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感动中国叶嘉莹,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下一代

在镜头前,叶嘉莹告诉人们,她想背诵古诗,即使现在不被接受。就像古代的蓝鲸神话,可以从海洋中召唤出来,这种海声,将来可能会被听到和移动。

记者|艾江涛

图为|"水月"摄制组

诗歌中展开的生活

自2015年南开大学卡林校舍落成以来,叶嘉莹正式结束了在温哥华46年的生活,从跨海旅行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享年96岁的她,近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古典诗歌的教育和传承,但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所以当我看到陈传星为叶嘉英拍摄的纪录片《水月之手》时,我仍然很好奇他是如何说服叶先生参与拍摄项目的。

感动中国叶嘉莹,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下一代

叶家英

"拍摄开始时,叶先生问我心里在想什么。所谓初心,就是要回到诗源,回到古典诗,说到古典诗,叶先生就是一个重心,围绕着过去。"陈传兴说。此前,陈传星在纪录片系列《他们在岛上写作》中创作了两位现代诗人周梦德和郑淑玉。

"以前,我说的是诗歌和历史,也就是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关系,而对周恭(周梦德)来说,基本上是在谈论诗歌和信仰,我们知道周恭本人就是皈依的古恩,他的诗歌中蕴含着很多佛教思想;对叶先生来说,进入了诗歌和存在的话题,叶先生的一生,几乎完全融入了古典诗歌的学习中,她写古典诗歌,她的古典诗歌的教学和推广,等于保持古典诗歌和火的命脉,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个人存在是在诗歌中进行的。"

白雪皑皑的龙门石窟,五颜六色的唐代铜镜,张淮王墓中的唐壁画,石雕中的唐长安地图......影片一开始,陈传星用了几分钟的视频素材,试图呈现古诗诞生的场景的时间和空间状态。这些真实的历史存续,仍然吐露在那个时代的氛围中:"洛阳石窟还是那一年的石窟,虽然正面和那一年略有不同,但风吹过敖德萨,或者冬天的雪飘落下来,或者有唐代的感觉。

感动中国叶嘉莹,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下一代

白雪皑皑的洛阳龙门石窟,这是一座佛教圣地,曾出现在唐诗中。

1924年生于北京的叶家颖,生于香门地,也从小就生活在古诗的气息中。在北京西城书院胡同楼入口处写《金石》的房子里,年轻的叶嘉莹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直到五年级才出去上学。直到晚年,她仍然记得父亲和叔叔的强烈吟唱,以及母亲和阿姨的窃窃私语。

在她的口头回忆录《红色的梦》中,她回忆道:"因为我从小就习惯了背诵和吟诵,诗歌的声音规律可以说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困难,不仅在识字之初我就习惯了汉字的四声朗读,还和叔叔一起背诵诗歌, 以识别声音单词的一些特殊读数。"

由于她吟诵的习惯,在11岁时,她写了第一个七个字的句子"月亮月亮",主题是她的叔叔。也因为经常在家里大声吟诵,引起了当时租她家的一位客人的注意,她是北京辅仁大学教授徐世轩。多年后,叶嘉莹与曾在国民党海军服役、没有事业的丈夫漂洋过海时,曾在台湾大学任教的徐世轩先生介绍她到彰化女子中学任教。

感动中国叶嘉莹,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下一代

20世纪50年代,叶嘉莹在台湾大学任教时给孩子们讲课

是她在北京辅仁大学的老师真正带领叶嘉莹走上了古典诗歌的道路。诗歌人人关心,不仅像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向中西学习,而且讲得精彩。在镜头前,90岁的叶家颖回忆起当年老师讲课的场景还在眼前:"那一年跟班'诗选'的索福努斯,他只有四五十岁,却看起来很老。冬天,他穿棉袍,外面穿皮袍,然后是帽子,还有厚围巾,到教室摘下帽子,脱下围巾,然后讲课。他從來沒有任何手稿,沒有講道,從來沒有這些東西,他開始在課堂上說話,同時說話和寫作,所以他都從教室的一邊走到那邊。顾先生上课时,写四个字或几字,和诗歌无关,然后从此开始玩,天地,到处触发,见事起。"

1948年,叶嘉莹离开北京前往上海结婚时,她的行李里放着几张老师的课堂笔记。顾陪同弟子们颇为赞赏,在1948年12月4日的日记中,也为她第一次到台湾的辛苦哀叹:"德叶嘉英军从台湾出营信,汇报近期情况,自言自语见小子,做饭、搅拌,不习惯,忍不住为创造妖怪而叹息。不久之后,两人断绝了联系,直到1974年叶嘉莹回到大陆,才得知老师已经于1960年去世。

如果说古典诗对于叶嘉莹的青春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的沉浸和熏陶,那么她后来受苦受难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种安慰和解脱。

感动中国叶嘉莹,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下一代

抵达台湾后不久,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中,叶嘉莹的丈夫和她自己被监禁,她的丈夫被拘留了三年。在抚养年幼孩子的同时,在几所学校任教的同时,丈夫出狱了,也忍受着自己反复无常的气质,当时叶嘉颖经常把自己想象成王国的阳花"开不见,怎么跌倒",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开过,就已经凋零了。

