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作家劉義軒的妻子在香港發表訃告,于6月8日下午在香港去世,享年100歲。
劉轶軒,原名劉同宇,1918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1936年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流亡安娜·弗羅斯基》,作品如《酒人》、《唐人》、《廟内》、《錯島半島》、《他有鋒利的刀》和《模範郵票陶瓷》。等作品。其中,《醉漢》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唐人》也啟發了導演王家偉将電影《花式歲月》《2046》拍成。2010年,劉先生于香港書展及2014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終身成就獎,獲頒首位「年度作家」。
中國文學中現代主義文學實驗的先驅
作家劉義軒于20世紀30年代在聖約翰大學學習。據劉轶軒的口述,他上學期間以閱讀英文書籍為主,莎士比亞、狄更斯、喬伊斯的作品可以讀成朗誦,閑暇時還閱讀《西風》等"翻譯西方雜志精髓,介紹歐美生活與社會"等暢銷刊物,熟悉當時流行的風格。18歲時,他在一家書店裡看到了一本俄文英語小說,并受到啟發,開始寫一本文學書《流亡中的安娜·弗羅斯基》(Anna Frosky in Exile)。抗日戰争爆發後,劉義軒離開上海前往重慶,開始了報業的生活。1945年,小說《魯魯莎》出版,以俄白舞女與地下工作者之間的抗日戰争作品為主線,展現了上海夜總會、舞廳和夏飛路的街景,結構和語言最初展現出"支離破碎"的風格,由此産生了作家穆世英《上海狐步舞》的新感。
在劉轶軒的實驗小說中,最具特色的是西方意識流和心理叙事手法,而他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世界第一意識流小說",就是這種方法的集中展現。這部小說大膽地運用意識流、象征主義等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藝術手法,描寫"酒鬼"的"我"在清醒和陶醉兩種姿勢中徘徊、掙紮和沉淪,進而描繪出香港城市人(更準确地說是城市文化人)的生存困境和敏感而複雜的内心世界, 新穎别緻,被譽為"中國第一意識流小說"。
劉轶軒曾在《酒人》序言中說過,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寫作手法是"從根到葉",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隻能觸及現實的表面,"不僅缺乏深度,而且非常不科學"。他希望"用橫斷面的方法去探索個人心智的漂移、心靈的變化,捕捉思想的形象",以"真正、完整、真實地反映目前的社會環境和時代精神"。
2017年的《迷失的房子》是他最新出版的一本書,是劉轶軒小說的合集,其中有三種媒介,15部短片和12部微縮模型。這些作品跨越了近十年(1942-2000),大多是為了新編纂的故事,繼承了石師的生存傳統,意在颠覆曆史的老話,開辟新的疆界。
創立香港文學,彙聚中國文學分支
除了作家的身份,劉義軒還是報紙和雜志的編輯。1941年,從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他前往重慶編輯《國家公報》,1945年他回到上海擔任《和平日報》主編,在那裡他創立了淮正文化協會,在那裡他出版了石石、李建武、徐偉、姚學軒等名人的重要著作。 包括徐偉的長篇代表作《馮小曉》。
1948年,他離開上海移居香港,擔任《香港時報》、《星島周刊》、《星島日報》等報紙和雜志的編輯,同時在新加坡和吉隆坡擔任增刊編輯。1986年創辦月刊《香港文學》并擔任主編直至2000年,20多年來,他為兩岸三地和世界華文文學交流、交彙、融合。
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上寫作》系列《劉義軒:1918》用光影影像記錄了劉義軒的經曆和創作。
