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十三陵中,为何要最先打开万历陵墓,剩余的陵墓却不继续发掘?

十三陵中万厉定陵被打开纯粹是运气不好,定陵出土了巨量文物,也伴随着巨大不可弥补的损失,沉痛的教训阻止了学者发掘十三陵的步伐。

当时一批学者建议,为繁荣文化事业申请发掘十三陵,出土文物有助于研究明朝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可以建立博物馆,让人们可以接受文化教育以及了解明朝历史。

虽然考古专家夏鼐以考古专业人员、保护措施不足极力反对,但发掘十三陵的申请还是得到了批准。

十三陵中,为何要最先打开万历陵墓,剩余的陵墓却不继续发掘?

考古专家为什么反对?

实际上,考古界当时的力量真的很寒酸!

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业人员裴文中、贾兰坡,主要从事限于旧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

中国科学院成立考古研究所,是国家级考古科研机构,导师四人,分别是梁思永,夏鼐,郭宝钧,苏秉琦;技术员有徐志铭、赵铨、魏善臣、白万玉、钟少林等八人。

也就是说,大陆当时考古界专业人士班底仅仅只有十四人。

从成立到1956年发掘定陵,只经过了六年时间,培养出的考古新生力量有限,考古经验明显无法应对定陵这宠然大物。

这最终酿成了定陵发掘由“保护”变成了“破坏”,等同一场失败的考古,文物的损失给学者上了一堂惨痛的教训课。

十三陵中,为何要最先打开万历陵墓,剩余的陵墓却不继续发掘?

长陵有幸,定陵无辜

作为十三陵发掘的发起人之一的明史专家郭沫若首选目标是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有两套,一套为原本,一套为嘉靖抄本,原本去向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抄本在战火中也失散了很多,残本收录于《四库全书》中,所以《永乐大典》对于任何明史专家都是一个不可抵抗的诱惑。

如果在长陵中找到《永乐大典》,将是明朝最大的幸运,也将是后人的荣耀,还原出大明的本来面目,是每个研究或者喜欢明史的梦想。

所幸的是学者没有参与和干预考古发掘工作!

01、长陵有幸

考古队员从没发掘过明陵,所以无法确定明代帝王陵形制,史书中少少信息作用有限。

只有清楚皇陵形制,顺利勘探出通往地宫的隧道,才能保证陵墓完整的情况下进入玄宫。

考古是保护,不是破坏,所以找不到墓道,那就没法进行发掘,这是考古最基本的准则,任何强行发掘造成文物的损失都将是一场文化灾难,后果谁也承担不起!

由于长陵面积过大,墓道又设置的很隐秘,几个月的发掘工作毫无头绪和进展,考古专家只好停下长陵的工作,寻求其他较小的陵墓“练手”,弄清楚了皇陵的形制,再来发掘长陵。

十三陵中,为何要最先打开万历陵墓,剩余的陵墓却不继续发掘?

02、定陵无辜

定陵,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万历帝曾创下了三十年不上朝的神话,生前安静死后却没得到安宁!

定陵开掘工程可谓一波三折。

当长陵发掘工作受阻,工作组发动挖掘人员去各个皇陵宝城上去寻找线索。

宝城,帝王陵墓完工后采取的封土方式,在地宫上修砖城,设置垛口和女墙,宝城如同鸡蛋壳一样保护着地宫。

考古队长赵其昌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塌陷形成一个圆洞。

搭人梯上去查看,此洞口像是个门券的上端,光照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闻讯赶来的夏鼐根据多年经验认定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于是考古队决定发掘定陵。

第一条沟

用人工下挖第一条沟,考古不同于挖地,来不得半点疏忽,考古队还专门纠正过38名雇佣民工的挖土方式和方法。

很枯燥的挖土,除了土还是土!

孙宪宝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石条有字,经专家辩认为“隧道门”,工作组终于有了干劲!

期间有日天降大雨,半夜雷电肆虐,把陵园明楼的坐兽给劈了,一些迷信的民工吓坏了,说是皇帝发火责怪坐兽没守好陵,甚至有的还磕头不止。

工作组安慰了很久,讲解科学常识才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施工得以继续进行。

十三陵中,为何要最先打开万历陵墓,剩余的陵墓却不继续发掘?

第二条沟

挖掘工作并不顺利,没有新的线索出现,民工不知挖什么,考古人员心中也没底。

直到九月,民工栾世海在第二条沟发现一块石碑才有了突破,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有了此指示,范围方向就明确了,因此小石碑被人称为“打开定陵大门的钥匙。”

第三条沟

工作组开挖第三条沟,寻找通向宝顶中心地宫的墓墙——“金刚墙”。很快挖到了两条东西走向、南北相隔8米的石墙,全长40米,而这条“石隧道”的尽头便是“金刚墙”。

在金刚墙上出现了一个隐约的门,原本封口跟墙颜色一体的,但经过回填,受封土侧压力使封砖内倾暴露了封口的形状。

斯间工地还有一中年妇女晕倒,口吐白沫,民工认为是撞邪;又有谣传民工家人发疯,很多人不敢挖了。

最后还是吴晗认为不能前功尽弃,找到了定陵的砖隧道,坚持下去一定能找到地宫入口,正是这一决定让工作组坚持到了金刚墙前。

十三陵中,为何要最先打开万历陵墓,剩余的陵墓却不继续发掘?

