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未了|新年

新年

青未了|新年

年,是终点,也是起点,是首尾的相接,是收获的结果,是希望的开始。年里盛满幸福、团圆、吉祥、快乐……所有的美好都在“年”里呈现,所有的祝福都在“年”里喧嚣。

头一年的除夕和新一年的初一是最近的距离,新一年的初一和初夕却是最远的距离。365天,像一根绳子,一头系着年头,一头系着年尾,随着365个日夜的逐渐减少,把年拉得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年是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讲究,礼俗最多,最繁杂,最有意义的一个节日。它代表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非物质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人们的智慧文明及对美好的渴盼。年,每一年都有惊喜,每一年都有新意,每一年都是焕然一新的,所以年又叫新年。

青未了|新年

人常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在年来临之际,我说说我仅仅知道的一点点我的家乡过年的风俗习惯。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小时候爱过年的孩子们,从过了腊八就开始掰着手指数,直至数到大人们停止了在外面的奔波劳碌,开始在家里忙年了,才能证实年真的近了。“(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屋,(二十)五蒸馍馍,(二十)六杀猪……”年,在娘的顺口溜中终于拉开了序幕。

从二十三小年说起,这天家家户户要把厨房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锅碗瓢盆刷得锃亮,如新的一样。再给灶神爷换上新衣服,把提前“请”好的灶神爷的画像贴在靠灶台近的墙壁上,最好的高度是和风箱的高度差不多。买灶神爷画时,不能说买,要说“请”,说错了话会被笑话。卖灶神爷的有的是在集市上摆一个摊位,灶神爷画、天爷爷画、香、烛等一起卖,也有的是走街串巷到户家推销。每入了腊月,就不断的有卖灶神爷和天天爷的人到家里来,站在门口就吆喝起来:“请灶爷爷了。”母亲从屋里出来,若是请过了,便告知人家,不用请了,若没请便连同天爷爷一块请上两张。我很佩服画“灶神爷”画像的人。上面有阴阳历,有哪天宜行之事,有哪天不宜行之事。灶神爷画像上共三十六神各司其职,保佑平常百姓家。画像上横批“一家之主”,左联“上天言好事”,右联“下界保平安”,把人们的期盼写在了里面。

青未了|新年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把房子里面积的一年的灰尘、蜘蛛网清扫出去。这天母亲换上一身平时不穿的旧衣服,头上裹着毛巾,脸上也用一条毛巾围着,只露出眼睛。母亲边清扫灰尘,嘴里边念念有词“灰尘、灰尘您躲躲,俺扫扫。”直至屋里面的墙壁上、橱柜上、桌子上都一尘不染,母亲才停下说,这下干净了,像新的一样。最后把从集市上买来的新年画贴在墙壁上,那年画有“年年有余”,有“福星高照”,有“岁岁平安”,全寓意着吉祥。

腊月二十五蒸馒头,母亲用备好的新面,和发面蒸馒头。蒸好的第一锅白胖胖、热腾腾的馒头,母亲用碗盛出一个,先虔诚恭敬地供给灶神爷,再供给天爷爷和祖。这是习俗,千百年不变的习俗,要敬畏天地和先人,才能保佑全家平安。

青未了|新年

年越近,年味越浓厚,大家都不忘给家里置办一些新的日常用品或家具,平时不舍得买的总借着过新年的“新”字都买来了,新的一年总要从一个“新”字开始。家家户户在喜气洋洋中丰盛了菜篮子,丰盛了餐桌。锅里,碗里,盘子里都是丰盛的,平时令孩子们馋欲滴的食物,在年这几天里都能吃足。

年三十,一切为新年准备的忙碌要在这一天做完,终止。上午本家族的男人们相约拿了鞭炮、纸钱、酒,到自家的祖坟上,把逝去的先人接家里过年。这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的风俗,过年要吃好的,喝好的,自然要把先人接家里供奉,让他们和自己家里人一样享受过年的幸福,这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妇女们则在家里洗洗涮涮、切切剁剁准备水饺馅。下午时,妇女们开始忙着包水饺,男人们忙着贴对联,“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时把去年过年时贴的对联撕下来,清理干净,把新的对联贴在门上。干净的门,红红的新对联,喜气洋洋吉祥年的气氛立即呈现出来了。

青未了|新年

在响彻云霄的鞭炮声中,迎来了除夕。父母把准备好的崭新的压岁钱放在孩子们的枕头下面。压岁钱对于孩子是一种吉祥物,它保佑孩子们健康、平安、快乐。年初一,一家赶比着一家起得早,鞭炮声几乎一夜未停,孩子们揉揉醒松的睡眼,父母只需叫一声“过年了,快起”,孩子们立马有了精神。穿上母亲给准备好的从头到脚的新帽、新衣、新鞋子,全身焕然一新,在焕然一新的新年里奔跑……

在“年”这一天里,有了新开端,新计划,新期盼,新未来。愿人们在平安幸福的吉祥年里,各奔新征程,开启新希望,再创新佳绩,收获新成果。

作者简介:曹秋芳,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嘉祥县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学》编辑,幼儿教师。喜欢读书,热爱文学,诗歌、散文在多家报纸、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校园新闻稿及教育随笔在多家教育平台展现。

青未了|新年

壹点号 青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