幸运的是,她的古典诗歌课程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后来,在徐世轩先生、戴俊仁等人的推荐下,她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1950年代、60年代,是台湾现代文学兴盛的时期,那段时期涌现出来的年轻作家都受到叶嘉莹的影响。在纪录片中,小说家白先勇回忆说,他逃课了,但听叶先生的诗歌选题课一年了。

1969年,叶嘉莹获得了在北美任教的机会,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哈佛大学经历了短期教学,最后获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录取通知书。就在她感到世平安的时候,却在1976年遭遇了大女儿和女婿的车祸,两人都死于坏消息。

"有时候你得说诗,真的是你要有麻烦,你对这个词有深刻的理解。王伟的《人话》中有一句话,"天是百世凶猛的成就道的人"。"纪录片拍完的时候,人们小心翼翼地不去碰那段经历,但镜头前的老人却很冷静。

陈传星告诉我,叶先生很严格,"每次拍摄其实都很担心,因为叶先生可能提前一两个月,出发前会给我们一些问题来决定参观的内容,有点像给大学生同样的课程准备上课。在长达两年的拍摄中,摄制组汇编了95万字的采访。在这次难得的相处中,陈传星发现,"叶先生居然表现得最难得的一点是不要抱怨那一天,尤其是人,真正体现出一种儒家的风采。

从"为了自己"到"为了自己"

在影片中,陈传星采访了台湾现代诗人余弦。她特别提到叶嘉颖在传达台湾新老诗人方面的贡献:"现在想想看,叶嘉颖写这篇文章关于老诗、传统诗、传统歌曲,这方面的文章,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新诗人和老诗人之间并不多。端午节是政府规定的,设定一个诗人的日子,但两派诗人我们不一起吃饺子。你吃你的镊子,我吃我的镊子。你纪念你的屈原,我纪念我的曲原。后来,我把情况告诉了余先生。大纲说,是的,这是一回事,新诗,老诗是一回事,为什么你好像有仇。他说你读过叶嘉莹的文章。你建议你的朋友多读一些叶嘉莹的文章。我正在制作小熊,我给了她一个专栏。......上面发表的这三篇文章,慢慢地引导新老诗人开始在端午节的桌子上吃饺子。"

在《红梦》一书中,叶嘉莹也特别谈到了自己学习方式的转变。刚来台湾时,除了教书,叶嘉颖还为《狮子》、《文学杂志》等杂志撰写诗歌评论。两本杂志都是由年轻人创办的出版物,《小熊》是由台湾青年文化专业团体Young Lions创办的出版物,《文学杂志》是由台湾大学外语系的一群师生创办的知名出版物,已经成长为一群像白先勇这样的年轻作家, 陈如意和欧阳子。

感动中国叶嘉莹,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下一代

因为当时精神状态的痛苦,叶家颖早早如《说静安话,一首歌》《几首花诗和几句关于诗的诗》《来自李义山》的几篇文章,都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这都是基于个人感受的学习。

现阶段,叶嘉莹对王伟和李尚银的喜爱,更多的是沉浸在一种主观的联想和感受中。在她的回忆录中,她谈到自己称王伟为"静安先生"作为尊重的标志,王伟是疏远的标志,并称李善璧的话为"宜山"作为亲密的标志。片中,叶嘉莹朗诵了李善烨的两首诗《江》和《金瑟》,沧桑的基调依然承载着记忆的深情。

已故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柯庆明在影片中,叶嘉英对诗人的认识在研究中总结为三个阶段:"在李尚银阶段是要走得很深,在阶段里仿佛陶渊明是在树立自己的人格,到杜甫的阶段开始成为一种广阔的爱情, 然后是广阔的关怀。"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叶嘉莹从"为了自己"到"为了人"的人生之路,标志性的转变就是她努力写《杜甫秋星八套话》。"在1960年代,'现代诗歌'在台湾文学界的就寝时间,"她回忆道。许多人批评这些作品,这些作品在语法上被颠倒了,图像晦涩难懂,这导致了传统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之间的争论。我当时在台湾大学教杜福士,我对这场辩论有一些想法。"

感动中国叶嘉莹,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下一代

叶家颖特别引用了杜甫的《秋兴八歌》中的"香米鹦鹉粮,桦树栖息在老凤凰枝上"这句话,说明早在杜甫时代,就有这种语法颠倒过来。这种颠倒带来的晦涩,留给读者去感受诗歌的回味,早期白话诗的缺点太白,没有诗意的味道。叶嘉颖对台湾现代诗歌的声援,就像20年后大陆的谢冠等人对朦胧诗歌的辩护一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来自一位古典诗歌研究者。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叶先生与新老诗人的交流。

1969年在国外教书后,叶家颖发现当时台湾很受欢迎,认为用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比较好,但在他们的研究中,往往存在对古典诗歌的歪曲。这让她对文化遗产有了一种责任感:"我认为,我们从长辈和老师那里接受了这种文化传统,而我们这一代人却没有把它传承下去,这真是太可惜了。"

