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和生命的使者

作者:作家天地

文/陈宗屏(贵州)

和生命的使者

陈虹是我的高中同窗,身材健美,亭亭玉立,读书时学习成绩优秀,喜爱体育运动,是大方县一中学校蓝球队的队员,她是一位品学兼优和容貌比较出众的同学。人生聚散无常,在那个起伏跌宕的年代,毕业后上山下乡当知青,靑年人各自为前途命运奔忙而自顾不暇,数十年与之未曾见过面。后来,听说她于1977年考取大学,成了恢复高考制度的首批大学生。

陈虹在贵阳医学院(今省医科大)完成五年制学业后留校,经人生的奋斗拼搏,成为省医科大附属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我们这些50后一样,结婚后的陈虹仅有一个子女,但她却拥有最丰盛的爱,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上山下乡急流中涌岀的一朵浪花,是贵州黔西北大山中走出去献身祖国医学事业优秀和成功的女性;她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她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她从这些哭声中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神圣,体会到作为医生的自豪。她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崇尚和衷爱的事业。

陈虹是我们这批同学中的姣姣者,以俊秀健美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以殷实的个人实力和优异的成绩在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中改变了人生。父母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父母亲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无形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注定了陈虹个人的成功与不同凡响。有几件事情让陈虹终生难忘,并对她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和生命的使者

(2016年,陈虹到毕节七星关讲学,并与在毕师生聚会。)

提起陈虹的父母,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于山城大方的这一代人再熟悉不过了。陈虹的父亲陈云是湖北枣阳人,母亲王英霞是江苏无锡人。他们解放后在部队相遇,军旅生涯产生了感情,期间王英霞从部队考入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贵州大方县医院工作。为了追求和理想,陈云从发达的江南调到了边远落后的贵州黔西北,因为这个原因,陈虹在雾都山城大方出生,同一片蓝天,共饮黄土高原的水,成为了我们的同窗。大方是陈虹父母的第二故乡,陈虹的父亲在交通部门工作,并担任县交通局的局长,为家乡的交通建设洒下了了辛勤的汗水。但他的名声和影响,说句不尊的话,却不及陈虹的母亲。王英霞这个名字,听起来典雅大方,十分顺口和洋气。但这并不足以让她誉响大方山城。而她所从事的职业才是真正的主要原因。王英霞是大方县人民医院的骨干医师,内科外科的一把好手。凭着娴熟的医技,让无数患者脱离病痛的折磨,死里逃生。也因此而在大方县赢得了极好的口碑。王英霞这三个字名燥一时,知名度很高,很多人可能不清楚陈虹的父亲,但不可能不听说过王英霞。陈虹爱说一句话:“我父亲是陪伴我妈来到贵州大方的。”在他们的这个家庭,父亲只是一枝绿叶,一生中孜孜不倦地供给着花朵的养分。凭着高超的医技和业务能力,王英霞曾担任院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虹的少青时期是在轰轰烈烈的文化革命中度过的。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身为领导的陈虹的父亲免不了挨斗挨批。陈虹为之感到迷茫和不解。有一次,有个阿姨大妈关切地问陈虹爸的伤好些了吗?还叮嘱陈虹道,要学会照顾爸妈。最后她说“你要记住你爸爸妈妈都是好人,不是坏人,你一定要听他们的话。”陈虹向她点着头,不舍地离开这位阿姨,去了学校。让她困惑的是这话出自一个地主婆之口,竞然十分的体贴和温馨。

和生命的使者

(2021年陈虹,刘云飞造访毕节七星关,并看望老师唐华清,张宗碧,同在毕高中同学相会。图片为师生合影,前排左5陈虹同学,左4张宗碧老师,后排左3班主任唐华清老师。)

陈虹读初二那年,有件事让她难受好久,班上的晏明同学家里发生了变故,学校为此发起募捐,号召同学们帮助他家度过困难。放学后,在饭桌上她向爸妈讲述了他家的不幸。她妈突然放下筷子,别说了,马上进到另一个房间拿了5元钱递给陈虹并说道:“明天把它交给老师。”其实,在当时募捐5元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且学校里也只是号召大家捐五分,或一角两角的。第二天,陈虹如数将妈妈给的五元钱捐了。这一捐不要紧,没几天,晏家叔侄写了张感谢信,贴在学校办公楼前,于是,陈虹被大家议论纷纷,认为她家里很有钱。这件事情让陈虹岀了名,同时也让她好难受了好一阵子。有钱名不符实,这是一片爱心。通过这件事情,让女儿认识到了当妈妈的善举和仁慈之心。

