,就像两个地方在一座山中间,想要连接,最多只能走盘山路,费时,我们经过半年多的研发和架构, 在这座山脚下穿过隧道,不仅节省了客户成本,也让这种连接更加便捷可靠。"像这样的结构的重塑来自于想法的不断积累和团队之间灵感的碰撞,"周先生说。

"当我们开发新的架构,开发新的解决方案时,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只有不断尝试和失败,坚持不懈,面对困难,我们才能将好的想法带到地面上,产生新的结果。周说,智能材料领域涉及光学、机电、通信、安防、智能、大数据等方面,"我乐于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成果。"

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宇威视研发团队早在复工复工,加班进行测温产品开发,实现了28天集"测试、分区、判断、管"等功能的智能测温系统迅速上线,助力抗击疫情。正是这种不断创新、积累、敢于迎难的"工匠精神",使企业迅速拥抱市场变化,保持可持续发展。

在周迪看来,在高新区(江边)的"工匠精神"已经流行起来,"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富有创造力,技术娴熟,愿意努力工作。周迪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带团队去攻克,比如如何让视频数据变得无形可用,确保数据安全等问题,"始终关注行业前沿,着眼未来,我们要抬头看路,还要向努力走。"

第五届"杭州工匠"(河上2人)

叶锦荣新华三科技有限公司

张仙桃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第五届"杭州工匠"提名奖(1上河)

郭冠民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第二届"河滨工匠"

杭州门长友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刘志勇中控科技有限公司

申杰浙江中南动漫有限公司

浙江周迪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联辉科技有限公司赵帆

国洲浙江零润科技有限公司

银君 浙江大华科技有限公司

陶旭东 浙江中南机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陶伟坤 浙江国国自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郑启彪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负责编辑:于文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