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习王阳明《传习录》八:克服习气和人心弱点才能获得成就

作者:无心莲子
学习王阳明《传习录》八:克服习气和人心弱点才能获得成就

【原文】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译文】

先生又说:“能知是真心的本来(功能)。看见父母自然懂得孝顺,看见兄长自然知道恭敬,看见小孩落井自然有同情心。这便是良知,无需从外界去求得。

如果良知发展开来,又无私欲障碍,便是孟子所说的‘充分扩展这个善良同情之心,而仁爱慈悲则用之不尽’。但是一般人不可能没有私欲阻碍,所以就要修习应用‘致知’‘格物’的功夫,战胜私心,恢复天理。

让心体良知没有障碍,便可以充分扩大心量,流通践行,发挥作用。如此用功便是致知,回归自心。如果能够达到纯净无染的状态,自然能够正心、诚意、格物。”

学习王阳明《传习录》八:克服习气和人心弱点才能获得成就

【注解】

一、知是心之本体。

知觉是真心的本来功能,而非本体。原文意思是“良知就是真心。”此义有待探讨。应该是:良知是真心的本来功能。如同“拍摄是相机的功能”同理。按文章的逻辑则理解为“摄像功能就是相机”。因此特别说明。

文章有好几处都把良知当成了真心,我都一一注解了。有人说我敢怀疑圣人的话,在此只是以事论事,从逻辑上讨论它的矛盾。并非不敬及自大。学习过程中自然有疑惑,在理解能力之内尽量理顺。如果到后面有新的认知,再做更正。仅供参考。

二、修学用功的程序。

在上一篇已经谈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在禅门中的方法便是参悟、开悟、保任、禅定(专注)。

三、为什么很多人缺少同情心?

因为他觉得外界事物跟自己无关。这个源头障碍便是“私欲”,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别人的孩子跟我没关系。伤害动物时,因为它是它,我是我,弱肉强食。只有自己的口欲之欢,无法理解众生与自己同体,皆同一个真心。

人类很难理解宇宙就是一个共同体。可以从量子的角度简单理解一下:宇宙由一个能量体变化而形成不同的事物。一切众生、事物的源头皆是能量。因缘不同而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构和功用,变成相对的个体。但是能量并没有隔离开你、我、它。我们如同大海中的不同的浪花,但我们都是大海的一部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学习王阳明《传习录》八:克服习气和人心弱点才能获得成就

【原创声明】

1、文章仅是个人学习和理解,为抛砖引玉,错误难免。敬请大家指正。

2、写此文为了有缘者一起学习,提高。若有错误,将在评论区注明和道歉。

3、原创文字,转发请注明作者。请勿擅自修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