今年早些時候,本報刊登了一位著名報人蔣勳寫的一篇百年紀念文章劉義軒,在他的叙述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一生的文學生涯,以筆領中國文學的現代主義風格首當其沖的文學風格。
劉轶軒:他的讀者大多是年輕人
|蔣勳
聖誕節那天,我在中東接受采訪。那天在耶路撒冷,我從劉太太的妻子洛佩雲那裡收到了whatsApp:"聖誕快樂,2017年12月。在異國他鄉,一陣喜悅。我告訴她我在以色列。她回答說,小心,小心。
剛剛過去的12月7日,中國香港文學界的一個特殊日子,純文學的瑰寶,老作家劉義軒,99歲高齡。那天,我的兩位同僚闫和羅丹,拿着前一天點的栗子奶油蛋糕,還有一大袋水果,去他的老城住所慶祝生日。
在客廳裡,劉老躺在一張特殊的床上,身邊放着醫療用品,下午他不得不出去醫院進行例行檢查,不忍心給他躺着的照片。他很瘦,但精神很好,我握着他的手,在他耳邊用上海話大聲地對他說。百年文學"世代大師"劉轶軒出生于上海,1948年移居香港。我還記得1992年,當我在上海文學日報工作時,我來香港探望我的家人,并邀請他有一天見面,他說他喜歡用上海話和上海人說話。兩年後,我搬到了這裡,見過他很多次,用上海話說話。
2000年冬天,我和時任《上海文學日報》主編的顔國義向北京作家出版社推薦了《Downside》,最後,新書于2001年2月在北京出版。我記得我做了一個很長的采訪。劉老首先透露,是上海的科林先生帶他走上了文學之路,他想回上海看看。王家偉電影《花式歲月》有一句大話"特别感謝劉義軒先生",我問劉老為什麼要感謝。他說,他從未被問及為什麼他"特别感激",這是他第一次回答這個問題。2010年7月,香港書展将他選為首屆香港書展年度作家,與他進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談,他已經七年沒有露面了。這時,他躺在床上,看到我們來看望他,他似乎非常高興。他小時候用英語唱生日快樂,在妻子的建議下,他唱了一首法語歌。洛佩雲太太已經79歲了,仍然保持着這種美麗。劉義英唱着歌,女士用手指輕輕拍了拍他的鼻子,作為感激之情,一種動人的感情。
劉曉波的部分作品
這處住宅,劉義義住了40年,客廳裡住着兩個大櫥櫃,都是他自己手工制作的精美模型。夫人說,她記得大陸版的《Downside Down》是我出版的。為了補充手稿,她來到我位于荃灣的家中傳遞手稿。她還定期陪同劉先生參加各種會議,講座,論壇,研讨會和新書簽銷售,作為活動嘉賓。圈子裡的人說,沒有幫助夫人,劉義軒不可能出版這麼多書。劉曉波從17歲開始寫作,已經寫作了80多年。他的作品風格化,與衆不同。《醉漢》是一部意識流小說,《下山》是一部兩線平衡。他寫了一篇娛樂作品,即"通俗小說",以及自己作品的手寫娛樂,即"嚴肅文學"。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劉曉波為13家報紙工作,每天寫13000字。幾十年來,劉曉波創作了數千萬字的文學作品。每次出書時,他都是嚴格挑選的,至今已出版了二三十種。他會選擇并出版自己的小說,并在報紙上連載。《Down》原版的特色版剛剛超過2萬字,而報紙上的連載字數隻有50萬字。大部分稿件他都要改,要删去,有水分,一一重複删除。尋找這些作品的簡報和資訊,都依靠夫人,從浩瀚的報紙海洋中尋找,撿起,複制。他總是說,他的作品的讀者已經老了。
在紀錄片中,劉義軒與自己的作品《酒人》
2010年,他在香港書展上被評為年度第一位作家,之後數百名讀者排隊為他的書簽名,他坐下來簽名,他的妻子不時站在書頁的邊緣。要求簽名的人大多是年輕人,事後,他對我說了三遍:"我沒想到,我沒有想到,我沒有想到。"劉曉波多年來一直沒有疾病和疼痛,直到兩年前才坐上輪椅。香港文壇人人都知道,他幾乎每天下午都要走兩個多小時。喝完下午茶已經是四點鐘了,他會在家走來走去,看看書店、商場,見熟人,站着聊天一會兒。電影制片人黃金輝的《劉藝軒:1918》用光影影像記錄了劉藝慧。這部紀錄片是"他們在島上寫作"系列的一部分。消息人士稱,有人正計劃拍攝一部關于劉轶軒的新紀錄片。2018年,是劉轶軒百年誕辰,祝拍攝成功。
文學照亮生活
男:愛文雪寶
網站: wxb.whb.cn
文章: 3-22
向左掃描進入微店
文學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