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编者按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南宁剪纸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八批

地域:广西 · 南宁

南宁剪纸以纸张为媒,由剪刀折剪而成,虽工具材料简单易得,却十分考验剪纸艺人的剪绘功底。2019年,南宁剪纸被列入第八批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剪纸,是伴随着纸的发明而得以发扬光大的古老艺术技艺。剪纸作为古今创新的智慧成果,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发展下生生不息,进而衍生出许多艺术产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本期我们将探寻南宁剪纸技艺,感受其独特的艺术呈现。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剪纸,民间又称刻纸。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剪剪纸、糊窗花的习俗。

而远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剪纸已初具雏形。贫瘠的自然条件下,古人运用薄片材料,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树叶、皮革、绢帛、金箔上剪刻纹样,为后世剪纸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南宁剪纸。甘艳霞 摄

据资料显示,迄今为止大陆最早的剪纸是南北朝时期制作的对马、对猴团花。这两件古老的剪纸作品所使用的技法与当今的剪纸技法同出一辙,均采用折剪的方式完成。

千年后的今天,南宁剪纸仍沿用着这种古老的剪纸技法。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南宁剪纸对剪纸材料、所需工具、工作场所并无严格要求。甘艳霞 摄

南宁作为壮乡首府,拥有千年建城历史。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南宁剪纸也在丰富的壮乡生活与多元的文化传播中得到蓬勃发展,历久弥新。

走进南宁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昀睿的工作室——南宁市壮彩剪纸,错落有致地摆挂着许多火红喜庆、妙趣横生的剪纸作品:有憨态可掬的“萌”虎送福,笑意盈盈载歌载舞的壮族阿哥阿妹,风景壮丽的广西山水一览……红纸白墙,十分亮眼。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钟昀睿的剪纸作品。甘艳霞 摄

钟昀睿介绍,剪纸主要有立意、构图、裁纸、画稿、剪形、镂空、修整等七大步骤。

但南宁剪纸并不完全依靠笔描画稿,仅以日常生活为底色,发挥记忆和想象,通过简单的对折纸张、用剪刀大致点画定位,而后一手拿纸,一手运剪,直接将形状折剪而出。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剪纸前需将纸张进行对折。胡兆双 摄制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剪纸时需在脑海中提前勾画轮廓。甘艳霞 摄

剪纸是一种镂空的艺术。剪子在纸上峰回路转,除去多余部分,恰到好处的留白使稚拙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般基础而实用的剪法匠心独运、变化无穷,极大地增加了南宁剪纸的创造性,令剪纸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使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一性。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为庆祝2022年新春佳节,钟昀睿创作了虎符长卷。甘艳霞 摄

南宁剪纸由三种基础纹样组成:圆状且闭合的太阳纹,弧状而开合的月亮纹,尖锐且不规则波动的锯齿纹,又称火纹。

从纹样样式中不难看出,南宁剪纸根植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仰,从而体现着壮乡民族文明的进步。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南宁剪纸基本纹样。钟昀睿 供图

一幅南宁剪纸的成败,不仅在总体构图上有美感要求,细节之处更是讲究颇多,极其考验剪纸艺人的技艺功底。

南宁剪纸要求剪纸纹样线条流畅,下刀的刀口位置需恰到好处,且剪子在运转过程尽可能不做停顿,转弯均匀顺滑,让人细看了无痕。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细节处理方面更需细心。甘艳霞 摄

南宁剪纸制作过程中,最考验技艺的则是对锯齿纹的处理。锯齿纹纹样较为复杂且需一刀连贯剪成,剪制时极易出现纹路不均匀、间隔不纤细、运刀中断的情况。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锯齿纹展示。甘艳霞 摄

因此,一名合格的南宁剪纸艺人需经过多年学习历练,才能做到下刀时力道把握稳当,裁剪动作干脆利落,并同时在脑中迅速勾勒形象轮廓等系列动作。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裁剪时下刀有力,动作干脆。胡兆双 摄制

“剪纸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年幼时,钟昀睿便同祖母黄洁贞和姑母钟慧芳学习基础的剪纸技巧。机缘巧合下,大专毕业后钟昀睿一人前往广东省佛山市,师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才进行系统性的剪纸学习。

2007年回到南宁定居后,钟昀睿在传统技艺基础之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南宁壮族传统文化、民俗生活,创作出一批批接地气、有人气的壮乡剪纸。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南宁剪纸是壮乡儿女生活的写照。甘艳霞 摄 胡兆双 制

南宁剪纸最初的图案形象多为大小不一的红色小人,或形态多样的纸花。

发展至今,南宁剪纸仍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这份民俗特色。比如表示多子多福的青蛙图案,壮锦常用的燕子,芍药、莲花、祥云等图案都会出现在剪纸作品中。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南宁剪纸融入了大量的壮锦图案,具有强烈的本土地域色彩。甘艳霞 摄

钟昀睿指间流转下的南宁剪纸除了展现壮乡生活风光,讲述壮乡民俗故事,还与时俱进地裁画出南宁城市地标建筑、各项重大活动如冬奥会等,甚至在三维领域上不断探索剪纸新样态,通过更新颖多变的方式展现南宁剪纸风采。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冬奥会剪纸作品一隅。甘艳霞 摄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作品《南宁桥梁》。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与东盟各国的联系就是友谊的桥梁。钟昀睿用南宁剪纸展示南宁每一座桥的风景,寓意人与人,城市与国家之间的友谊桥梁。甘艳霞 摄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作品《丝路通古今》。丝路通古今,文明联世界。参加了重走玄奘大师之路活动后,钟昀睿将心中的感触和震撼用剪刻纸记载。甘艳霞 摄

南宁剪纸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又反哺于劳动人民以美学享受。在千家万户生活中,南宁剪纸满足着人们精神的享受。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人们在新人婚房里贴满”囍“”福“等吉祥字。甘艳霞 摄

新春佳节、婚礼嫁娶时,人们会剪出“囍”“福”“春”“旺”等吉祥字样或带有美好象征寓意的动物剪纸,张贴于门窗之上,红红火火,表吉祥多福之意。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剪纸样式丰富形象。胡兆双 摄制

现如今,走出广西、走向国际的南宁剪纸还成为了惟妙惟肖的文化符号,面向外国友人,在一折一剪钟展示传播着南宁壮乡民族璀璨的文化生活。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钟昀睿以民族剪纸方法创作设计的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传说系列绘本故事之一《灯笼山》。甘艳霞 摄

2015年起,钟昀睿开始推动壮彩剪纸创作室“走出去“,将南宁剪纸带到广西老年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南宁市解放路小学等学校,开展一系列剪纸教授活动,扩大南宁剪纸的传承教育面。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钟昀睿到南宁市解放路小学指导学生学习南宁剪纸技艺。钟昀睿 供图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钟昀睿用剪纸艺术传递出民族文化精神,组织举办两期全国剪纸网络公益课程,收获众多网友学习观看。

《爱上非遗》第21期:交刀游剪红吉纸 素手展绘壮乡情

钟昀睿给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友人讲授剪纸技艺。钟昀睿 供图

立足本土文化,彩剪壮乡之美。钟昀睿多年来以传承发扬南宁剪纸为己任,并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不俗的成绩,续承着剪纸这项源远流长的古朴民间技艺。

— 完 —

关于爱上非遗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

策划统筹丨曾俊峰 罗莎

本期采写丨甘艳霞

本期编审丨王文英

视觉设计丨冯善伟

影像摄制丨胡兆双

总值班丨玉颖 孙璐

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出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