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车评观察 《车评社》第518期

前言:如今说到汽车召回,已经是屡见不鲜的话题。

虽然大陆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汽车召回数量也相当惊人。

据统计,自2004年《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正式建立汽车召回制度以来,中国在汽车召回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21年底,目前累计召回汽车9130万辆,中国在召回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

另据统计,近5年来,大陆汽车安全召回平均每1.6天发生一次。

其中,2021年大陆共实施汽车召回232次,涉及车辆873万辆,召回数量同比增加29%。从召回部件结构看,因发动机和电子电器部件存在缺陷召回的,占总数量的84%。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此外,与2019年召回214批次和2020年召回190批次相比,2021年的召回批次总体较多。

然而,到了2022年,这一召回的数字仍在递增。

1

五个品牌,召回153万辆

1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起召回公告,涉及丰田、五菱、奇瑞、奥迪、奔驰5品牌的共计1534910辆汽车将被召回。

其中,丰田、五菱、奇瑞、奥迪4品牌召回量皆超过10万辆规模。自主品牌方面,五菱与奇瑞共召回756410辆;合资方面,奥迪、丰田、奔驰则召回778500辆,从规模上看是不分上下。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具体来看:

丰田决定自2022年3月25日起召回共计323915辆卡罗拉和雷凌汽车,占比21.10%。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召回原因: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由于发动机点火线圈制造问题,导致部分点火线圈内部的1级线圈支架尺寸存在偏差,1级线圈可能与中心铁芯接触,线圈中铜线与中心铁芯间的绝缘度降低。

极端情况下,发动机运行中可能引起1级线圈和中心铁芯发生短路,使得保险丝熔断,切断供给火花塞的电源,导致车辆在行驶中熄火,增加了车辆发生事故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上汽通用五菱宣布自2022年3月10日起,召回多达609779五菱宏光S3、新五菱宏光S汽车,占当日召回总量的39.73%。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的手动变速器零件制造尺寸超差,导致挡位保持力不足,特定工况下可能引起6挡偶发性脱挡,造成车辆暂时出现动力传递中断,极端情况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奇瑞宣布自即日起召回共计146631辆汽车,占比9.55%。其中,艾瑞泽5(艾瑞泽5/EX/GX)汽车,共计121881辆。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由于变速箱冷却油管装配过程中可能存在卡箍卡紧力不够或位置不正确,在车辆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变速箱冷却油管脱落,出现变速箱漏油、故障灯亮的现象,极端情况可能引起变速箱动力传递中断,存在安全隐患。

另召回2016年5月9日至2018年12月30日生产的匹配CVT 19变速箱的部分2016款瑞虎7汽车,共计24750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的变速箱冷却油管由于结构设计原因导致强度不足,存在开裂漏油的风险,会出现变速箱漏油、故障灯亮的现象,极端情况下可能引起变速箱动力传递中断,存在安全隐患。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奥迪则宣布将于2022年2月28日起召回453791辆国产奥迪Q5L和368辆进口奥迪SQ5,共计454159辆,占比29.59%。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因网关控制模块位于后排座椅下方的较低位置,如果大量液体意外洒到后排座椅上,可能会进入网关控制模块,导致网关控制模块内部出现短路,从而进一步引发各种内部错误。

网关控制模块有安全设计,如果检测到不可信的信号,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系统等会进入保护模式,此时变速箱离合器会断开,造成车辆行驶中动力中断,增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安全隐患。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特别注意的是,奥迪的本次召回活动,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介入、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

奔驰宣布自即日起召回共计426辆国产和进口汽车。

其中385辆进口和国产C级、E级召回原因为车辆空气悬架压缩机的泄压阀可能因腐蚀而产生卡滞,造成无法按预期调整车辆水平高度,车身可能卡在悬架的某一高度无法降低,这不符合国家相关强制性标准关于车辆空气悬架的有关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另有41辆进口CLA召回原因是车辆由于生产偏差,电动转向助力系统的供电线接头可能被热熔胶污染。

热熔胶的老化效应会导致电动转向助力系统供电线接头的固定力减小,导致接头连接松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动转向助力系统供电中断,影响动力转向辅助系统的功能,增加发生事故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从以上五家品牌的召回来看,五菱以61万辆车型的召回排量在第一,紧随其后的就是45万辆的奥迪和32万辆的丰田,以及17.7万辆的奇瑞与奔驰。

可以看出,所召回的车型覆盖了各个消费层级,其中热销奔驰C级、E级,奥迪Q5L,奇瑞艾瑞泽5等车型也成为了用户投诉的重灾区。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奔驰就是2021年国内召回榜冠军。数据显示,2021年奔驰累计17次召回共计2781204辆。其中,奔驰于三月份发起的高达260.1万辆乘用车召回,也成为了2021年最大规模召回。

总结来看,近两年的车辆召回,已经出现四大趋势。

2

汽车召回 四大趋势

一是,为了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目标。

2021年7月1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制定并发布了《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截至2021年底,针对部分车型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还原剂储液箱、三元催化反应器、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等重点排放零部件加强监管。

其中,上汽通用五菱的召回量仅次于梅赛德斯-奔驰,共计1456677辆,其于七月发起的大规模召回还成为《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后的首例相关召回。

二是,从硬件故障转到软件层面。

随着汽车电动化以及智能网联化的发展,汽车召回的原因也从传统的硬件故障拓展到软件层面的问题。

尤其是因OTA发起的召回出现了10起,涉及车辆292万辆——虽然召回次数不多,但覆盖面极广,所涉车辆占到了去年召回数量的三分之一。

比如奔驰三月份大规模的召回与其车辆通信模块软件设计缺陷有关,部分车企如特斯拉和丰田也出现因驾驶辅助功能相关的问题而发起召回。

三是,召回的新能源车的数量不断增多。

其中, “动力电池过热起火”和“电控系统故障”依旧占比较大,是新能源车的首要安全隐患。品牌主要集中在宝马、大众、奔驰、特斯拉和保时捷等品牌。

数据显示,去年大陆对新能源汽车缺陷的召回,涉及车辆总数为11.6万辆;截至去年年底,大陆已实施229次针对新能源汽车缺陷的召回,涉及车辆总数198万辆。

其中,屡创纪录的特斯拉在国内累计进行6次召回涉及543811辆电动车,涵盖了进口Model3/ModelS以及国产Model3/ModelY,占比超过新能源汽车召回总量的五成,并且远超2020年同期召回水平。

四是, 3·15前的汽车召回增多了。

其实,不只是赶在1月份紧急启动召回的多家品牌,往年赶在315晚会之前召回的品牌就不在少数。

据车评社了解,去年1月份,国内10家车企共计备案召回乘用车73864辆。但与春节相伴的2月,汽车召回量猛增8倍有余。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去年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计发出11起召回公告,涉及10家车企23款车型,累计召回车辆达621224辆,不仅环比猛增,同比也有大幅增长。

其中,除了北京现代占据大半之外,一汽-大众召回量超过12万,内含大众与奥迪品牌车型。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关于A6L以及进口A6 Avant、A7的召回,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

车评社|汽车召回成常态,本月已破153万辆!

虽说汽车召回,车企主动承担责任,是件“正能量”的事。但在“3·15”临近之时,车企启动“召回”有突击“灭火”之嫌,不免让人疑惑。

不过,类似奥迪品牌是在监管部门介入下,才进行召回,这样的品牌形象、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就更加令人担忧了。

马上进入2月份,你猜下一个“启动”召回的品牌会是谁?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