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冬奥火炬手李剑叶:我擎飞扬,设计报国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对于我个人来说,一接到参与北京2022冬奥火炬的竞标设计任务时,‘设计报国’是涌现心底的第一个词。参与设计‘飞扬’奥运火炬的历程是一次中国文化精神的寻根之旅。而这次能手持通过自己努力设计的火炬奔跑,完成冬奥火炬的接力,内心既激动又荣耀。”2月2日,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外观设计师李剑叶、阿里巴巴首席工业设计师李剑叶作为火炬手完成接力后,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感慨道。

冬奥火炬手李剑叶:我擎飞扬,设计报国

当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活动开启,约1200名火炬手将在为期3天的火炬传递中,手持“飞扬”火炬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进行传递。2月4日晚,通过火炬传递的火种将在鸟巢点燃北京冬奥会。

2020年5月初,李剑叶的设计团队收到邀请,参与竞标北京2022冬奥火炬设计的全社会公开征集。历时近5个月的修改和完善,完成近万张手绘草图,设计方案每天一小改、三天一大改,最终通过北京冬奥组委领导专家多轮评审,在全国22个省(区、市)近百名专业设计师中脱颖而出,并得到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的高度肯定。

2022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整体外观极具动感和活力,有着奋发向上的态势和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是当今中国文化精神和国家气韵的展现,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在我看来,奥运火炬是一个文化交流的符号。”李剑叶表示,受中国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启发,“飞扬”火炬的设计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呈现极其天然的、东方意韵的美感,同时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特别是在设计火炬的曲线时,不拘泥于传统工业设计对线条的略显死板的处理,不着工业化和参数化的感觉。由此,“飞扬”是一支形态开放、姿态包容的火炬,突破了传统火炬的封闭造型,蕴含“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然而,最初第一稿提交时,冬奥组委对外观并不满意,这让李剑叶团队陷入创意困境,当偶然间看到刚掉落的一片线条灵动轻盈的树叶,所呈现出的一种螺旋中空的形态时,灵感来袭。“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就是人生不止直线,而是曲线前进,且有快有慢,这激发出如今‘飞扬’火炬的模样。”李剑叶回忆道。

冬奥火炬手李剑叶:我擎飞扬,设计报国

当时,李剑叶提出了材料创新+文化符号:利用高科技陶瓷做燃烧头(陶瓷和中国同为CHINA,可见是特别中国的材料,也是奥运火炬历史上第一次运用到设计上),并且配合螺旋上升的红旗漫卷碳纤维外壳造型,表达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的壮心,螺旋上升的线条也抽象表达长城、赛道和运动的律动之美;火炬外壳表面覆上银红渐变的色彩处理,仿佛一曲冰与火之歌,用一种创新现代的方式融入中国红,充分运用当今中国人民都能感同身受的文化符号。

李剑叶表示,“这次火炬的设计,在很多方面进行了突破创新,特别是大胆运用很多高科技,比如氢燃料的使用、碳纤维材料的应用等,这充分体现大陆当代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以及先进环保技术发展水平,更呈现出大陆的工业设计水准,突显设计的重要性,其承载了文化交流,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来源:科技日报 受访者供图

编辑:王宇

审核:岳靓

终审:何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