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点亮黄河万盏灯

点亮黄河万盏灯

1月28日,甘肃多地群众排练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文化节目,喜迎新春。

点亮黄河万盏灯

每逢年节,山西多地群众以乐舞社火庆祝,这些民俗活动已成为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伴侣。(资料图片)

进入腊月,特别是小年后,是老包又累又兴奋的日子。他和妻一起上阵,邻居说,老包笑得像花儿一样。

老包的撸串小吃摊,从腊月十五开始,生意那个火,每天能卖个好几千串。“你撸的不是肉串串,是钱串串!”即使每天腰包鼓鼓,老包也没让放寒假的娃帮把手。老包让儿子去古城跟老把式学摆灯阵,今年又进了“八面威风锣鼓队”,邻摊的老赵夸老包眼光瞧得远。老包得意地说:“当然,咱农民不能光盯着眼前的利,没有灯哪有古城,哪有天上掉钱的美事!”老包是想让儿子成为灯阵的传人。

老包说的灯就是“九曲黄河灯”,古城就是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

古城村是距离市区200公里的偏僻村落,政府在这里投资,决策需要的不仅仅是胆子,还有对“九曲黄河灯”这一年俗文化的深刻认识与真诚热爱。

“九曲黄河灯”是流传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又叫九曲黄河阵、九曲黄河灯会、转九曲等,这些名称之所以离不开“九曲”“黄河”这几个字,其皆因灯阵曲折绵延如黄河之龙曲。当然,这里面还有道教强调的阴阳、虚实,儒家所提醒的人生多歧路,要走正道,眼前的路不通时要学会转向等哲学的象征意义。

其起源于殷商的神话故事,明代天启年间出版的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三姑计摆黄河阵》,传说商朝末年三仙岛上的云霄、碧霄、琼霄三位仙姑和菡芝仙、彩云仙子众神仙娘娘替兄赵公明报仇,摆阵和姜子牙斗法。她们摆下“内藏先天机密、生死机关;外按九宫八卦,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的“九曲黄河阵”。村里摆灯阵的一位老把式说:“‘九曲黄河灯’就是用灯摆成大大的迷宫。”

千百年的岁月苍苍,“九曲黄河灯”如日月星辰,被世世代代黄河沿岸的中华儿女们传承演绎,使这一有着鲜明特色的黄河流域春节文化,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芒。

“九曲黄河灯”,以九宫八卦、二十八星宿、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和九大愿望等民间传统为主要构成要素,阵内设365杆旗,并将365盏明灯设于旗下,代表365个行业或365天。

传统扎法是将361根方椽,等距离栽成24米见方的黄河灯阵,使所有椽子横竖成行、对角成阵,方阵中央立有天灯杆,也叫点将台。阵门以五彩牌坊装饰,象征众兵将的方椽之间,用竹竿绑扎联结成像迷宫一样的方格通道。

“九曲黄河灯”也融入了现代科技的发展,综合运用声、光、电、灯、烟、雾、机械及现代艺术造型,增添镭射灯、电脑灯等现代化灯光音响设备,全方位、立体化地演绎文化遗产,将传统文化之美通过“现代灯光”这个媒介以“浸入”的方式带给游客全新的感受,将张掖“九曲黄河灯”打造成了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灯阵。游人来观光,第一个项目就是入灯阵,大家扶老携幼,鱼贯而行,行进必经96处长短不等的拐弯,阵中灯火摇曳,五光十色,蜿蜒曲折,连绵不断似游天宫,如履银河,令人心旷神怡。转九曲,寓意新的一年顺风顺水、五谷丰登、平安健康。

黄河出昆仑山,东北流千里。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直。黄河沿岸的人们,与黄河一起脉动、一起欢歌。

九曲黄河十八弯,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山西吕梁山中的黄河边上,坐落着碛口古镇。碛口,因黄河的天险,而逐渐演化成黄土高原腹地一处傍着黄河的重要水陆码头。碛口,也依傍着黄河的滔滔巨浪把自己的声名传向四方,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以灯代兵,布阵游戏。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都会举办将传统阵法与民间花会结合的九曲黄河阵灯会。碛口对传统加以创新,将临县伞头秧歌、碛口说唱、道情戏等地方元素和山西民歌、舞蹈融入实景旅游演艺项目《如梦碛口》,让游人在黄河畔回顾晋商的繁荣、八路军东渡黄河的雄壮、黄河儿女的奋斗生活和爱情,乃至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等经典瞬间,重新领略黄河文化。

河北赞皇县土门乡千根村的“九曲黄河灯”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红火,与张掖古城村不同的是,千根村的转九曲有一个规矩:“请三官”。黄河灯阵扎好后要像戏班子“请戏神”一样,村民们敲锣打鼓地将“天官、地官、水官”这三官请来,供在灯阵入口的对面,有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三官”请来后,首先要转黄河,一般由莲花灯先入黄河阵,前面几个小伙子不时地燃放鞭炮,随后是锣鼓队敲打着锣鼓,长长的人流紧跟着锣鼓队进入灯阵,不一会,灯阵里的游人,便形成九曲十八弯的长龙,在灯阵里盘绕锣鼓队头已走出灯阵,尾还在灯阵外面。千根村与古城村“九曲黄河灯”在规模上难分上下。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龙门又称禹门,这里是黄河流往陕西的重要孔道,千百年来又是秦晋人民友好往来的交通津渡。在秦朝留下的关中道上,在陕北米脂县等多地,都有黄河灯的年俗活动。不同的是,质朴秦人将黄河灯演绎成“黄河放春灯”,到了正月十五,人们将孔明灯放到天空,将莲花灯点亮放入黄河中,当地人叫“献灯”。只是因为环保和安全,孔明灯不放了。

夜幕降临,黄河之上,点点河灯映照河面,顺着黄河主航道向前漂移,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河灯节已成为老陕西人的响亮品牌,“今年,我做了九盏灯,目标是争上虎年‘灯魁’。”河灯艺人喜子对自己的灯信心满满。

“九曲黄河灯”,在中华大地特别是黄河流域盛行千年。明《帝京景物略·春场》即有记载:“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径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径,即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米脂县志》:“十五日元宵、灯市遍张灯火花炮……关城外,以高粱秆圈作灯市,娓曲回环,游者如云,俗名转九曲。”《延庆县志》:“上元张灯三夜,或作九曲黄河灯,共灯三百六十盏。”《宣化府志·延庆州》:“上元张灯,设放花炬,村庄城市多立竹木,制黄河九曲灯,男女竞赛夜游,名为走百病。”由以上文献可了解当时灯阵造设及其活动的概貌。

黄河灯九回环,一条通道入阵来。河灯的制作各地也自有高招:陕北米脂用豆面作灯碗,绥德用洋芋,延长用白萝卜,北京延庆、怀柔用荠面蒸制,现已改用小瓷碗。延庆白河堡村是高跷带头,手持花灯舞动前进,其他表演队和群众紧随其后。怀柔沙峪村也是高跷带头,后面是“吵子会、竹马会、十不闲、小车会”等灯会,观众簇拥其间。

黄河,犹如一条万里绵丝,织就一座座山,织就一道道川,织就一个又一个世纪,织就迢迢万里的征程,织就金戈铁马的壮举,织就着中华民族的锦绣梦想。

百灯千盏万民同乐,九宫八卦大地回春。

新春,望滔滔黄河向东奔流,向海而生、向海而强,整个大地已积攒一个冬季的希望,孕育春日繁华。“九曲黄河灯”,带着黄河儿女对春天美好的向往,随着滔滔大河闪耀着中华文明永续的光芒……(李江涛 范海萍)

更多内容,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