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个“年”,你过对了吗?

春节,就是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也叫“元日”、“岁旦”,俗称“过年”。“百节年为首”,这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所有节日中最隆重、最热烈、庆祝时间最长的节日,从正月初一开始,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其实,最早的春节并不是指岁首,而是立春之节,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而农历岁首和四时节序基本是同步的,立春与岁首前后相差不了几天,所以人们在庆贺新年的同时也会喜迎新春。慢慢的,春节,就成为了“新年”,也就是一年的开始。

那么,到底什么是“年”呢?

这个“年”,你过对了吗?

年,是时间概念,也是计时单位。

原始的祖先并没有“年”的概念,后来由于社会进化和生活需要,才逐渐从实践中总结出测定时间的方法。《史记·历书》中有记载:颛顼时设“火正”官,帝尧时又设立羲和之官,以“明时正度”指导农业生产。

所以“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夭疫”。这种以观测天象来确定四时季节的方式叫“观象授时”。夏代根据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出没来定时月,并用天干纪年,商代已用干支纪日,在殷墟甲骨卜辞中还有十二个月名。

这个“年”,你过对了吗?

但是,“年”的名称出现却比较晚。《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为“祀”,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

那么,“过新年”的概念是从什么时候有的呢?

相传帝舜继承天子时,带领人们祭拜天地,于是人们便把帝舜继位的那天定为新年的第一天,叫作岁首,这就是夏历的新年。不过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夏历的新年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名称。

先秦时期被称为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叫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又称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又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到了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直到1914年,袁世凯批准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阳历年首为“元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规定春节假期,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这个“年”,你过对了吗?

太初历

而且,当时新年的具体日期也不是现在我们普遍认为的正月初一,而是在不断变动的。夏朝是定在一月初一,商朝时改成了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改到了十一月初一,到了秦朝又把新年提前到了十月初一。一直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开始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即农历),明确规定正月初一为岁首,并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虽然后来的朝代对历法有过修改,但大多依据《太初历》,仍然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

那么,新年的日期我们知道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的呢?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有了新年习俗的萌芽,不过那时候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结束后,为了报答神灵的恩赐而举行的祭祀活动。一直到西汉时期,随着”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人们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转,才形成了一系列的节日习俗。后来随着《太初历》的推行,被作为新年的正月初一正式确立下来以后,原来各地区不同时间的祭祀和庆祝活动开始逐渐统一到新年第一天进行。

上次我们说过,除夕守岁的习俗开始于魏晋,周处的《风土记》中就有关于守岁的记载,同时《风土记》中还记载了关于猛兽“年”的传说。

到了唐代,过年的习俗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过去的祈祷和神秘的氛围,开始向娱乐和礼仪的方向转变。爆竹已经不再用来“辟邪驱鬼”,而变成了人们欢乐和喜庆的方式。“过年”的重点也从祭祀转为了庆祝。

这个“年”,你过对了吗?

拜年帖

唐代时,人们登门拜年,还发明了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后来这个形式开始在民间普及,大家改为用梅花笺纸,相互写“拜年贴”,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可以说,从唐代开始,新年真正成为普天同庆的“良辰佳节”。

这个“年”,你过对了吗?

宋代时,人们开始流行过年时吃饺子。宋朝吴自牧在《梦粱录·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中记载有:“凡御宴至第三盏,方进下酒咸豉,双下驼峰角子。”这里的“角子”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饺子。而且,宋代已经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的习俗也逐渐盛行起来。《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

到了明朝,民间接灶神、贴门神、贴对联、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等活动可以说是日渐丰富起来。

这个“年”,你过对了吗?

元宵猜灯谜

清朝对过年也是非常重视的,宫廷里那天极尽奢华,皇帝会写福字赐给群臣,过年也会一直延续到元宵佳节才算结束,元宵猜灯谜更是成为了极流行的取乐方式。

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新年习俗跟之前的相比又有所不同了,礼仪性和应酬性在加强。人们在新年里相互拜谒,达官贵人流行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讲究互赠礼品,相互拜年。在新年期间,舞狮子、舞龙、演戏、说书、踩高跷等娱乐活动开始出现,让人应接不暇。这时期,新年习俗已经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大博览会。

那么,经过了祭灶、贴门神、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和放爆竹以后,在新年这一天里,人们还要做什么呢?

当然是拜年了!大年初一,人们通常会早早的起床,穿新衣戴新帽,收拾齐整后,就要开始出门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了。当然,出门时还要再一次燃放爆竹,就是我们上次说的“开门爆竹”的习俗。

这个“年”,你过对了吗?

拜年

接下来就是正式的“拜年”了。通常,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祝其岁岁平安。而同辈亲友则是抱拳作揖,施礼道贺。

关于“拜年”的起源,有很多种记载。拜年之风在汉代时已经有了,宋代以后开始发展起来。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记载:“宋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可能是“拜年”模式的开始阶段。

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道:“京师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明代文学家文征明还有一首《拜年》诗:

这个“年”,你过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