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曾经一度,我以为自己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并对此深信不疑。直到读了爱丽丝·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秘密》一书,我才开始认真思考那些

作者:七点零九分11

曾经一度,我以为自己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并对此深信不疑。直到读了爱丽丝·米勒的《幸福童年的秘密》一书,我才开始认真思考那些童年往事,揭开幸福快乐的面纱,看清童年的真实状况。

根据母亲的叙述,我对童年故事做了一次追溯,我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来揭示幸福童年的假相。

大约4岁的时候,小小孩的我整天没缘由的哭。直到母亲找人算命说,因为砍门前一棵树的日子不对,做了一番供奉后我才不哭了。这个故事我听了很多次,但也只是在听一个“故事”而已,就像是听别人的故事,与我没有什么关联。

当然我不会认为这是个像算命人说的神奇事件。

在母亲碎片的描述中,我拼凑出了其中的缘由。那个时候的父亲因为某些事寻死觅活,经历着痛苦,母亲忙于照顾不满周岁的弟弟,而小小的我也许只是因为缺少了被温情的对待或被陌视,才用哭泣来表达。

显然这种表达并没有达成小小孩的期望,反而让父亲心中火上浇油,怒火直升,对我巴掌相向。

现在我再次回望这个故事,想着那个小小的我,她为什么哭?她在父亲的巴掌下是怎样的恐惧与绝望?只是这些感受我通通不记得了。

在这次追溯童年的过程中,我还发觉关于童年往事的记忆,全部来自于我对父母亲戚闲聊的间接记忆,而不是我对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的直接记忆。

如果说4岁被父亲打的经历是因为年龄太小没有记忆尚且说得过去,但对于7岁时被老师打到持续性头痛,我发觉我依然没有一点印象,并且也是在这次追溯中才从母亲那里知晓那时的持续性头痛与被老师打有关。这种失忆真让我诧异。

书中有一段描述对这种童年失忆给出了答案:“对伤害的正常反应应该是愤怒和痛苦,但是由于小孩身处极易受到伤害的环境,他们不可能表达自己的愤怒,同时由于孤独地体验这些痛苦,是不堪忍受的,所以他们被迫压抑自己的情感。将所有的创伤记忆压入潜意识并将有罪的施虐者理想化,后来他们就失去对发生在身上事情的记忆了。”

在作者的案例分析中,这种失忆是普遍发生的,她在另两本著作《夏娃的觉醒》、《身体不说谎》中,详尽阐述了童年失忆的发生原因:

社会道德对父母的保护(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子女对父母悲惨生活理智上的同情

对过去无意识的恐惧

这种种枷锁,使得童年痛苦的记忆被关进黑屋子,永不见天日。

童年的创伤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我记得情感导师赵永久曾讲过他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大概意思是说有一次他从外回家,妻子不断地向他了解一些情况,忽然他就烦躁起来。后来他分析了这个情绪,是源于小时候他去外婆家走亲戚,回家后母亲就向他打听,外婆家的哪哪个人都说了些什么。如果他回答没说什么,母亲就会继续追问,真的什么都没说?

小小的他,对母亲的这种盘问并不高兴,但因为是母亲并不能反驳,只能压抑着。我想正是因为身体真实地记录着这种情境,一旦再现,即使是成年后的他,依然会对这种情境产生不良反应;也只有在成年后,他才终于敢把当年的焦躁情绪释放出来。

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童年的创伤会持续影响人的一生。」而长大后的我们却不记得它们了。并且这种将痛苦情境失忆的技巧,对成年后的我们,依然起效。

那些涌起的坏情绪、嫉妒、愤怒、迷茫,我们希望它们最好永远不要出现,所以总在寻求各种各样的方法对付它们。

很奇怪的一点是,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诚实,认为这是一种美德,但我们却从未对自己身体的反应诚实。这种不诚实,是指情绪明明在真实的发生着,我们却极力否认它,掩饰它,压抑它。

或许我们对诚实也做了过滤性选择,对别人选择了诚实,对自己的身体选择了不诚实。

因为在潜意识里,我们认为这些情感一旦出现,就是在否定自己是一个善良的、大度从容的、拥有良好品格的人。

在更深层次的潜意识里,我们认为只有当拥有好的情感时,才是值得被爱、被肯定的;当拥有不好的情感时,是不值得被爱、被肯定的。

作者在书中说:我们最大的创伤,就是从未以真实的自我被爱过。

显而易见地,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在家庭和学校,以及所有成人的环境里,都不可避免的会遭遇种种规范约束、恶趣味,它们来自父母、老师、长辈。小小的我们出于对爱的渴望和生存的恐惧,没有能力要求发展自我,只能屈服顺从,被迫发展出假我。

作者的儿子在书的中文版序中,对假我给出了一个定义:“假我是一种精神结构,渊源于面对外界需求时所展现的屈服顺从。人们往往以为假我是自己的真我,是自己真正发展出来的人格。”

我们都没有觉察,这种顺从意识的训练,从很早的童年就开始了。

有没有可能打破这种魔咒呢?

这并不容易,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挣脱内心的牢笼。因为需要我们冲破极大痛苦的屏障、要有深刻的身体觉醒。

作者说,只有在我们放弃幸福童年的幻想,百分百地体验和认识童年忍受过的痛苦(羞辱、羡慕、嫉妒、哀伤),才能打开情感沟通渠道,回到自己的情感世界,发展感受悲伤的能力,重拾生命活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