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枕通灵气,
全胜玳与珊。
眠云浑不觉,
梦蝶更应安。
这,
是乾隆皇帝为瓷枕所题的诗。
在古代,
枕头是人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卧具,
除木枕外,
还有石枕、铜枕、玉枕等,
但流传较广、保存较多的还是陶瓷枕。
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
唐朝开始大量生产,
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
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
陶瓷枕不仅仅是日常用品,
其造型与装饰图案更是承载了
绘画、书法、诗词等传统文化魅力。
在中国陶瓷史上,
山西古陶瓷成就卓著,
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
浑源窑的雄浑生动,榆次窑的素朴灵动,
介休窑的轻盈秀美,长治窑的精雅工巧,
平阳窑的声名鹊起,河津窑的沉静典雅……
如今,“梦随蝶去”,
留下的是瓷枕及其背后的“无声言语”。
1月26日,
一个可以感受山西瓷枕艺术的展览:
枕月眠云 山西古代陶瓷枕精品展
在运城博物馆临展厅开展。
本次展览,
由运城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联合举办。
该展览共精选了
南越王博物院、运城博物馆131件
唐宋到明清时期的精品陶瓷枕,
分别从四个单元:
千年呓语
三晋窑火
物语梦华
匠心别具
以史料与文物结合的方式,
阐释枕的使用历史,
以及山西古代不同窑口瓷枕的艺术特征,
寻访山西榆次窑、介休窑、长治窑、
平阳窑和河津窑的人文印记。
沉浸其中,
不但能认识陶瓷枕的种种社会文化功能,
还可以了解山西古代窑口陶瓷枕的历史面貌。
展览将持续至4月25日。
▲展览现场
1
令侧卧恰与肩平,
即仰卧亦觉安舒。
枕作为生活中极常见的卧具,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战国时期发现最早枕的实物,汉代上层贵族以玉石枕随葬。隋唐时期,陶瓷业兴盛,瓷枕走上历史舞台。宋辽金元时期瓷枕发展到巅峰,至明清以后逐步衰退。不同时代的枕都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艺术魅力。此外,枕还承载着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展露着各个时期不同群体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风貌。
▲三彩花卉纹扁方形枕 唐
河南巩县窑
▲黄釉绞胎扁方形枕 晚唐
▲黄釉绞胎双狮座枕 晚唐
▲绿釉绞胎印花如意形枕 晚唐-北宋
▲白地剔花卉纹束腰形枕 北宋
当阳峪窑
▲三彩划花卉纹双狮座枕 金
山西窑场
▲黑釉雕双狮如意形枕 金
▲黑釉狗形小枕 明
北方地区窑场
▲粉彩宝相花方形枕 清
景德镇窑
▲粉彩娃娃形枕 清 同治
2
夜阑惊起还乡梦,
窑火通明两岸红。
千百年来,山西“浑源窑”“榆次窑”“介休窑”“长治窑”“河津窑”“平阳窑”等诸窑瓷枕之花次第绽放。介休窑的白地黑花、印花,河津窑的剔花填黑彩,榆次窑的白釉划花,长治窑的白地黑花、黄釉褐彩,浑源窑的青釉刻划花,平阳窑的白釉刻划花等山西古代瓷枕,以多姿的造型、多彩的装饰和多样的内涵,凝结着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美好祈盼。
▲白地褐彩菊花纹云头形枕 金
介休窑
▲白釉黑花褐彩腰形枕 金
长治窑
▲白地剔地填黑刻荷花纹八角形枕 金
河津窑
▲三彩童子戏莲纹枕 金
▲酱黄釉划兔纹八角形枕 金
临汾龙祠窑
3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古人时常把诗文辞赋、警示俗语刻在陪伴身旁的枕具之上。诗文艺术与瓷器的结合应始于唐代,且主要出现在长沙窑产品之上。唐代以后,陶瓷器尤其是陶瓷枕之上的诗词曲赋类题字却一度近乎匿迹,直至北宋中晚期才又开始出现,并在金、元两代极为盛行。目前所见陶瓷枕上的诗词曲赋类文字涵盖面较广,既有名家雅作,也不乏民间俗文。
▲白地褐釉“福禄”铭腰形枕
▲白釉褐彩诗文八角形瓷枕 北宋
▲白地黑彩开光诗句八角形瓷枕 金
▲白釉划花诗文长方形枕 元
平阳窑
4
三彩宝相映白莲,
束腰枕中祥云现。
古代工匠总是善于将自身所见山川、花草、飞禽、走兽绘成图案饰于日常器具中,时常也有莲池翠鸟、鹰抓兔、婴戏等场景入画,所绘花草柔韧有力,所饰飞禽栩栩如生,所绘走兽威风凛凛,所画婴孩天真无邪。古代百姓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之道,就在枕这片小小天地中,悄然显现。
▲白地剔花填黑持荷娃娃纹八角形枕 金
▲白地剔荷花“福德长寿”铭腰形枕 金
▲白地填褐剔羊纹八角形枕 金
山西中部窑场
▲白地剔花填彩凤鸟荷花纹如意形枕 北宋
山西南部窑场
▲白地刻划御荷鱼纹八棱形枕 金
▲三彩刻鸳鸯纹长方形枕 元
山西地区窑场
▲酱釉刻水草鹿纹如意形枕
▲珍珠地划莲花纹长方形枕 元
▲白地黑褐彩新篁栖禽纹虎形枕 金
▲白地黑褐彩鸟纹虎形枕 金
▲三彩牡丹纹长方形枕 金
▲三彩剔地荷花纹花边豆形枕 金
来源:文博山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