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火炬手李劍葉:我擎飛揚,設計報國

◎科技日報記者 華淩

“對于我個人來說,一接到參與北京2022冬奧火炬的競标設計任務時,‘設計報國’是湧現心底的第一個詞。參與設計‘飛揚’奧運火炬的曆程是一次中國文化精神的尋根之旅。而這次能手持通過自己努力設計的火炬奔跑,完成冬奧火炬的接力,内心既激動又榮耀。”2月2日,北京冬奧會火炬“飛揚”外觀設計師李劍葉、阿裡巴巴首席工業設計師李劍葉作為火炬手完成接力後,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感慨道。

冬奧火炬手李劍葉:我擎飛揚,設計報國

當日,2022年北京冬奧會火炬傳遞活動開啟,約1200名火炬手将在為期3天的火炬傳遞中,手持“飛揚”火炬在北京、延慶和張家口三個賽區進行傳遞。2月4日晚,通過火炬傳遞的火種将在鳥巢點燃北京冬奧會。

2020年5月初,李劍葉的設計團隊收到邀請,參與競标北京2022冬奧火炬設計的全社會公開征集。曆時近5個月的修改和完善,完成近萬張手繪草圖,設計方案每天一小改、三天一大改,最終通過北京冬奧組委上司專家多輪評審,在全國22個省(區、市)近百名專業設計師中脫穎而出,并得到國際奧委會執委會的高度肯定。

2022北京冬奧會“飛揚”火炬,整體外觀極具動感和活力,有着奮發向上的态勢和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是當今中國文化精神和國家氣韻的展現,同時也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期盼。

“在我看來,奧運火炬是一個文化交流的符号。”李劍葉表示,受中國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啟發,“飛揚”火炬的設計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呈現極其天然的、東方意韻的美感,同時傳遞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主張。特别是在設計火炬的曲線時,不拘泥于傳統工業設計對線條的略顯死闆的處理,不着工業化和參數化的感覺。由此,“飛揚”是一支形态開放、姿态包容的火炬,突破了傳統火炬的封閉造型,蘊含“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中國傳統哲學智慧。

然而,最初第一稿送出時,冬奧組委對外觀并不滿意,這讓李劍葉團隊陷入創意困境,當偶然間看到剛掉落的一片線條靈動輕盈的樹葉,所呈現出的一種螺旋中空的形态時,靈感來襲。“我們觀察到這片葉子的旋轉是有加速度的,這種生命力讓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某種連接配接,就是人生不止直線,而是曲線前進,且有快有慢,這激發出如今‘飛揚’火炬的模樣。”李劍葉回憶道。

冬奧火炬手李劍葉:我擎飛揚,設計報國

當時,李劍葉提出了材料創新+文化符号:利用高科技陶瓷做燃燒頭(陶瓷和中國同為CHINA,可見是特别中國的材料,也是奧運火炬曆史上第一次運用到設計上),并且配合螺旋上升的紅旗漫卷碳纖維外殼造型,表達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中華民族複興和崛起的壯心,螺旋上升的線條也抽象表達長城、賽道和運動的律動之美;火炬外殼表面覆上銀紅漸變的色彩處理,仿佛一曲冰與火之歌,用一種創新現代的方式融入中國紅,充分運用當今中國人民都能感同身受的文化符号。

李劍葉表示,“這次火炬的設計,在很多方面進行了突破創新,特别是大膽運用很多高科技,比如氫燃料的使用、碳纖維材料的應用等,這充分展現大陸當代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以及先進環保技術發展水準,更呈現出大陸的工業設計水準,突顯設計的重要性,其承載了文化交流,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

來源:科技日報 受訪者供圖

編輯:王宇

稽核:嶽靓

終審:何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