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就在唐玄宗李隆基忧心如焚的时候,封常清率领唐军残兵败将退到了陕郡。封常清到了陕郡一看,已是兵荒马乱,陕郡太守早已闻风跑到

作者:仁者厚德载物

就在唐玄宗李隆基忧心如焚的时候,封常清率领唐军残兵败将退到了陕郡。

封常清到了陕郡一看,已是兵荒马乱,陕郡太守早已闻风跑到了河东郡,其余官民能跑的都跑了。封常清在陕郡防线上上下下一看,心里凉了半截,还得继续跑,这里的防线根本挡不住安禄山。

封常清对老领导、时任唐军副元帅的高仙芝说:“我连日与贼血战,发现贼寇兵锋真的不可阻挡,目前潼关没有军队驻防,如果贼军绕过我们突袭潼关,长安就危在旦夕。况且陕郡肯定守不住,不如引兵退到潼关,把贼兵挡在潼关之外。”

早在安西战区时,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老搭档,高仙芝做节度使,封常清做辅佐他的判官,一直以来,高仙芝很重视封常清的建议。

听封常清如此说,高仙芝便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自己手中的牌,那五万鱼龙混杂的唐军士兵恐怕不是安禄山军队的对手。更要命的是,陕郡防线也靠不住,一旦敌军绕过这道防线,不仅自己将腹背受敌,长安也危在旦夕。

高仙芝下定了决心,撤!

撤退也是一个技术活,而高仙芝的五万唐军干了这个技术活。

高仙芝一声令下,五万唐军便乱哄哄往西跑,听说安禄山大军已经迫近,这五万唐军跑得更快了。跑着跑着,唐军队形便乱了,部队建制也不复存在,人挤人,人踩人,没见到安禄山,自己人倒踩死不少自己人,五万唐军就这样乱哄哄地跑进了潼关。

高仙芝不敢大意,马上命令修筑城防工事。

城防工事刚修完,安禄山的侦察部队已经到了潼关城下,在潼关城下盘桓一会儿,又拍马离去。

高仙芝和封常清这才喘了一口气,接下来,潼关可少不了硬仗了。

先不管那么多,先休整几天再说。

在高仙芝、封常清休整期间,李隆基皇帝也没有闲着,他在酝酿御驾亲征。

为了御驾亲征,李隆基皇帝连下几道诏书,征调河西、陇右、朔方三战区部队进京勤王,除留下少数士兵驻守边防外,其余部队一律由节度使率领,二十天内到长安报到。

病急乱投医,拆西墙补东墙。

李隆基皇帝的这几道诏书非常致命,一下子动摇了大唐王朝的国防体系,原本只是东北安禄山作乱,现在河西、陇右、朔方部队被调走,三个地区的边防已经脆弱成一张白纸。若干年后,吐蕃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与李隆基皇帝的这次“拆西墙补东墙”有着莫大的关系。

然而李隆基皇帝已经顾不上了,他要不顾一切地掐死那个叫作安禄山的胡人。

听说李隆基皇帝要御驾亲征,而且御驾亲征期间由皇太子李亨监理国政,宰相杨国忠一下便慌了。

一直以来,宰相杨国忠在李隆基皇帝面前玩得转,在皇太子李亨面前却玩不转,这就注定一旦皇太子李亨监国,杨国忠处境将大不如前。

杨国忠思前想后,决定阻止李隆基皇帝御驾亲征。

杨国忠找到了两位堂妹虢国夫人与韩国夫人,给她们描绘了一个可怕的未来:皇太子李亨素来厌恶我们杨家,嫌我们掌权太久了,一旦李亨监国掌握大权,我们几个的命恐怕就到头了!

两位堂妹被杨国忠描述的未来吓住了,顿时哭出声来。这时杨国忠走上前,与两位堂妹一起抱头痛哭。

哭过之后,他们决定,一定要让贵妃杨玉环说服李隆基皇帝取消御驾亲征。

自此,李隆基皇帝的“御驾亲征”无疾而终,再无人提及。

打消了御驾亲征的念头,李隆基皇帝把目光投向了潼关,这里是长安最后的防线,关系到大唐王朝的安危。幸好,那里有高仙芝、封常清两员大将镇守,应该出不了大问题。

如果李隆基皇帝的这个想法能够持续下去,或许安史之乱的历史就会被改写。

可惜,几天后,李隆基皇帝的思路被一个太监左右了。

左右李隆基皇帝思路的太监是边令诚,时任高仙芝大军的监军。

原本边令诚和高仙芝关系不错。

当年在安西战区时,高仙芝有一次出战立下大功,兴奋之余,高仙芝便自作主张向李隆基皇帝发出了得胜喜报。然而这封得胜喜报犯了上司的忌讳,恼怒的上司一见面就把高仙芝骂得狗血淋头,这一骂把高仙芝得胜的喜悦心情都骂没了,反而还得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危,因为上司说了:“如果不是看在你立功的份上,就一刀斩了你这个高丽奴才!”

这时,作为监军太监的边令诚看不下去了,他上书李隆基皇帝为高仙芝鸣不平,他说:“高仙芝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却要担心自己的生死!”

这封奏疏一上,高仙芝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巨变,李隆基皇帝索性将高仙芝的上司从安西战区调走,转而任命高仙芝接任安西节度使。

从这件事情来看,边令诚不啻于高仙芝的伯乐。

这一次担任高仙芝大军的监军,边令诚以为会跟以往一样,哥俩你好我好,大家好。

然而,这次不同,边令诚向高仙芝提出很多要求,高仙芝都没有满足,这让边令诚心中非常不爽。

可能是边令诚的胃口太大,也可能是高仙芝军务在身,没时间应付边令诚,总之高仙芝把边令诚得罪了,而且得罪得很深。

俗语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大太监边令诚就是小人,而且是身体有残缺、心中有变态的小人。

边令诚决定报复高仙芝,往死里报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