1975年高中毕业,是陈虹人生迷茫又无奈的时刻,上山下乡,插队,在生产队,无论怎样的努力,每天仅有10个工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日积月累的工分去创造自己的生活。至于未来,充满了许多的未知。对当时的年靑人而言,广阔天地充满了诱惑,但现实生活却不是那么回事。农村生活环境恶劣,劳动繁重,生活的艰难和遇到的困难足以让他们铭记终生。记得有一天,上山瓣苞谷,突然下雨啦,气温骤降,陈虹全身起了好多风疹块,冷热交替,头痛还晕,在医学上称为寒颤高热。在突发困难情况面前,陈虹的意识和判断,是想返回住地,但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她问了一个生产队的阿姨,但这位不知情的阿姨却催她赶紧去瓣苞谷,并说“我们还等着它吃饭嘞”。此时此刻,雨水伴着泪水在她的脸颊上流淌着,她不知如何是好,万般无助。忽然间,突然看见有-壮汉背了满满的包谷下山啦,她悄悄地跟着这位背着苞谷的农民下到生产队的场坝,把背兜放下后,便跌跌撞撞回到家,并一头栽到床上沉沉地睡去。也不知过了多久,她仿佛听见了爸爸的呼唤:“小二,小二(陈虹的小名)”。陈虹使劲地睁开了她的双眼,啊!原来真是爸爸呵。突然,他起身走出门,惊喜地叫着陈虹妈妈的名字。不一会儿,来了好多穿着白大褂的人,原来,陈虹在生病昏迷后被送到了医院。一位熟悉的医生阿姨说:“陈小妹,你把我们吓坏了!”陈虹在农村突发疾病到医院诊治,已经整整昏迷一天啦,那是一次重感冒,发高烧,烧迷糊了,幸好是有惊无险。这件事情在陈虹心中记忆犹为深刻,既为遇险感到惊魂,也为睁开双眼见到他的父亲而倍感温暖。

陈虹是千万知青的一份子,她经历的苦难也仅仅是其中之一。在知靑这个队伍中,绝大多数是以插队的形式在农村生存。针对知识青年的生活状况,为改善知青的生活条件,国家逐步在各地建立了知青队。陈虹在住院病愈后,在父母亲的关怀下,离开生产队转队到医院知青队。

插队知青主要是借居生产队的公房,或有多余闲置房屋的农户家,不仅要参加劳动,生活也要自理。有人说,插队知青白天顶着烈日,夜晚守着星星,这浪漫的背后,却饱含无数青年人的泪水。亲历两种知青生活的陈虹坦诚地说:“比起那些在边远地区插队的同学们,我是幸运的。”

和生命的使者

熟悉陈虹的人都说她不贪玩,是一个专注学习,并且是“又红又专的人。在那个年代,如果说当知靑是别无选择,但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人生却迎来了转机。1977年,全国统一恢复高校招生高考制度,她不仅参加了考试,而且有幸上录取分线了。在那个学习荒废的年代,参加高考,一是需要勇气,二是必须具有相应的实力。填报志愿时,她把那两张招生简报仔仔细细看了又看,晚上吃完饭,她欣喜地告诉爸妈,她想填报的自愿是武汉大学图书管理系。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不少人在选择自愿时慎之又慎。为什么陈虹却选择一个大多数人陌生而又偏僻的专业,主要是缘于十岁那年立下的一个志向,长大后去新华书店工作,因为那里有很多很多的书。妈妈认真阅读并研究《招生简章》,一看,武大此专业在贵州省只有一个招生名额。她母亲的嗓音一下提高了八度,情绪有些激动地对女儿说:“陈小妹,这可不行!”“贵州填报这个专业的且止一人,如果不被录取,且不浪费了自愿?”母亲最真实的想法,是怕错失千载难逢的录取机会。她对女儿说:“社会这么动荡,还不稳定,你学医吧,学医虽苦,但你背个出诊箱,也能有口饭吃。”陈虹是个乖乖女,听妈的话。综合利弊,最终坚定了学医,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决心。在妈妈的指导下,她填报的志愿与众不同,反其道而行之。第一志愿是贵阳医学院;第二志愿是上海一医;第三志愿是苏州医学院。交志愿时,工作人员疑惑地问:“志愿填反了吧?”陈虹的母亲胸有成竹地说:“这样录取机率高(贵医全省招350名),不改了。天遂人愿,最终,陈虹被贵阳医学院录取,成了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

为了有口饭吃,陈虹儿时的志向破灭了,并且如父母所愿走进了医学院的殿堂,但初心不改,在学校,只要有空闲,她就去图书馆借小说,同大多数女性一样,特别喜欢《冰心文集》。读着冰心先生的文集,她就觉得冰心仿佛就坐在她的对面,并与山山娓娓道来…冰心先生在《致小朋友》中写道:“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每次读到这里,她总是掩面而泣。当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儿时的旧梦一幕幕再现,她总是感到情不自禁。原来,人,都是有情感的。有人会说陈虹是成功的女性,是个一帆风顺的人。然而,少年时代伴随她的也有噩梦和惊恐不安,只要大喇叭声响起,造反派来揪斗她父亲,她的心跳顿时就会加速。

往事如烟,不堪回首,陈虹的父母亲相继去世了。父亲是天,母亲是伞。她没有忘记父母亲的恩德,没有忘记他们的关心和仁爱,更没有忘记为她把握的人生航向。

白衣天使,子承父业。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生活中的陈虹,奉献社会,情连家乡。她是爱和生命的使者,数十年的从医生涯,没辜负父母期望,从住院医师一直晋升到主任医师,教授,培养了近二十名硕士研究生。退休后被医科大聘用,至今在事业上仍继续发挥余热。

2021.11.6于七星关兰苑花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