拆墙探路

金刚墙上砖并不结实,身为考古队长的赵其昌顺梯子爬上去很轻松拆掉了第一块砖,当时就涌出一股黑烟,吓得人不轻,所幸只是长年积存的腐气。

随后用绳子从打开的缺口放下了一只鸡去试探是否有毒气,这是民工王启发提出的建议,确定无恙后,才用绳放下一个考古专家去探路。

当专家发回安全的信息,众人才翻过金刚墙,来到了一座汉白玉的大门——地宫真正的大门。

拐钉钥匙

封闭的大门,不怎么欢迎这群不请之客。

考古人员用手电从大门的门缝照进去,发现门后有石条顶死了大门,认定是传说中的“自来石”。

不破坏宫门进入地宫难坏了考古人员,不得已只好去翻书找史料寻信息,面对宝藏,也只有真正的考古人员才会想到去保护一道门。

最后从崇祯入葬田贵妃墓找到了线索,工匠曾用拐钉钥匙打开基门安葬了崇祯,所以开门的关键就在拐钉钥匙上。

负责发掘的队长赵其昌,摸索出了成品,钢筋一头弯成半个口型,套住条石,大力往前推,条石回原,大门再无阻挡。

众人轻轻一推,玉门大开,沉睡的定陵迎来了第一批客人!

十三陵中,为何要最先打开万历陵墓,剩余的陵墓却不继续发掘?

定陵之宝的悲与欢

定陵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令人很欢欣鼓舞,但有几个人深深地后悔,他们是考古专家郑振铎、夏鼐、赵其昌等人。

宫门打开,封闭的墓室桓定的环境被破坏,空气湿度变化造成了不可逆地损坏!

考古人员眼睁睁地看着一些丝织品褪色,由五彩斑斓迅速变得乌黑暗淡,原本轻柔的质地变得生硬,甚至腐坏,包括嘉靖皇帝的龙袍,于是今日我们很伤心地看到了一件“乞丐衣”!

更恶劣的是对于这些已经变坏的文物没有更多的保护措施,只能草草处理,给它们换了个专门贮藏的仓库,一所没有任何做桓温桓湿的小平房,一搁置六十年。

这真的成了考古界一个最沉痛的恶梦,无所不知的学者,对文物保护一无所知,罔顾当时的保护条件进行发掘,最终让考古界背上了一个恶名。

为此当初赞成挖掘定陵的赵其昌很恨,“现在我哪一个帝王陵都不赞成挖!”

十三陵中,为何要最先打开万历陵墓,剩余的陵墓却不继续发掘?

定陵还有很多让考古界很悲伤的事。

1、专业人员不专业

织锦匹料进行技术处理和保护,非常得不专业。

有人建议丝织匹料可以像古画一样进行托裱,在糨糊内加入防腐剂,以便长久保存,这就是当时受条件所限做出的保护指施。

沈从文先生来了,他用放大镜观察裱品,发现有些装裱成品显露的是织品反面,有工作人员以“研究织品的结构看反面”作为辩解。

沈从文说“研究织品结构,要看反面,更要看正面”;“整匹反面,我看是装裱的错误。”

轻率对待囊括了中华纺织技艺精华的明代织锦遗产,是多么得不专业,要知道在定陵发掘之前,民间保存的明代丝织品简直就是凤毛麟角,这就是考古力量薄弱到连专业人员都缺乏常识的地步。

2、棺椁失踪

万历皇帝等人的三具棺椁因为尺寸过大放不进仓库,在把尸骨换进小棺木后,棺椁被人抬到宝城上,往下扔进了山沟了事。

闻之消息气得脸色煞白的夏鼐赶到时,棺椁早被人拣走了。

有人说被人劈成了煮饭的木柴,帝棺的价值仅是煮上几餐饭菜,可悲也可叹。

3、尸身被毁

在特殊的年代,万历帝尸骨被揪了出了,众人用石头砸得很高兴,然后放了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以现在的科技技术,完全可以检测出万历尸骨的一些成分,对于找出死因、当时所谓的“炼丹”成份都有一定的帮助。

后来夏鼐为首的考古学家们被迫离开了岗位,定陵失去了最后一批懂行的卫护者,只能在风雨中静默,出土的文物黯然神伤。

十三陵中,为何要最先打开万历陵墓,剩余的陵墓却不继续发掘?

定陵教训:皇陵不可再掘

当定陵开掘出来,考古人员正处于短暂欣喜后的悲痛时,而各地正踊跃准备开发帝皇陵,汉陵、唐陵、清陵都成为了目标。

1960年乾陵地宫墓道被发现,陕西地方准备发掘乾陵。

闻之消息的郭沫若对发掘乾陵非常兴奋,以文化部名义提交了《乾陵发掘计划》,声称如果发现武则天的《垂拱集》、王羲之的《兰亭序》,将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鉴于定陵的经验教训,郑振铎、夏鼐等专业考古人员极力反对再开皇陵,最终制止了跟风定陵发掘的各种计划,郭沫若“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的开掘乾陵的梦想也成空。

十三陵中,为何要最先打开万历陵墓,剩余的陵墓却不继续发掘?

凭心而论,发掘定陵的本意是好的,可以从出土文物了解明朝万历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特征,还原当时的社会全景。考古存在的意义就是保护文物,经过考古专业人员的努力,将文物无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既可以了解历史,也可以得到文化的熏陶。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保证文物无损,有任何的损失那都是一场文化传承上灾难。

学者发掘定陵本意没错,但不顾当时保护条件,不听取考古专业人员意见,最终造成定陵文物巨大损失,证明这是一场失败的考古。

定陵给了世人一个沉痛的教训,也让有良心的考古界形成了一个共识:地下的文物能不动就不要动,这才是最好的保护。

是的,让文物伴他们的主人长眠地下吧,出不出土,它们都在;见与不见,它们都在,只要它们在,便是我们华夏儿女永远的财富,知道它们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就行了。

花开了,并不是要摘在手里才美,是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