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就在唐玄宗李隆基憂心如焚的時候,封常清率領唐軍殘兵敗将退到了陝郡。封常清到了陝郡一看,已是兵荒馬亂,陝郡太守早已聞風跑到

作者:仁者厚德載物

就在唐玄宗李隆基憂心如焚的時候,封常清率領唐軍殘兵敗将退到了陝郡。

封常清到了陝郡一看,已是兵荒馬亂,陝郡太守早已聞風跑到了河東郡,其餘官民能跑的都跑了。封常清在陝郡防線上上下下一看,心裡涼了半截,還得繼續跑,這裡的防線根本擋不住安祿山。

封常清對老上司、時任唐軍副元帥的高仙芝說:“我連日與賊血戰,發現賊寇兵鋒真的不可阻擋,目前潼關沒有軍隊駐防,如果賊軍繞過我們突襲潼關,長安就危在旦夕。況且陝郡肯定守不住,不如引兵退到潼關,把賊兵擋在潼關之外。”

早在安西戰區時,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老搭檔,高仙芝做節度使,封常清做輔佐他的判官,一直以來,高仙芝很重視封常清的建議。

聽封常清如此說,高仙芝便在心裡盤算了一下自己手中的牌,那五萬魚龍混雜的唐軍士兵恐怕不是安祿山軍隊的對手。更要命的是,陝郡防線也靠不住,一旦敵軍繞過這道防線,不僅自己将腹背受敵,長安也危在旦夕。

高仙芝下定了決心,撤!

撤退也是一個技術活,而高仙芝的五萬唐軍幹了這個技術活。

高仙芝一聲令下,五萬唐軍便亂哄哄往西跑,聽說安祿山大軍已經迫近,這五萬唐軍跑得更快了。跑着跑着,唐軍隊形便亂了,部隊建制也不複存在,人擠人,人踩人,沒見到安祿山,自己人倒踩死不少自己人,五萬唐軍就這樣亂哄哄地跑進了潼關。

高仙芝不敢大意,馬上指令修築城防工事。

城防工事剛修完,安祿山的偵察部隊已經到了潼關城下,在潼關城下盤桓一會兒,又拍馬離去。

高仙芝和封常清這才喘了一口氣,接下來,潼關可少不了硬仗了。

先不管那麼多,先休整幾天再說。

在高仙芝、封常清休整期間,李隆基皇帝也沒有閑着,他在醞釀禦駕親征。

為了禦駕親征,李隆基皇帝連下幾道诏書,征調河西、隴右、朔方三戰區部隊進京勤王,除留下少數士兵駐守邊防外,其餘部隊一律由節度使率領,二十天内到長安報到。

病急亂投醫,拆西牆補東牆。

李隆基皇帝的這幾道诏書非常緻命,一下子動搖了大唐王朝的國防體系,原本隻是東北安祿山作亂,現在河西、隴右、朔方部隊被調走,三個地區的邊防已經脆弱成一張白紙。若幹年後,吐蕃成為唐朝的心腹大患,與李隆基皇帝的這次“拆西牆補東牆”有着莫大的關系。

然而李隆基皇帝已經顧不上了,他要不顧一切地掐死那個叫作安祿山的胡人。

聽說李隆基皇帝要禦駕親征,而且禦駕親征期間由皇太子李亨監理國政,宰相楊國忠一下便慌了。

一直以來,宰相楊國忠在李隆基皇帝面前玩得轉,在皇太子李亨面前卻玩不轉,這就注定一旦皇太子李亨監國,楊國忠處境将大不如前。

楊國忠思前想後,決定阻止李隆基皇帝禦駕親征。

楊國忠找到了兩位堂妹虢國夫人與南韓夫人,給她們描繪了一個可怕的未來:皇太子李亨素來厭惡我們楊家,嫌我們掌權太久了,一旦李亨監國掌握大權,我們幾個的命恐怕就到頭了!

兩位堂妹被楊國忠描述的未來吓住了,頓時哭出聲來。這時楊國忠走上前,與兩位堂妹一起抱頭痛哭。

哭過之後,他們決定,一定要讓貴妃楊玉環說服李隆基皇帝取消禦駕親征。

自此,李隆基皇帝的“禦駕親征”無疾而終,再無人提及。

打消了禦駕親征的念頭,李隆基皇帝把目光投向了潼關,這裡是長安最後的防線,關系到大唐王朝的安危。幸好,那裡有高仙芝、封常清兩員大将鎮守,應該出不了大問題。

如果李隆基皇帝的這個想法能夠持續下去,或許安史之亂的曆史就會被改寫。

可惜,幾天後,李隆基皇帝的思路被一個太監左右了。

左右李隆基皇帝思路的太監是邊令誠,時任高仙芝大軍的監軍。

原本邊令誠和高仙芝關系不錯。

當年在安西戰區時,高仙芝有一次出戰立下大功,興奮之餘,高仙芝便自作主張向李隆基皇帝發出了得勝喜報。然而這封得勝喜報犯了上司的忌諱,惱怒的上司一見面就把高仙芝罵得狗血淋頭,這一罵把高仙芝得勝的喜悅心情都罵沒了,反而還得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危,因為上司說了:“如果不是看在你立功的份上,就一刀斬了你這個高麗奴才!”

這時,作為監軍太監的邊令誠看不下去了,他上書李隆基皇帝為高仙芝鳴不平,他說:“高仙芝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現在卻要擔心自己的生死!”

這封奏疏一上,高仙芝的人生際遇發生了巨變,李隆基皇帝索性将高仙芝的上司從安西戰區調走,轉而任命高仙芝接任安西節度使。

從這件事情來看,邊令誠不啻于高仙芝的伯樂。

這一次擔任高仙芝大軍的監軍,邊令誠以為會跟以往一樣,哥倆你好我好,大家好。

然而,這次不同,邊令誠向高仙芝提出很多要求,高仙芝都沒有滿足,這讓邊令誠心中非常不爽。

可能是邊令誠的胃口太大,也可能是高仙芝軍務在身,沒時間應付邊令誠,總之高仙芝把邊令誠得罪了,而且得罪得很深。

俗語說,甯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大太監邊令誠就是小人,而且是身體有殘缺、心中有變态的小人。

邊令誠決定報複高仙芝,往死裡報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