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千阳‖过年记

千阳‖过年记

过年记

(作者:千阳)

几乎在20岁以前,每次冬至一过,便怀着亢奋的心情期待过年,好像一棵嫩绿的青草等待着开花,然后是放假了,一颗心野到天边去,接着是围炉的温暖,鞭炮的响亮,厚厚的一叠压岁钱,和兄弟们吆喝聚赌的喧哗。然而最快乐的是,眼明明地看见自己长大了一岁,那种心情像眼看着自己是就要出巢的乳燕。

——林清玄

据说年本是猛兽,古人逢春节趋避之,谓之过年。经千百年流传沉淀,遂成为吾族第一大节,更成为国人最深厚的文化密码和共享的文化记忆。林语堂就说,“中国阴历新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佳节,其他节日,似乎都没有这样的意味。”今年情形殊然,再度无法回家过年,但随着春意已到除夕将至,心已然回家过年了。

一鞭清晓喜还家

每逢年关渐近,异乡漂泊之人,定当义无反顾穿越人山人海,踏上回家之路。从异乡到故乡绝非易事,无论是艰难的抢票大战,还是茫茫万里归乡行程,其艰辛劳累,映衬出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归乡团圆情愫。犹记得二十三四岁之前,我一直保持每个春节都回家过年的记录,并深以此为慰。只要有条件,不管跋山涉水,回家的信念如此坚定。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从单位回老家,那时交通还不甚方便,天降大雪,大巴车行驶艰难缓慢,到县城后天已黑,车已停,也没法跟家里联系,一个人拖着厚重的行李箱,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赶回家时,人已经精疲力尽,但看到父母和妹妹的笑脸,吃到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觉得一切都值了。回家真好。

爆竹声中岁又除

这些年随着全面禁放,城里的孩子已经享受不到放鞭炮的乐趣了,也失去了极好的体验与锻炼机会。儿子在我印象中就没机会放鞭炮,只放过小小的烟花。在我们的少年时代,鞭炮似乎可以满足一个男孩子过春节时所有的梦想。父亲从集市买来鞭炮的时刻,开心真是难以言表。其他的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鞭炮。从一开始只敢放小鞭炮,到后来放麻雷子大地红,真是乐此不疲。犹记得初中和高中时,每到除夕傍晚,都会背着半口袋的炮仗,和小伙伴们约在一起燃放,噼啪轰鸣起伏连绵,便是人间最动听的乐曲。放鞭炮真是锻炼男孩子勇气和细心的好方式,我们那时练就了点燃后不跑开,扭头护耳背身,任凭冲溅起的泥土击打在后背,毫无惧色。除夕半夜岁更之时,但见整个村庄整座县城噼啪轰然响成一片,远望如金蛇狂舞,银河撒落。空气中硝烟弥漫,又仿佛置身于激烈的古战场。

千阳‖过年记

守岁围炉竟废眠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园”。除夕守岁,等待辞旧迎新,回想起来是何等惬意幸福。爷爷奶奶健在时,除夕夜全家都会去主屋团坐,吃食丰富,笑语盈盈。长辈们谈一年的收成,说来年的期盼,孩子们忙着吃好东西放花炮,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幸福欢快。后来春晚渐成新年俗,虽然槽点越来越多,但不可否认,三十多年来它为守岁做出的特别贡献。再后来,离家愈远归家少,难得的全家团聚,守岁更成为放下疲惫,馨语共鸣之时刻。

父母还居老家时,守岁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上香。先是在院子中焚香燃烛,然后给灶王爷上香,凌晨或天亮时分,带各色贡品,前往南将军祠敬香。南将军乃唐名将南霁云,安史之乱中,张巡派其求救于贺兰,贺兰因嫉不肯出师救,霁云慷慨陈词,拔刀断一指,血淋漓,后慨然战死,实乃大英雄。乡人修祠纪念南将军至今,每年除夕夜和重要节日都要前往祭拜,已然是当地一件大事。

萧鼓追随春社近

各地春节习俗不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狮子龙灯焰火极著名。端木蕻良笔下,元宵节的焰火极尽绚烂。在我的老家秦安,过年时的社火也颇有看头。一般都有舞狮、旱船、小曲和腊花舞。不同于《狮王争霸》《雄狮少年》中灵巧的南狮,北狮体型高大,舞动起来飒爽生风,很是威猛霸气,每次表演都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还记得最高潮是狮子张开大口,将放在地上的一只灯笼吞进去,着实有些难度。旱船开动时伴以悠长动听的秦安小曲,还有从唐代流传于今的腊花舞,如今都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小学时有几个很好看的男同学,会被选去男扮女装跳腊花舞,那扮相实在好看,至今已难得一见了。

故乡今夜思千里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回家过年仍是吾族吾民固守的习俗,也是一个民族代代相承的文化密码。年俗的背后,有着千年文明的传承,有着亲人们经年的满心期待。而在今年,牛虎相接之际,因特殊情由,再度不能回家过年,不能陪伴家人,心中自然满是愧疚。见屏如面,只有在视频中看着他们,送上最深的祝福和祈愿,于我也是最好的安慰。在此,也祝愿家人和朋友们平安健康,万事顺遂。

历添新岁月,春满好河山。过年好!虎年虎虎生威!

壬寅虎年除夕前记

千阳‖过年记

作者简介:

千阳,甘肃秦安人,毕业于秦安二中,现居北京。喜阅读,爱运动。偶作小文,嘤求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