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宝麟的书法没有争议吗?

曹宝麟的书法没有争议吗?

曹宝麟的书法没有争议吗?

曹宝麟先生是当代不多见的、理论与创作兼善的书法家。他毕业于名牌大学,所跟随的老师也是现当代顶尖的学者,这为他奠定了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

曹宝麟先生善于在史书中发现细节,甚至一些并不太为人关注的古代笔记,都能成为他研究的资料,所以他的理论研究博大中见精微,于是有了“书法神探”的雅号。

曹宝麟的书法没有争议吗?

曹宝麟是一位容易产生争议的书法家,比如他在出任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委后,宣布退出以后的兰亭奖评审,并“炮轰”兰亭奖评审中出现的问题;又比如他因揭露安徽省书协主席“贿选”,被以诽谤的名义告上法庭,成为书坛瞩目的年度事件。

这些争议,孰是孰非是一回事,但曹宝麟这位书坛卫士的形象算是确立起来了。当代书坛各位书法家之间,大多和和气气,尤其是一些所谓的批评家,打着批评的名义,行的却是吹捧的勾当。像曹宝麟这样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人,的确是很珍稀。

曹宝麟的书法没有争议吗?

然而,对于曹宝麟先生的书法,却很少产生争议。欣赏曹宝麟先生的书法有一种轻松愉悦感,那流畅优雅的线条,明快跳荡的节奏,充盈于字里行间的书卷气,令人如见魏晋名士,挥麈放荡,而又不失风雅矩度。

曹宝麟先生学养深厚,从乃师王力先生继承的“例不十,法不立”的严谨学风,从米芾那里学到的放笔恣肆而又不失法度的行草书,几至于无懈可击,无“非”可议。

曹宝麟先生自幼习书,先后学过颜体楷书及赵孟行书。后又转习米芾,浸淫其中二十余年。其志凝,其性痴,咬定“米芾”不放松,终将米芾书法上下前后、里外左右,从皮毛到骨髓以至于精神气质,吸收消化,变为己有。

大凡在书法上有成者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遍习百家,融会贯通,然后自成一家;一是依傍一家,反复硏习,熟极而生变,亦能自成家数。曹先生应属于后者。

曹宝麟的书法没有争议吗?

作为王力教授的研究生,曹宝麟先生首先是一位语言文字学者,他在专业研究以及后来从事的书学研究中,都严格恪守清代朴学的优良传统,求实证,轻附会,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对一个学术问题的探讨不经反复考证,万无一失,则很少行诸文字。

按说这种作风与米芾的纵横涂抹、挥毫“刷”字是不相瓜葛的,但此二者却奇妙地统一于曹先生的笔下。

曹宝麟先生对米芾的研究是精深的,理解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他这种“凿井”式的研究给他带来了难以言状的好处。米芾的生平,米芾每一件书作的年代,甚至书写时的情态,隔过历史的迷雾,曹先生都能清晰洞见,了然在胸。

应该说,曹先生对米芾书法的“痴心不改”“忠贞不渝”,恰恰说明了他的严肃与严谨。至于他为什么偏偏“爱”上了米芾而非其他书家,却应归结为是他的艺术才情使然。

曹宝麟的书法没有争议吗?

曹宝麟先生对端庄平稳一路书法比较疏远,而喜欢那种平稳中有奇险,奇险中又能复归平稳的书作。米芾书法欹侧颠倒,奇态横生,这与曹先生几乎一拍即合,难怪他能于米芾情有独钟了。

但我们也看到,近年来曹先生已与米芾拉开了距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笔渐趋匀称,点画亦趋厚实,这与米芾运笔迅捷造成的点画的粗细对比有所差别;另一点则是结字也较为平稳,即使有奇险处也绝非米芾的一律左倾,而是左颠右倒。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应是更为奇险生动,也是更高的一层境界。

这已反映出曹先生对米芾的客观认识,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其他书家长处的吸收——一种不着痕迹的吸收。我们相信,曹先生的行草书将随日月的累积,向完美之境渐进。

文章来自网络,为传播而发,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