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庆首次内河水下考古!还有了重要发现

“一江分两岸,水下有乾坤。”1月29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重庆首次内河水下考古——嘉陵江合川区钱塘镇段水下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收获。

这是重庆市首次开展的水下科学考古工作,也是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以来,首次在大陆内水地区实施水下考古工作。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川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依托物探勘测与潜水开展了水下考古调查。

重庆首次内河水下考古!还有了重要发现

调查工作区域位置示意图

本次考古有什么发现?

该水域为何有沉船?

神秘的水下还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山与城》第99期

为你解答

该水域曾发现大量铜钱

总重量达5000多公斤

史料记载,自汉唐以来,嘉陵江水运就发挥着转运军粮物资等重要作用。至南宋时期,名将吴玠曾特向朝廷奏请赐封嘉陵江神为善济侯,由此可以看出嘉陵江水运的重要性。

早在2003年4月,因水位下降,嘉陵江合川区钱塘镇西游村五社段临近北岸的江底露出大量的铜钱被发现,引起大量盗捞,后被公安部门收缴,总重量达5000 多公斤。

这批铜钱后由合川区文物管理所收藏。经统计,钱币以北宋及南宋早期居多,混杂少量汉半两五铢、唐开元通宝、五代十国唐国通宝、周元通宝、辽代乾统元宝、天庆元宝、金代正隆元宝、大定元宝、西夏天盛元宝、皇建元宝等其他时期钱币。

重庆首次内河水下考古!还有了重要发现

西游村铜钱遗址点

淘沙船在工作中

曾发现铜钱、银锭等文物

2007年,为配合嘉陵江梯级渠化利泽航运枢纽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实施了工程涉及区域的考古调查。

在合川区钱塘镇,考古队员通过走访获知,嘉陵江金子社区二社段淘沙区淘沙船工作过程中曾携带文物出水,种类包括铜钱、银锭等,遂将该段水下考古项目纳入工程文物调查保护计划。

2021年5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利泽航运枢纽工程210.3米水位以下地下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其中包括嘉陵江合川区钱塘镇段水下考古项目,但由于时值涨水期,嘉陵江水流流速过快,水下浑浊,水下考古不具备工作条件而暂停实施。

潜水搜索面积达1.5万平方米

成功发现一处水下铜钱分布区

2021年12月,嘉陵江流域进入季节性枯水期,水体浑浊度逐渐降低,水下考古工作条件具备,嘉陵江合川区钱塘镇段水下考古项目随即重启。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12月10日至30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川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依托物探勘测与潜水开展了水下考古调查。

重庆首次内河水下考古!还有了重要发现

铜钱出水前影像照

调查采用物探扫测与潜水探摸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侧扫声呐、多波束测深系统、浅地层剖面仪、DGPS 差分定位设备等仪器对2处线索点(西游村五社、金子社区二社)的嘉陵江段进行全面探测,并绘制了水底二维、三维地形地貌图、江底断面图、重点区域等高线图等。

物探扫测后,水下考古队还对钱塘镇西游村嘉陵江北岸共400米长的河床进行潜水探摸,搜索面积达1.5万平方米,并成功发现一处水下铜钱分布区。

重庆首次内河水下考古!还有了重要发现

考古人员工作中

为什么有沉船?

复杂水文环境或是主因

本次水下考古工作,初步掌握了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工程坝区上下游段的水底地形地貌、地层堆积、底质状况等基本信息,了解水文环境,揭示了该江段的水下文物遗存分布现状与分布规律,为深入开展嘉陵江水下考古工作提供了基础信息。

同时,考古工作还确认了西游村水下铜钱文物点可能为一处沉船遗址,该水下文物点采集铜钱36枚,包括太平通宝、祥符通宝等16个品种,皆为北宋时期钱币。

相关负责人介绍,“铜钱周边石缝中还发现少量不同时期的陶瓷器残片、撑船铁篙等遗物,其中陶瓷器10件,多为碗、罐、盆残片,部分可修复,另有铁篙1件,年代范围从宋代至近现代。”

重庆首次内河水下考古!还有了重要发现

出水铜钱

“物探勘测揭示嘉陵江西游村段水底存在较大面积的沙洲,致使行船水道迅速收窄,复杂水文环境或是该地成为沉船事故频发区域的重要原因,这为我们了解古代内河流域的航道选择和沉船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表示,内河环境不同于海洋、水库湖泊等水下环境,本次内水水下考古,丰富了水下考古地层学、埋藏学案例,有利于科学规划重庆市内河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重庆市嘉陵江、三峡库区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姚於

图片: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