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内外兼修 “冰丝带”这样惊艳世界

夜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座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光彩照人,场馆外表状如丝带的玻璃管变换颜色,如道道彩虹,给人“彩练当空舞”的浪漫;场馆内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不仅造就“最快的冰”,还大幅降低能耗,贯彻“绿色办奥”。

2月2日下午,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为中外记者介绍了“冰丝带”的场馆亮点,让外界进一步了解这座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竞赛场馆。

外观处处洋溢“中国风”

22条造型飘逸的玻璃管编织起了国家速滑馆的外墙,宛如一道道丝带,“冰丝带”由此得名。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象征着运动员在冰面上滑行的痕迹,另一方面也极具“中国风”——“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内外兼修 “冰丝带”这样惊艳世界

“冰丝带”外景。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伟 摄

“冰丝带”的中国浪漫并不只在外观。武晓南介绍说,场馆除东门、西门两个正门外,还有24个入口,这一数字,也恰好与中国24节气相同,“我们的场馆运行团队看到了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发行的一套24节气徽章,于是一下就决定以24节气命名这24个入口,大家希望让它们成为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冰丝带”场馆团队还利用精心设计的文化衍生品推广场馆的魅力。2月2日的发布会现场,武晓南带去的“倒影咖啡杯”用巧妙的设计细节让中外记者连连惊叹,这款咖啡杯的杯座正面印有“冰丝带”图案,杯子外表则采用镜面材料设计,只要杯子放在杯座上,外表就会反射出“冰丝带”的造型。武晓南透露,“冰丝带”的特色周边还包括茶具等很多种类,“我们希望利用这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冰丝带’。”

中外团队共创“最快的冰”

赛前训开启近一周以来,每名外国运动员进入“冰丝带”内场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更衣上冰,而是举起手机拍照——渐变蓝色的内场主色调,配合着洁白如雪、平平整整的冰面,让来者无一不发出赞叹。

内外兼修 “冰丝带”这样惊艳世界

“冰丝带”内景。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伟 摄

靓丽冰面背后,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冰丝带”是首座使用这项技术的冬奥会场馆。武晓南介绍说,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有绿色环保、冰面平整和可持续性强三大特点,“因为是直冷、没有换热过程,所以在制冰效率上比普通方式提升20%到30%。此外,赛后热交换效率也更高,可以给场馆提供生活热水,进一步节能。”

在滑行体验上,“冰丝带”同样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武晓南介绍说,日本选手高木美帆等世界名将近日在赛前训练后都对冰面好评连连,留下“丝滑、平滑”的印象,武晓南进一步介绍说:“我们仍然在根据运动员和试滑员的反馈不断调整冰面,力争在奥运会速滑比赛开始的那一天(让冰面)达到最佳状态。”

内外兼修 “冰丝带”这样惊艳世界

俄罗斯运动员在“冰丝带”内训练。北京日报客户端 邓伟 摄

值得一提的是,“冰丝带”这块“最快的冰”背后,还有一段堪称传奇的中外合作佳话。武晓南介绍说,场馆主制冰师、有6届冬奥会制冰经历的加拿大人马克等外国专家为“冰丝带”制冰贡献颇多,“去年测试活动、测试赛等3次制冰,他都是主制冰师,这次他带领团队以更严格的标准,制作符合冬奥会标准的冰。我们合作了4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对团队中的中国年轻同事也有很多指导,大家笑称,希望未来咱们也能有自己的‘小马克’。”

未来打造多功能冰雪中心

在“冰丝带”运动员进入内场的通道,有一面场馆纪录墙。武晓南说,2021年测试赛后,“冰丝带”产生了第一批场馆纪录,团队将经过纪录创造者和裁判长签过字的成绩单装裱并挂在墙上,希望以此激励运动员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如果纪录刷新后,我们就会把新的挂上去、旧的摘下来,并且给创造者寄回去。前两天小萨马兰奇到访时,还和我说,希望北京冬奥会后所有的纪录都可以刷新。”

对于北京冬奥会后的场馆利用,武晓南和“冰丝带”团队早有计划,“我们的冰面是全冰面制冰,除了现在的速度滑冰赛道外,中间还有两块标准冰场,可以举办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所有冰上项目。”武晓南透露,去年5月的测试活动后,“冰丝带”首次尝试全冰面制冰,接近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效果极佳。

内外兼修 “冰丝带”这样惊艳世界

挪威运动员在“冰丝带”内进行赛前训练。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伟 摄

在武晓南心中,“冰丝带”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一座多功能城市体育综合体。在这里,精心设计的拍照点位可供游客“打卡”,内场也可配备冰雪运动装备售卖、展示点,“我一直设想着一个场景,就是一家人来到‘冰丝带’,儿子练习冰球,女儿练习花滑,父母则在等待过程中在场馆内的商店为孩子挑着新冰刀……让我们的场馆真正成为一座多功能城市体育综合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