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作家刘义轩的妻子在香港发表讣告,于6月8日下午在香港去世,享年100岁。
刘轶轩,原名刘同宇,1918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1936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流亡安娜·弗罗斯基》,作品如《酒人》、《唐人》、《庙内》、《错岛半岛》、《他有锋利的刀》和《模范邮票陶瓷》。等作品。其中,《醉汉》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唐人》也启发了导演王家伟将电影《花式岁月》《2046》拍成。2010年,刘先生于香港书展及2014年获颁香港艺术发展终身成就奖,获颁首位「年度作家」。
中国文学中现代主义文学实验的先驱
作家刘义轩于20世纪30年代在圣约翰大学学习。据刘轶轩的口述,他上学期间以阅读英文书籍为主,莎士比亚、狄更斯、乔伊斯的作品可以读成朗诵,闲暇时还阅读《西风》等"翻译西方杂志精髓,介绍欧美生活与社会"等畅销刊物,熟悉当时流行的风格。18岁时,他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一本俄文英语小说,并受到启发,开始写一本文学书《流亡中的安娜·弗罗斯基》(Anna Frosky in Exile)。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义轩离开上海前往重庆,开始了报业的生活。1945年,小说《鲁鲁莎》出版,以俄白舞女与地下工作者之间的抗日战争作品为主线,展现了上海夜总会、舞厅和夏飞路的街景,结构和语言最初展现出"支离破碎"的风格,由此产生了作家穆世英《上海狐步舞》的新感。
在刘轶轩的实验小说中,最具特色的是西方意识流和心理叙事手法,而他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世界第一意识流小说",就是这种方法的集中体现。这部小说大胆地运用意识流、象征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艺术手法,描写"酒鬼"的"我"在清醒和陶醉两种姿势中徘徊、挣扎和沉沦,从而描绘出香港城市人(更准确地说是城市文化人)的生存困境和敏感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新颖别致,被誉为"中国第一意识流小说"。
刘轶轩曾在《酒人》序言中说过,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手法是"从根到叶",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只能触及现实的表面,"不仅缺乏深度,而且非常不科学"。他希望"用横断面的方法去探索个人心智的漂移、心灵的变化,捕捉思想的形象",以"真正、完整、真实地反映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
2017年的《迷失的房子》是他最新出版的一本书,是刘轶轩小说的合集,其中有三种媒介,15部短片和12部微缩模型。这些作品跨越了近十年(1942-2000),大多是为了新编纂的故事,继承了石师的生存传统,意在颠覆历史的老话,开辟新的疆界。
创立香港文学,汇聚中国文学分支
除了作家的身份,刘义轩还是报纸和杂志的编辑。1941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他前往重庆编辑《国家公报》,1945年他回到上海担任《和平日报》主编,在那里他创立了淮正文化协会,在那里他出版了石石、李建武、徐伟、姚学轩等名人的重要著作。 包括徐伟的长篇代表作《冯小晓》。
1948年,他离开上海移居香港,担任《香港时报》、《星岛周刊》、《星岛日报》等报纸和杂志的编辑,同时在新加坡和吉隆坡担任增刊编辑。1986年创办月刊《香港文学》并担任主编直至2000年,20多年来,他为两岸三地和世界华文文学交流、交汇、融合。
文学纪录片《他们在岛上写作》系列《刘义轩:1918》用光影影像记录了刘义轩的经历和创作。
