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夫一妻制保护了谁?

作者:末代王朝

(全文29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在我之前的文章《资本的游戏,“消费主义”婚姻》里面说过,在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古代,男人们掌握着生产输出的经济大权,女性因为劳动力不足,需要男人供养,男性们想让自己的后代继承自己毕生的生产盈余,所以对女性就有了贞洁的需求,要求女性以婚姻的形式与男性缔结关系。当然,这说的是那些有能力的男人,还有那些没有能力,连养活自己都难的男人,他们该咋办呢?

《礼记·礼运篇》曾经曰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其中“鳏寡孤独”的鳏,指的就是上了年纪而且没有妻子的男人。为啥会有这种男人呢?一种情况是因为一些因素丧妻,比如疾病、生孩子(在古代生孩子是个高危的事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种男人终身没有娶妻。

一夫一妻制保护了谁?

古代鳏夫

在婚恋问题上面,“绝大多数人都是要结婚生子的”这个假设是个误解, 这个假设放在上一辈或者上上一辈人身上,是立得住的。但是,如果再往前推到民国、清朝、明朝……这个假设就立不住了。

在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的男性一辈子结不了婚,这个比例我没有数据,有说20%的,也有说5%的,但无论是多少,有一个现实就是:每经过一代人,会有相当一部分男性因为做了“绝户”而导致自己的基因被淘汰。正是这样残酷的淘汰率,才保证了男性整体质量的不断提升。而且,古代的大部分男性是接受这个法则的:男性讨不到老婆不但不会被大众同情,而且会遭到嘲笑甚至歧视,甚至大部分情况下是被无视的。这也是为什么大陆古代父权体制那么牢固,因为男性是要在和同性的博弈中不断进化自己的。

古代以“士农工商”划分人民群体,其中“士”发展成了官僚体系,“农”发展成了乡绅文化,这两个东西统治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男性通过努力,一旦成为这些个行业的翘楚,那就相当于完成了阶级跨越,在古代将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他们可以给女性提供足够多的生产盈余。

在明清时期普通州县的城镇中,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可以拥有多个妾室,其余得男人虽然谈不上一对一,但是普通城镇人家的孩子是可以娶到乡下女子的。但城市里面也有贫民,这就是我们说的养活不了自己的男人,对于他们来说,娶亲就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想,而较为贫困的县乡下很多地区,更是鳏夫大半。自古以来,穷地方的男子娶不上媳妇就是常态。为啥越穷的地方彩礼越高,原因就在这,物以稀为贵呗。

一夫一妻制保护了谁?

《甄嬛传》中的后宫

那么,那些嫁入名门世家的女子,她们幸福吗?

父权社会,必然对整体女性是压迫的,从西周开始直到民国,中国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采取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然古代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只能有一个。也就是说只有一夫一妻是合法的婚姻,只有正妻所生的子女为嫡系,其他皆为庶出,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比较低的地位。

因此娶妻在古代是一件极其重要且严肃的事,有着各种这样的规矩,比如:

1、西周实行同姓不婚原则,在古人看来,同姓男女为婚会影响整个民族的发展,禁止同姓为婚,多与异姓通婚,可以通过联姻加强与异姓贵族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天下与宗法制度。

2、“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在古代的宗法制下,父母家长有权利直接决定子女的婚姻大事,通过媒人中介来促进完成。否则即是非礼、非法的,被称为“淫奔”,听听这个词,《白鹿原》里面田小娥和黑娃的故事对这个就有比较深刻的描写,对于信奉“天地君亲师”的古人来说,不为宗族和社会所承认,活着能有啥盼头。

一夫一妻制保护了谁?

黑娃和田小娥的悲剧

3、婚礼程序极其复杂繁琐,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

纳采:男方到了当婚当嫁的时候,家长便请媒人向早已物色好的女方家长提亲,表达想和对方联姻的愿望。

问名:纳采得到准许,也就是女家收下了礼物,双方相互探问男女的姓名、年龄、生辰、籍贯等,以便对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就是所谓的“请八字”。

纳吉: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就是我们今天的订婚。

纳征: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嗯,就是现在大家讨论不休的彩礼。

请期: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定日子”。

亲迎:六礼中的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咱们今天的婚礼大典。顺便一提,古代大户人家的婚礼并不是一天之内完成的,而是要持续两三天,除迎娶当日外,前后各要延展一天。想想就累。

一夫一妻制保护了谁?

古人婚礼大典

对于古人来说,男方的明媒正娶,不仅体现了对女方的重视,更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客观要求。所谓“婚礼行,而后父子亲,君臣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而人伦之所先也”,在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封建时代,婚礼被认为是人伦之本、风教之始。

与“娶妻”时要讲究严格的仪式不同,纳妾就比较随意,只需要一纸契约,男方就可以通过买卖置办,所谓“妾通买卖”就是这个意思。甚至也可以通过与别人互换或者赠送而获得,《金瓶梅》里面就有这种情节。尽管有的朝代对男子纳妾有规定,必须年满四十且尚无子嗣方可纳妾,但对有钱有势的人家来说,这些规定形同虚设。

在古代的女性是被标明了买卖的价格的物品,对于古代父权制社会中的顶层人来说,妻只能有一个,妾则不限,只要男方家养得起就行,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妻、妾的地位之悬殊。

明末学者李渔曾就妻妾在家庭中的地位作过形象的比较:“娶妻如买田庄,非五谷不殖,非桑麻不树,稍涉游观之物,即拔而去之,以其为衣食所出,地力有限,不能旁及其他也。买姬妾如治园圃,结子之花亦种,不结子之花亦种……以其原为娱情而设,所重在耳目,则口腹有时轻,不能顾名兼顾实业。”

一夫一妻制保护了谁?

白鹿原

所以古人娶妻是为了求“实”,如持家、生子;纳妾则仅仅为了“表”,所以,清代社会上流传着“娶妻娶德,娶妾娶色”的说法。

所以古代妻妾之间有着相当森严的等级差别:妻子称为“正室”,住正房;妾只能住在偏房,又称侧室。妻子与丈夫一同相处时,妾只能站在一旁伺候着,不能坐。三人同席时,妾亦无一同入座的权利,只能坐偏席。从这些的规矩来看,做妻还是做妾,似乎相差很大,但从她们在旧社会的最终命运来说,区别并不大。

一如豪门深似海,这个事情看看《甄嬛传》就知道了,剧情要多狗血有多狗血,皇帝的女人又怎么样?偏偏现实更加狗血。从这些细节就能感到,古代做妾的女性活得有多憋屈,得是什么样的家庭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送给别人做妾?和那些娶不到老婆的男人们一样,全都是活不下去的底层百姓。

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女性渐渐拥有了完全不弱于男性的经济能力,她们在不再需要用婚姻来依附男性,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从社会上获得一生的生活保障。这个时候再看看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很多人就觉得不太对了:离了你我照样过,干嘛还要那么憋屈呢?

于是乎,以前一部分做妾的女性,就成为了一部分底层男性的正妻。这个时候,婚姻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需要家庭各个成员的发挥自己的优势,需要男女一起赚钱养家。此时的婚姻制度,就成为了一夫一妻制,这个时候需要人人平等,否则一半以上的人连最基本权利都没有了,还奋斗个啥?还不如自己过呢。

尾声

一夫一妻制度,让一部分娶不到老婆的人有了摆脱做“鳏夫”机会,让一部分只能“入豪门深似海”的苦命人有了做“良家”的机会,它保护了底层百姓。

(全文完,谢谢观看,图片来自网络)

一夫一妻制保护了谁?

《父母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