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王在一家大型的广告公司上班,工资高、福利好,令旁人羡煞。然而,小王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这家公司官僚作风严重,埋没了

作者:智慧鲸鱼q8

小王在一家大型的广告公司上班,工资高、福利好,令旁人羡煞。然而,小王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这家公司官僚作风严重,埋没了自己这个广告奇才。一次,他没能按照客户的要求及时完成一个广告策划,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小王也招来领导的一顿斥责。小王心中一百个不服气,认为责任并不在自己。从那以后,小王觉得自己再也不被领导所重视。他思前想后,觉得自己在这家公司里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了。虽然他也劝自己隐忍一时,但他心里的怀疑让他“食不甘味”,甚至觉得每件琐屑的小事都是显示他被排挤的“迹象”。就在这种焦灼难耐的心理折磨下,小王将一纸辞呈递到经理办公室。可经理的反应却是一脸遗憾:“我最近一直在筹划一家新公司,本想安排你去做策划总监的……既然你已经决定离开,那我只能深表遗憾了!”

小王的这个例子很值得我们深思。职场中人必然会经历一段灰色的低谷时期,忍耐,其实就是在困境中等待机会。这段时期,人的意志力变得异常薄弱,在心理上所要承受的压力也可想而知。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日常生活里的困境、工作上的挫折、别人的误解、无端的攻讦,此起彼伏地纠缠着你。在职场技巧中,“忍”的心理能力是要特别磨炼的。这就要求你戒除一时之勇,也克服毛躁与短视等人性中的弱点。实际上,“忍”是静候时机、以退为进的一种智慧。

纵观历史,举凡功成名就、流芳百世者,多有“忍”的事迹。人在“忍”的过程中,要承受一定的压力,违背自己的主观意愿,抵御利欲的诱惑,抗拒权势的威逼,忍受艰难困苦的环境,甚至是给自己动手术,割除性格上的毒瘤,这也正是多数人难以“忍”的原因。

或许有人觉得,能否忍耐只是性格使然,慢性子人的忍耐力自然要好过急性子的人,但是,急性子的人往往做事更果断,更能把握住一闪而过的机遇。事实果真如此吗?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沃尔特·米舍尔做过一个有名的“糖果实验”。他给一些四岁大的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果汁软糖,然后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漫长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这些孩子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以此来对抗糖果的诱惑,有的甚至睡着了。最后,这些忍耐了20分钟诱惑的孩子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下去,沃尔特·米舍尔在跟踪记录中发现,当这些孩子上中学时,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那些在四岁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忍耐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同时,沃尔特·米舍尔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四岁时能以忍耐换得第二颗果汁软糖的孩子,长大后其适应性更强,且具有冒险精神。他们的性格也更为乐观,比较受人欢迎,而且他们比较自信,也更为独立。而那些经不起诱惑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孤僻、固执甚至是懒散、迟钝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不能独立应对外界变化。

这个实验一直持续到这些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研究人员在二十几年后再次考察那些孩子在工作中的表现,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能否忍耐的心理素质与一个人急性子、慢性子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急性子的人一样可以在该忍的时候静心忍耐,慢性子的人一样也可以果断。忍耐并非一味逆来顺受,也不是无原则地忍让妥协。“忍”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更是一种过硬的心理素质。它能教会你如何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如何在静时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动时一剑封喉、扭转乾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