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杜甫作诗的确无一字无来历吗?

前言

宋祁嘲笑刘禹锡,非五经中字,不肯入诗。而黄庭坚则说: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答洪驹父书》

可见古人作诗下字,字字用心。今天看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解读《登兖州城楼》,更体会到何谓字字有来历。杜甫《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杜甫作诗的确无一字无来历吗?

一、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兖州,属于古九州之一,今在山东济宁市。古诗中的东郡,有很多地方,并不是特指兖州。

趋庭,典出《论语季氏篇》: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兖州作司马,年轻的杜甫去看父亲,因此说:东郡趋庭日。

南楼,和东郡一样,好多地方有南楼,这里指兖州城南的楼。常说的南楼, 典出《晋书·庾亮列传》:

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

纵目,放眼远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故 习凿齿 与 谢安 书云:‘每省家舅,纵目 檀溪...........。

我去兖州看望父亲的日子,第一次登上了兖州南城楼远眺。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杜甫作诗的确无一字无来历吗?

二、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海岱指山东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 出自《书·禹贡》:“ 海 岱 惟 青州 。”

浮云,平野等词语,不算什么典故,但是都是古人用过的词语。例如《楚辞·九辩》中:“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古诗十九首 》中:“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汉朝晁错 《言兵事书》:“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 南朝宋鲍照 《送盛侍郎饯候亭》诗:“高墉宿寒雾,平野起秋尘。"

青徐指青州和徐州,晋陆云 《答车茂安书》:“北接青徐 ,南通 交 广 。”

颔联写的是杜甫登南楼后的远景,浮云从东海连接到泰山,广阔原野一直通到青州和徐州。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杜甫作诗的确无一字无来历吗?

三、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中间二联,往往一联主要写景,一联主要抒情。如果都写景,又会有虚实之分,或远近之分,或大小之分,或时空之分。

颔联写的是眼中所见,登楼的实景。颈联则有怀古之意,写的是虚景,乃作者想象,并非眼中所见。

嶂,如屏障的青山。《文选·沈约〈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中有:“郁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 吕向注:“山横曰嶂。”

秦碑,指秦始皇所建的石碑。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今邹县邹峰山,令人刻石纪功,随后由南而北到达泰山。

谢玄晖诗:“荒城迥易阴。”徐摛诗:“列楹登鲁殿。鲁殿,汉朝时,鲁恭王在曲阜城修的灵光殿。

秦朝、鲁国都已经不在了,秦碑还存在于山中,而鲁殿在古城中已经只剩下残迹了。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杜甫作诗的确无一字无来历吗?

四、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从来多古意,《史记·龟策传》:“所从来久矣。” (龟有灵验好名声)由来悠久了。隋李密诗:“怅然怀古意。”

临眺独踌躇,南朝齐梁永明体诗人沈约诗云:“临眺殊复奇。”《庄子》:“圣人踌躇以兴事。”

诗人一直有怀古之意,所以在城楼上独自远眺徘徊,想起过去的兖州和经过的人物,十分感慨。

杜甫早期的诗,没有后期国破家亡怀古伤今那么沉重。因为那时还处在唐朝盛世,离安史之乱将近二十年,主持朝政的还是唐玄宗最后一个贤相张九龄。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杜甫作诗的确无一字无来历吗?

结束语

这首诗是杜甫的第一首五律,有人说是杜甫十五岁时的作品,有人说是杜甫在开元二十五年(737),下第后游齐赵时所作,那时他应该25岁。

黄庭坚说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历,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中除了典故以外,其的用字和用词,都是前朝的诗文中用过的字词。

宋朝《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刘梦得作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以为不然。”

作诗是否使用当代词语,是否使用生活中的俚俗之语,每个诗人的风格不同,未必是区分优劣的标准。但是杜甫、刘禹锡下字的慎重态度,很值得学诗者借鉴,避免一开始就堕入俚俗油滑之道。

@老街味道

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什么是杜甫诗中的上因下因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