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除夕夜,这里有一群不能回家的“守夜人”

作者:羊城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王慧 白恬

春节与家人欢聚一堂,无疑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然而,当他们选择医务工作者这个职业时,就肩负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除夕夜,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这群“白衣守夜人”,一如既往舍小家、为大家,365天从未间断地坚守岗位、恪守职责,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新婚第一年,他们一起在医院过“团圆年”

林鹤医生的闹钟每天早上6:50准时响,她快速洗漱、简单吃个早餐后,回到发热门诊上班。今天是除夕,她将坚守岗位,进行12小时的值班工作。早上7:50,林鹤已经到科室,并与前一晚夜班的医生进行交班。

就在2021年11月,林鹤刚刚结婚,丈夫是同院麻醉科的罗金医生,但受疫情影响,新婚的两人没办法回老家举办婚礼,而丈夫大年初一也要在手术室值班24小时。尽管两人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但还好这个除夕夜,两人可以在医院过一个新婚第一年的“团圆年”。

临近年关,气温骤降,门诊接诊了不少感冒发热的病人。林鹤和值班的同事们一起投入到了忙碌的接诊工作之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发热门诊是医院院感防控的“第一关”,医护常常需要三级防护,穿上防护服后,常常一干就是4个小时,期间不方便饮食和上洗手间,但对于林鹤和其他发热门诊除夕的同事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除夕夜,这里有一群不能回家的“守夜人”

第一次除夕值班,需慢慢习惯职业特点

当发热患者就诊时,一份份核酸标本正在送往检验科快速检测,与此同时,检验科还分批次接收抽血化验等其他检验标本,患者们和医生们都在等候着检测结果,以便后续的诊断。

老家湖北的徐祚医生,这个除夕也不能回家。作为第一次除夕值班,要一个人在广州过年的青年医师,徐祚虽然心中充满思念父母的情绪,却唯有慢慢“习惯”。作为“看不见的医生”,徐祚和同事们要在“幕后”,在实验室里,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及时检验各类送检的标本,尽快出具结果,以辅助医生的临床诊断,为患者治疗做好支持工作。

“除夕也想回家和家人团聚,但我们这个职业,只有值班和不值班的区别,碰上了就来,很简单。”急诊科第一次除夕值班的罗婷医生,早已对这份职业有了“淡定”的看法。她将一直值守到大年初一早上8:00,为随时可能响起的120指挥中心电话而准备着。

除夕夜,这里有一群不能回家的“守夜人”

以“准妈妈”身份值班,满心期待迎来“虎宝宝”

产房助产士吴莹莹,要从16:00开始值班到凌晨,“去年我也是除夕值班,这份工作虽然忙碌,但我非常热爱,感觉迎接新生命的感觉很美好!”

虽然排到除夕值班,但最温暖的莫过于丈夫的理解、体贴和照顾。每当逢年过节或者是平日里值夜班,吴莹莹的丈夫都会风雨无阻地准时来接她,让她忙碌的工作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更让她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感动和幸福。

今年,吴莹莹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已经怀孕23周的她已然成为了一位“准妈妈”,正满心期待着迎来自己的“虎宝宝”。怀着宝宝的她,比之前更加多一分对产妇理解,自己怀孕的过程,让她更加懂得“做一个母亲的伟大”,她耐心安慰着待产的产妇:“你还没生,我也还在上班,没关系,我也是孕妇,我陪你度过这个除夕……”

除夕夜,这里有一群不能回家的“守夜人”

除夕值班习以为常,预定盆菜过个“寻常”夜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彭宇华得知除夕夜值班,已经工作二十多年的他如往常一样,提前安排好妻儿和老人一起过节。自己却预定了广式盆菜,准备带到办公室,想趁着有空的时候,和值班的“战友们”共同度过一个“寻常”的除夕夜。

如往年一样,彭宇华和其他值班的医护们照例各司其职,有的在接诊台值守,有的在120急救蓄势待发,有的在查看新收的病人和住院患者……忙碌的身影,让人忘记这是一个阖家团圆的特殊日子。

“希望新年大家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今天就不要来医院看病啦!”这是除夕夜,彭宇华和急诊等值班医护人员们共同的心愿。

和每一晚值班一样,只有等到前来就诊的患者都已经安排妥当、暂时没有新的患者过来,彭宇华才可以“小眯”一会,但他和其他值班医护一样,夜班的时候,即使是偶尔的“小睡”,他们精神也是“紧绷”着的,一有突发情况,要立刻清醒过来,进入“战斗”状态。

除夕夜,这里有一群不能回家的“守夜人”

“选择了这份职业,就知道这身白衣的责任。”对于这群坚持岗位的“白衣守夜人”来说,只要能够救治更多一名患者,为患者减轻更多一分痛苦,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医院供图

责编 | 孙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