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飞不到奥斯卡,后悔掀起了新一轮的思考——《夜莺》,我们选对了?
当地时间12月20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公布了九部电影,这些电影将入围下一轮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代表中国大陆的夜莺,代表中国香港的黄金时代,以及由中国台湾选出的冰毒,没有进一步的机会。自2003年《英雄》以来,华语电影已经11年错过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而到目前为止,只有李安的《卧虎藏龙》被提名为2001年在洛杉矶拍摄的华语片。
随着秋天的消息传出,法国人菲利普·米勒(Philippe Miller)执导的《夜莺》是否应该代表大陆,再次成为讨论的话题。两个月前,对《夜莺》的评论引发了人们对黑马以豪华阵容战胜柏林"日间烟花"和"回归"的质疑。一些评论家已经梳理了过去十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三个原因。
首先,没有足够的新鲜度。"奥斯卡,过去10年的获奖影片,只有奥地利一再出现,新旧新观念一目了然,"网络影评人史密斯说。在他看来,奥斯卡是一部鼓励新国家和新面孔的短命电影,而这正是南丁格尔的全部意义所在。自电影上映以来,就一直被命名为中文版的《蝴蝶》,甚至导演也是《蝴蝶》法国人米勒的国际配音。虽然《夜莺》讲述的是中国孙子孙女的故事,场景是广西书林毛竹拍的,但无论叙事还是题材的表达都没有跳出蜻蜓的"蝴蝶"。光是一点点"自我重复"就足以在起跑线上种下。
其次,《夜莺》之所以受到好评,是温暖感人、内敛和克制。但这是奥斯卡喜欢的情感品质吗?纵观过去10年最好的外语片,令人惊讶但又有理由注意到,沉重的问题占据了世界的一半。根据影评人史航的总结,近十年来,《死亡》一直是奥斯卡外语片的首选类型。2005年法国和意大利西部联合制作的"深海睡眠"探讨了安乐死;2009年获奖的日本电影《大师》展现了死与生的灵魂在镜头内外被触动;2010年的《谜般的眼睛》以凶杀案为蓝本;而2013年外语片获奖影片《爱》依然在情感上讲述了死亡的故事。即使是10部电影中最短的,也是最接近《夜莺》、《离别》主题最为近期的电影,影片也能看到社会的深度、情感与理性的冲突。如果说奥斯卡外语片是命题构图,毫无疑问,最令人赏心悦目的就是人生思维的终极命题,或者说是人性善恶的深度。回首夜莺,家庭成员之间的隔膜融化,现代文明与古代情感从碰撞到和谐的主题,难免过于新鲜。
最后一个声音,来自法国,不能一概而论,但它至少代表了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媒体的一些观点。法国电视台iTELE上海记者站台长马树兰对《夜莺》能代表中国大陆崇澳表示困惑。"菲利普·米勒在中国的声誉远远超过他在法国的声誉。在她看来,《夜莺》之所以连续三个月在法国上映,除了中法合作问题,吸引10万法国人看电影的根本原因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法国人很好奇,什么样的电影能让法国导演在中国抓人"。因此,当时南丁格尔送去审查的"国际基因"几乎没有什么立足之地。
然而,《夜莺》并不一定是弄巧成拙的,因为今年的戛纳金棕榈奖得主土耳其的《冬眠》、法国著名导演戴恩的哥哥《两天一夜》以及横扫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妈妈》。
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了来自83个国家的电影,包括阿根廷的"野生故事",爱沙尼亚的"红橙",格鲁吉亚的"庄稼岛",毛里塔尼亚的"廷巴克图",荷兰的"指控",波兰的"艾达修女",俄罗斯的"利维坦",瑞典的"游客"和委内瑞拉的"解放者"。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将于明年1月15日公布,颁奖典礼将于2月22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