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一、孝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隶书这种书体区别于篆书和楷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结体多呈现为扁方形(和它相比,篆书的结体多为长方形,而楷书则以正方形为最常见)。

具体到这个“孝”字而言,如果我们要想让它呈现出扁方形的视觉效果,则上图中编号为和的两个水平伸展的笔画应该被突出和强调,至于编号为的纵向笔画则需要适当压缩。

事实上,绝大多数经典的汉隶八分书作品也都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布局: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上图中的四个“孝”字,从左到右,依次出自《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礼器碑》和《乙瑛碑》。从结构布局上,它们无一例外地都突出了、两笔而弱化了笔画。)

对照上面四个汉隶名碑中的字形,我们今天临写的《张迁碑》中的“孝”字,从、两笔的相互关系来看,它其实处理得不错。

以雁尾的舒展而论,似乎笔画在结构层次中的地位要略优于笔画。但这个字的问题是,它的笔画被不适当地拉长了,以至于整个字形成呈现为一个奇怪的长方形。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将它同《张迁碑》中的另一个“孝”字做个对比,就一目了然: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相比于我们今天要临写的左边一个“孝”字,右边一个“孝”字的隶意明显更浓,其中关键就在笔画的处理上。)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在邓散木、何绍基两位书法家临写《张迁碑》的这个“孝”字时,他们都拒绝照临这个字的笔画: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上图左一为邓散木临本,左二为何绍基临本)

最后,附上我临写的《张迁碑》“孝”字: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二、武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从字形上说,《张迁》这块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字形相比于其他汉碑经典往往更加生僻,但仔细分析之下,我们又会发现,这些字形大多符合篆体隶定的原理。比如这个“武”字。

我们今天常说“止戈为武”。但这个解释其实已经是“武”字的后起之义。

在造字之初,“武”中之“止”并不是停下的意思,而是脚的象形。“止”和“戈”两个义符并在一块儿,应该是会意一个人拿着武器朝前冲去,这才是“武”的元义。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武”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明白了: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单看“止”这个义符,它的篆体通常是这样写的: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对照《张迁碑》中的“武”字形,它在隶定的过程中其实是把上图中的、、三个笔画都凝缩为了点,于是字形变成下面的模样: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三、时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在“时”字的三横画即上图标注的、和这三个笔画中,大多数汉隶八分书作品都会择定笔画为主笔: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上图中的三个“时”字,从左到右依次出自《史晨碑》、《乙瑛碑》和《西岳华山庙碑》,它们的声符“寺”,无一例外都是以笔画为主笔的。)

和它们不同的是,《张迁碑》的“时”,是以笔画为主笔的,写成便是这样: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四、有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这个“有”字的造型是有些独特的。要分析它的这一点独特之处,我们得从上图中笔画的形态说起。

照常理来讲,笔画既然是这个字的主笔,那么它的波势往往会被写得比较夸张一点,呈现出摇曳多姿的模样,类似于下面这种: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可是《张迁碑》的原作者没有遵循这样的思路来书写。他把笔画写成了一条直线,甚至连雁尾都非常收敛。

这样一来,这个“有”字当中的所有横画都太平直了,如果没有一个笔画站出来调剂这种僵硬而呆板的姿态,这个字将会变得了无生气。

很明显,《张迁碑》的原作者对这一点也有清晰的认识,于是他将本该由笔画来担当的角色交给了笔画,字形因此变成了这样: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张迁碑&晋公子原创

从《张迁碑》看隶书风格推陈出新的几种办法∣孝武时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