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除夕夜,這裡有一群不能回家的“守夜人”

作者: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燕紅

通訊員 王慧 白恬

春節與家人歡聚一堂,無疑是每個人内心的渴望。然而,當他們選擇醫務工作者這個職業時,就肩負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除夕夜,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這群“白衣守夜人”,一如既往舍小家、為大家,365天從未間斷地堅守崗位、恪守職責,守護人民群衆生命健康。

新婚第一年,他們一起在醫院過“團圓年”

林鶴醫生的鬧鐘每天早上6:50準時響,她快速洗漱、簡單吃個早餐後,回到發熱門診上班。今天是除夕,她将堅守崗位,進行12小時的值班工作。早上7:50,林鶴已經到科室,并與前一晚夜班的醫生進行交班。

就在2021年11月,林鶴剛剛結婚,丈夫是同院麻醉科的羅金醫生,但受疫情影響,新婚的兩人沒辦法回老家舉辦婚禮,而丈夫大年初一也要在手術室值班24小時。盡管兩人已經兩年沒有回家,但還好這個除夕夜,兩人可以在醫院過一個新婚第一年的“團圓年”。

臨近年關,氣溫驟降,門診接診了不少感冒發熱的病人。林鶴和值班的同僚們一起投入到了忙碌的接診工作之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熱門診是醫院院感防控的“第一關”,醫護常常需要三級防護,穿上防護服後,常常一幹就是4個小時,期間不友善飲食和上洗手間,但對于林鶴和其他發熱門診除夕的同僚們來說,早已習以為常。

除夕夜,這裡有一群不能回家的“守夜人”

第一次除夕值班,需慢慢習慣職業特點

當發熱患者就診時,一份份核酸标本正在送往檢驗科快速檢測,與此同時,檢驗科還分批次接收抽血化驗等其他檢驗标本,患者們和醫生們都在等候着檢測結果,以便後續的診斷。

老家湖北的徐祚醫生,這個除夕也不能回家。作為第一次除夕值班,要一個人在廣州過年的青年醫師,徐祚雖然心中充滿思念父母的情緒,卻唯有慢慢“習慣”。作為“看不見的醫生”,徐祚和同僚們要在“幕後”,在實驗室裡,為前來就診的患者及時檢驗各類送檢的标本,盡快出具結果,以輔助醫生的臨床診斷,為患者治療做好支援工作。

“除夕也想回家和家人團聚,但我們這個職業,隻有值班和不值班的差別,碰上了就來,很簡單。”急診科第一次除夕值班的羅婷醫生,早已對這份職業有了“淡定”的看法。她将一直值守到大年初一早上8:00,為随時可能響起的120指揮中心電話而準備着。

除夕夜,這裡有一群不能回家的“守夜人”

以“準媽媽”身份值班,滿心期待迎來“虎寶寶”

産房助産士吳瑩瑩,要從16:00開始值班到淩晨,“去年我也是除夕值班,這份工作雖然忙碌,但我非常熱愛,感覺迎接新生命的感覺很美好!”

雖然排到除夕值班,但最溫暖的莫過于丈夫的了解、體貼和照顧。每當逢年過節或者是平日裡值夜班,吳瑩瑩的丈夫都會風雨無阻地準時來接她,讓她忙碌的工作沒有任何後顧之憂,更讓她每時每刻都感受到感動和幸福。

今年,吳瑩瑩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已經懷孕23周的她已然成為了一位“準媽媽”,正滿心期待着迎來自己的“虎寶寶”。懷着寶寶的她,比之前更加多一分對産婦了解,自己懷孕的過程,讓她更加懂得“做一個母親的偉大”,她耐心安慰着待産的産婦:“你還沒生,我也還在上班,沒關系,我也是孕婦,我陪你度過這個除夕……”

除夕夜,這裡有一群不能回家的“守夜人”

除夕值班習以為常,預定盆菜過個“尋常”夜

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彭宇華得知除夕夜值班,已經工作二十多年的他如往常一樣,提前安排好妻兒和老人一起過節。自己卻預定了廣式盆菜,準備帶到辦公室,想趁着有空的時候,和值班的“戰友們”共同度過一個“尋常”的除夕夜。

如往年一樣,彭宇華和其他值班的醫護們照例各司其職,有的在接診台值守,有的在120急救蓄勢待發,有的在檢視新收的病人和住院患者……忙碌的身影,讓人忘記這是一個阖家團圓的特殊日子。

“希望新年大家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今天就不要來醫院看病啦!”這是除夕夜,彭宇華和急診等值班醫護人員們共同的心願。

和每一晚值班一樣,隻有等到前來就診的患者都已經安排妥當、暫時沒有新的患者過來,彭宇華才可以“小眯”一會,但他和其他值班醫護一樣,夜班的時候,即使是偶爾的“小睡”,他們精神也是“緊繃”着的,一有突發情況,要立刻清醒過來,進入“戰鬥”狀态。

除夕夜,這裡有一群不能回家的“守夜人”

“選擇了這份職業,就知道這身白衣的責任。”對于這群堅持崗位的“白衣守夜人”來說,隻要能夠救治更多一名患者,為患者減輕更多一分痛苦,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檔 | 醫院供圖

責編 | 孫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