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种植牙集采:或将带来国产替代效应,初期以地方试点方式推行

来源:健康时报记者谭琪欣

对于种植牙集采,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保研究室主任王宗凡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种植牙虽不在医保范围内,但种牙贵是一大民生痛点,其价格长期对价值偏离度大,种植牙能进集采,不仅对患者而言是一大好事,对于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也有益处。但其集采价格能否达到像冠脉支架耗材平均降价90%以上的降幅,仍然有待观察。

种植牙集采:或将带来国产替代效应,初期以地方试点方式推行

1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提出对种植牙等高值耗材开展集采。

集采将带来国产替代效应

根据太平洋证券研报,眼下种植牙的全部费用中,种植体作为核心材料,一般费用在3500~12000元,占整个手术费用的50%;手术费+麻醉费在3000~5000元,占比25%;剩余部分中,修复材料和种植基台各占10%,牙冠占5%。瑞士士卓曼(Straumann)、瑞典诺保科(Nobel Biocare)、韩国奥齿泰(Osstem)等进口企业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种植体市场份额。

“种植牙、骨科耗材等医用高值耗材行业属于不充分竞争市场,长期形成的市场差异化竞争以及缺乏有效的价格调控机制使得该行业集中度较低、产品价格偏高。实施集采政策之后,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极大提升,可以预计的是,患者负担的医药费用也会极大降低。” 复旦大学公卫学院教授、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医疗保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文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艾媒咨询首席行业分析师张毅也对集采对行业可能带来的影响保持乐观。张毅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大陆种植牙市场规模非常庞大,目前大约为2000多亿,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增长,这个市场接下来还会持续保持高位增长。对于种植牙的上游产业链而言,集采势必会带来短期的冲击。

“但考虑到当前大陆种植牙行业上游产业链的种植体生产厂家中,主要是由外资品牌主导,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来看,集采可能会带来‘国产替代’效应,在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同时,大陆种植牙生产厂家如能在变化中抓准机遇,就能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迅速成长。从这个层面来看,集采的动作越快落地越好。”张毅说。

在他看来,集采将倒逼国内厂家摒弃过往拼渠道拓展能力的模式,专注产品研发,在提升性能的同时优化成本;同时,对部分重营销、轻医疗技术服务的民营口腔医疗机构来说,种植牙价格被打下来之后,仅凭低价吸引患者的日子也将一去不复返,行业将迎来一波洗牌。

不过,对于集采最终到底能够多大程度挤掉种植牙价格的水分,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参考冠脉支架和人工关节集采的整体降幅,种植牙耗材会通过集采带来较大幅度的降价效应是有可能实现的,可以肯定的是,最后的价格取决于它真正的成本价值以及市场竞争结果。但具体的幅度目前还很难判断,因为种植牙的价格究竟虚高到什么程度,跟它的实际成本价值有多大的差异,这些问题还不是很清楚。”王宗凡告诉记者。

一位不愿具名的口腔连锁机构负责人则向记者分析,对于患者来说,种植牙体进集采不一定会带来诊疗全程费用的大幅度下降。“因为种植牙行业除了耗材的成本,医生的技术服务费和医疗机构的运营也是大头支出,种植牙集采带来的价格下降仅是耗材成本下降,其他的成本仍然会维持在3000元/颗左右。”

集采初期或以地方试点方式推行

针对种植牙集采开展的模式,多位受访专家均认为,种植牙集采或会参考骨科耗材集采的模式,先以地方进行试点。

王宗凡提到,目前种植牙耗材没有集采的经验,产品也没有一致性评价体系,在缺乏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的背景下,产品入选规则、质量如何分层、竞价的规则、市场如何分割、费用如何支付都仍然有待地方试点实践来明晰和完善。此外,种植牙耗材相对特殊的一点是它很多时候的应用场景是私立的医疗机构,大多不是医保的定点医疗机构,在没有医保买单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一些不同于此前高值耗材集采的规则和管理来支撑。

“在上述背景下,应当允许从地方先有一些探索尝试,逐步积累形成比较成熟的规则,再到全国层面进行推广。”王宗凡表示。

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已经迈出了试点探索的步伐。2021年11月26日,四川省药械招标采购服务中心下发了要求所有开展口腔种植手术的公立医疗机构填报口腔医用耗材历史采购数据的通知。

除四川之外,陈文向健康时报记者透露,目前浙江、宁夏、山西、湖北等地也已陆续开展口腔医用耗材历史采购数据的填报工作,这些基础数据的采集将为地方集采试点提供依据。

对于各地即将开展的试点探索,陈文建议,首先要建立成本和价格动态监测体系,追踪分析集采产品的集采价格与产品成本,以更好平衡价格调控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次,应加强集采产品的质量监测与合理使用。充分动员社会各方资源,尤其是利用专业药学人员及其临床药学服务,监控集采产品的质量并促进临床合理使用。

王宗凡则强调,在种植牙、骨科耗材等医用高值耗材集采过程中,如何“保质保量”是接下来值得关注的重点,不能因为价格降下来了,品质也相应地下降。

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加强集中带量采购中选医疗器械质量监管工作方案》,明确要将中选企业纳入重点监管。要求中选企业及时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报告中选情况;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成品放行环节的管控;持续开展不良事件监测;对发现问题的中选企业和品种要严肃处理,严格来落实各项处罚要求。

“针对集采中选的产品,需要完善一系列相辅相成的监管措施。在集采产品落地执行的过程中,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质量的监测,加大对违规问题产品和企业的打击力度;对于属于医保定点的医疗机构违规违法,医保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和查处。”王宗凡建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