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举行了结婚仪式,但就在大喜的日子,充当证婚人的梁启超却在证婚词结尾说道:“我希望这

作者:长安黄梅

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举行了结婚仪式,但就在大喜的日子,充当证婚人的梁启超却在证婚词结尾说道:“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

听到老师这样说,徐志摩此时已经非常尴尬了,因为他的老师梁启超在证婚词中,当着所有人的面,几乎没有一句祝福语,反而将他和陆小曼狠狠数落了一番,颜面可谓扫地。

而当时发生的这件事情,在文化界引起了一阵骚动,有的人说梁启超这般举动,是为了给儿子梁思成出气,因为徐志摩曾经多次骚扰过他的儿媳林徽因,所以梁启超才有了这次史无前例的征婚。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梁启超在自己的家书中,他曾这样向子女表露过当时的心情,梁启超写道:“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之事,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受庆夫人,与志摩恋爱上,才和受庆离婚,实在是不道德至极,我屡次告诫志摩而无效。”

因此梁启超本人对于徐志摩的这场婚姻,从道德角度来说,是根本不赞成的,那么梁启超为何后来又做了他们的证婚人呢?

原来徐志摩的行为,他的父亲徐申如也是坚决反对的,可徐志摩后来苦苦哀求他父亲,最终徐申如老先生答应了,但答应归答应,他却有一个条件,这便是由梁任公证婚,胡适做介绍人。

就这样,经过胡适的说清,梁启超算是当了这个证婚人,但这毕竟不是出于梁启超本意,因而他便将证婚词变成了一篇训词,用梁启超的原来来说,将他们“大大教训一番,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一不失色,此恐是中外古今所未闻之婚礼矣。”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件事情发生后,梁启超立马写了一封家书,将其寄给自己的子女,其中梁启超通过徐志摩的这件事情,他告诫子女说道:

“青年为感情冲动,不能节制,任意决破礼防的罗网,其实乃是自投苦恼的罗网,真是可痛,真是可怜!品性上不曾经过严格的训练,真是可怕!我因昨日的感触,专写这一封信给思成、徽音、思忠们看看。”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梁启超借徐志摩一事,其实是想教导子女们培养品性,这便是克制。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普通人无法阻止一些事情的出现,例如感情,或者是欲望,但我们是可以选择克制住的,这也是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区别。

当然,爱本身就是放肆,或许有的人会认为,如果两个人不能在一起,这便是最大的痛苦,而克制只会让自己后悔,所以有的人便不会克制,像徐志摩一样。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人生的路很长,如果任由一些不合乎情理的事野蛮生长,这样的人生会陷入悲剧,我们从徐志摩后来的婚姻结局也能看出一二。

所以唯有克制,才能带来人生长远的快乐,一时的放纵甚至于放肆,只会让人生成为悲剧。而梁启超这样的教育方式,也经过了事实的证明,他的九个子女,每个都非常优秀,被誉为“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

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举行了结婚仪式,但就在大喜的日子,充当证婚人的梁启超却在证婚词结尾说道:“我希望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