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内外兼修 “冰絲帶”這樣驚豔世界

夜晚,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這座北京冬奧會唯一建立冰上競賽場館光彩照人,場館外表狀如絲帶的玻璃管變換顔色,如道道彩虹,給人“彩練當空舞”的浪漫;場館内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不僅造就“最快的冰”,還大幅降低能耗,貫徹“綠色辦奧”。

2月2日下午,在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國家速滑館運作團隊主任武曉南為中外記者介紹了“冰絲帶”的場館亮點,讓外界進一步了解這座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項目的競賽場館。

外觀處處洋溢“中國風”

22條造型飄逸的玻璃管編織起了國家速滑館的外牆,宛如一道道絲帶,“冰絲帶”由此得名。這樣的設計,一方面象征着運動員在冰面上滑行的痕迹,另一方面也極具“中國風”——“絲”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符号。

内外兼修 “冰絲帶”這樣驚豔世界

“冰絲帶”外景。北京日報用戶端記者 鄧偉 攝

“冰絲帶”的中國浪漫并不隻在外觀。武曉南介紹說,場館除東門、西門兩個正門外,還有24個入口,這一數字,也恰好與中國24節氣相同,“我們的場館運作團隊看到了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發行的一套24節氣徽章,于是一下就決定以24節氣命名這24個入口,大家希望讓它們成為展示中國文化魅力的重要視窗。”

“冰絲帶”場館團隊還利用精心設計的文化衍生品推廣場館的魅力。2月2日的釋出會現場,武曉南帶去的“倒影咖啡杯”用巧妙的設計細節讓中外記者連連驚歎,這款咖啡杯的杯座正面印有“冰絲帶”圖案,杯子外表則采用鏡面材料設計,隻要杯子放在杯座上,外表就會反射出“冰絲帶”的造型。武曉南透露,“冰絲帶”的特色周邊還包括茶具等很多種類,“我們希望利用這些産品,讓更多人了解‘冰絲帶’。”

中外團隊共創“最快的冰”

賽前訓開啟近一周以來,每名外國運動員進入“冰絲帶”内場後的第一件事不是更衣上冰,而是舉起手機拍照——漸變藍色的内場主色調,配合着潔白如雪、平平整整的冰面,讓來者無一不發出贊歎。

内外兼修 “冰絲帶”這樣驚豔世界

“冰絲帶”内景。北京日報用戶端記者 鄧偉 攝

靓麗冰面背後,是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冰絲帶”是首座使用這項技術的冬奧會場館。武曉南介紹說,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有綠色環保、冰面平整和可持續性強三大特點,“因為是直冷、沒有換熱過程,是以在制冰效率上比普通方式提升20%到30%。此外,賽後熱交換效率也更高,可以給場館提供生活熱水,進一步節能。”

在滑行體驗上,“冰絲帶”同樣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武曉南介紹說,日本選手高木美帆等世界名将近日在賽前訓練後都對冰面好評連連,留下“絲滑、平滑”的印象,武曉南進一步介紹說:“我們仍然在根據運動員和試滑員的回報不斷調整冰面,力争在奧運會速滑比賽開始的那一天(讓冰面)達到最佳狀态。”

内外兼修 “冰絲帶”這樣驚豔世界

俄羅斯運動員在“冰絲帶”内訓練。北京日報用戶端 鄧偉 攝

值得一提的是,“冰絲帶”這塊“最快的冰”背後,還有一段堪稱傳奇的中外合作佳話。武曉南介紹說,場館主制冰師、有6屆冬奧會制冰經曆的加拿大人馬克等外國專家為“冰絲帶”制冰貢獻頗多,“去年測試活動、測試賽等3次制冰,他都是主制冰師,這次他帶領團隊以更嚴格的标準,制作符合冬奧會标準的冰。我們合作了4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對團隊中的中國年輕同僚也有很多指導,大家笑稱,希望未來咱們也能有自己的‘小馬克’。”

未來打造多功能冰雪中心

在“冰絲帶”運動員進入内場的通道,有一面場館紀錄牆。武曉南說,2021年測試賽後,“冰絲帶”産生了第一批場館紀錄,團隊将經過紀錄創造者和裁判長簽過字的成績單裝裱并挂在牆上,希望以此激勵運動員向着“更快、更高、更強”的目标前進,“如果紀錄重新整理後,我們就會把新的挂上去、舊的摘下來,并且給創造者寄回去。前兩天小薩馬蘭奇到訪時,還和我說,希望北京冬奧會後所有的紀錄都可以重新整理。”

對于北京冬奧會後的場館利用,武曉南和“冰絲帶”團隊早有計劃,“我們的冰面是全冰面制冰,除了現在的速度滑冰賽道外,中間還有兩塊标準冰場,可以舉辦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球等所有冰上項目。”武曉南透露,去年5月的測試活動後,“冰絲帶”首次嘗試全冰面制冰,接近1.2萬平方米的全冰面效果極佳。

内外兼修 “冰絲帶”這樣驚豔世界

挪威運動員在“冰絲帶”内進行賽前訓練。北京日報用戶端記者 鄧偉 攝

在武曉南心中,“冰絲帶”未來的目标是成為一座多功能城市體育綜合體。在這裡,精心設計的拍照點位可供遊客“打卡”,内場也可配備冰雪運動裝備售賣、展示點,“我一直設想着一個場景,就是一家人來到‘冰絲帶’,兒子練習冰球,女兒練習花滑,父母則在等待過程中在場館内的商店為孩子挑着新冰刀……讓我們的場館真正成為一座多功能城市體育綜合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