今年早些时候,本报刊登了一位著名报人蒋勋写的一篇百年纪念文章刘义轩,在他的叙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生的文学生涯,以笔领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风格首当其冲的文学风格。
刘轶轩:他的读者大多是年轻人
|蒋勋
圣诞节那天,我在中东接受采访。那天在耶路撒冷,我从刘太太的妻子洛佩云那里收到了whatsApp:"圣诞快乐,2017年12月。在异国他乡,一阵喜悦。我告诉她我在以色列。她回答说,小心,小心。
刚刚过去的12月7日,中国香港文学界的一个特殊日子,纯文学的瑰宝,老作家刘义轩,99岁高龄。那天,我的两位同事闫和罗丹,拿着前一天点的栗子奶油蛋糕,还有一大袋水果,去他的老城住所庆祝生日。
在客厅里,刘老躺在一张特殊的床上,身边放着医疗用品,下午他不得不出去医院进行例行检查,不忍心给他躺着的照片。他很瘦,但精神很好,我握着他的手,在他耳边用上海话大声地对他说。百年文学"世代大师"刘轶轩出生于上海,1948年移居香港。我还记得1992年,当我在上海文学日报工作时,我来香港探望我的家人,并邀请他有一天见面,他说他喜欢用上海话和上海人说话。两年后,我搬到了这里,见过他很多次,用上海话说话。
2000年冬天,我和时任《上海文学日报》主编的颜国义向北京作家出版社推荐了《Downside》,最后,新书于2001年2月在北京出版。我记得我做了一个很长的采访。刘老首先透露,是上海的科林先生带他走上了文学之路,他想回上海看看。王家伟电影《花式岁月》有一句大话"特别感谢刘义轩先生",我问刘老为什么要感谢。他说,他从未被问及为什么他"特别感激",这是他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2010年7月,香港书展将他选为首届香港书展年度作家,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他已经七年没有露面了。这时,他躺在床上,看到我们来看望他,他似乎非常高兴。他小时候用英语唱生日快乐,在妻子的建议下,他唱了一首法语歌。洛佩云太太已经79岁了,仍然保持着这种美丽。刘义英唱着歌,女士用手指轻轻拍了拍他的鼻子,作为感激之情,一种动人的感情。
刘晓波的部分作品
这处住宅,刘义义住了40年,客厅里住着两个大橱柜,都是他自己手工制作的精美模型。夫人说,她记得大陆版的《Downside Down》是我出版的。为了补充手稿,她来到我位于荃湾的家中交付手稿。她还定期陪同刘先生参加各种会议,讲座,论坛,研讨会和新书签销售,作为活动嘉宾。圈子里的人说,没有帮助夫人,刘义轩不可能出版这么多书。刘晓波从17岁开始写作,已经写作了80多年。他的作品风格化,与众不同。《醉汉》是一部意识流小说,《下山》是一部两线平衡。他写了一篇娱乐作品,即"通俗小说",以及自己作品的手写娱乐,即"严肃文学"。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刘晓波为13家报纸工作,每天写13000字。几十年来,刘晓波创作了数千万字的文学作品。每次出书时,他都是严格挑选的,至今已出版了二三十种。他会选择并出版自己的小说,并在报纸上连载。《Down》原版的特色版刚刚超过2万字,而报纸上的连载字数只有50万字。大部分稿件他都要改,要删去,有水分,一一重复删除。寻找这些作品的简报和信息,都依靠夫人,从浩瀚的报纸海洋中寻找,捡起,复制。他总是说,他的作品的读者已经老了。
在纪录片中,刘义轩与自己的作品《酒人》
2010年,他在香港书展上被评为年度第一位作家,之后数百名读者排队为他的书签名,他坐下来签名,他的妻子不时站在书页的边缘。要求签名的人大多是年轻人,事后,他对我说了三遍:"我没想到,我没有想到,我没有想到。"刘晓波多年来一直没有疾病和疼痛,直到两年前才坐上轮椅。香港文坛人人都知道,他几乎每天下午都要走两个多小时。喝完下午茶已经是四点钟了,他会在家走来走去,看看书店、商场,见熟人,站着聊天一会儿。电影制片人黄金辉的《刘艺轩:1918》用光影影像记录了刘艺慧。这部纪录片是"他们在岛上写作"系列的一部分。消息人士称,有人正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刘轶轩的新纪录片。2018年,是刘轶轩百年诞辰,祝拍摄成功。
文学照亮生活
男:爱文雪宝
网站: wxb.whb.cn
帖子: 3-22
向左扫描进入微店
文学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