1979年,叶嘉莹第一次回国做诗歌讲座时,这种文化底蕴意识,让她有了更加迫切的心情和广阔的舞台。在她的回忆录中,她说:"因为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曾多次回家。发现中国年轻人的古典文化水平越来越低,很多人只注重物质追求、社会氛围。我想,如果我们能在幼儿园开设"老诗歌唱之旅"课程,以唱歌和演奏的方式,教孩子们唱歌和背诵古诗,我们可以通过教他们阅读和吟诵古诗的训练来训练和提高我们下一代孩子的道德素质和教育。"

或者是叶嘉莹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强烈使命感,让她被当成了"穿裙子的出租车"。陈传星认为这会接替她的老师。"电影中有一段话,她没有行李从上海飘到台湾,她带来了顾先生的课堂笔记。然后她有一辈子对顾先生的传记作者、顾先生的诗歌播种者、教育家的观点,她一直在晚年组织和推广顾先生的作品,让顾先生被世人越来越深刻地理解。"

为了表达叶家盈"诗与存在"的主题,陈传星特意在影片中尝试了一种诗意的结构:"我基本上从文字与诗的关系,小序和长曲调中,重构了一种想象,去想象整部电影的叙事和剪辑结构。里面每一章的叙事线都不是线性的,会有重复的跳跃,有点像文字中的回旋加速器。受叶嘉莹对北京老家规划的启发,陈传星以门、脉搏室、内院、四合院、西室这一章的标题开始了他的叙事,以打造一座诗意的居所。

最后一章,没有名字,塑造了一个空旷的境界:"这个空有几层含义,一个是在实用层面上,她在北京的老房子不见了,已经拆了,加拿大的房子已经拆了,台湾也住过这个房子,虽然它也很破损,被别人住过。也就是说,叶先生经历过的这些人和事都消失了,对她来说,诗歌已经穿透了这些层次,没有被这些东西所困,已经到达了空虚的境界。"

"剩下的就等着付吧哦"

在叶嘉莹的古诗传承理想中,诵经的学习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与近几年国家学术热潮中非遗性鲜艳的景观相比,叶嘉莹对吟诵的热爱,是基于她对几十年来创作和教学中古典诗歌特征的深刻理解。

晚年,叶家颖反复谈到自己几十年教学生涯中最令人遗憾的事情,并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学习传统诗歌的诵经:早年在台湾教书时,她又年轻又害羞,不好意带学生在课堂上公开朗诵;

感动中国叶嘉莹,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下一代

叶嘉颖为什么读了这么多关于古诗诵经的书,又该如何理解古诗的诵经?对于"新文化"运动后的许多人来说,吟诵古诗似乎在表象上被定位为腐败或过时。鲁迅在散文《从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随后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私书中的吟唱:"后来,我们的声音会低沉,安静下来,只有他大声朗读:'铁,命令,'每次坐着都吓坏了;金裕罗,倒挂着,一千杯不醉..."我怀疑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面带微笑,会抬起头,摇晃,回到过去,过去。"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编宋洪,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首先从老先生那里学会了吟唱曲调,在人文学会工作。"当时,人文学会古典部主任林东海先生,在闽南小山村长大,闽南已经是古音的活化石,在那里诵经很受欢迎,他小时候就学会了背诵。一会儿聊天,我就让他背诵一下,好好听一听。然后我想我应该保留它,让他记录下来。也正是从此,宋红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老先生的古诗吟唱。诵经到底是什么?"唱歌和背诵之间的吟唱是传统诗歌中一种非常特殊的阅读形式。诵经的特点,诵经不是家谱,目前只生活在70岁以上的老一辈学者口中,是亟待探索和保护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叶嘉莹在1992年的长文《谈古典诗歌的特点和唱诵传统》中,深入探讨了唱诵与古典诗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为什么今天人们仍然想继承诗歌诵经的传统:"我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生活最初是随着诵经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的动人性格也与吟唱的传统紧密结合。而对诵经这一古老传统的强调,并不像一般概念那样保守和过时,甚至在当今西方最新文学理论中,它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感动中国叶嘉莹,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下一代

叶嘉莹在用西方批判术语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时,发现自己找不到相应的词"兴",受此启发,她发现"兴"是中国古典诗的特征,是立足于直接感受的。诵经中国诗歌的传统早在《诗经》时代就形成了。在《周丽淳官方宗博》下一篇文章中会有《大石乐...用音乐教国子,邢、道、讽刺、朗诵、字、话"叙事,叶嘉英分析说,其中,"讽刺"和"朗诵"的训练不仅是国子背诵诗歌,更是学习诗歌吟唱的语气。虽然这种吟诵训练在早期的诗歌教学中,原本是为了"献诗、写"的实用目的,但在脱离这一实践目的之后,它以关注节奏的突然衰落的形式表现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以及形成运动的重要性作用的本质。

作为单音语言文本,中国古典诗歌韵律感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诗歌中词与词的结合所引发的突然挫折的节奏。简而言之,这种挫败感是节拍和平坦的。这也是在口碑、系统复杂的诵经中,最受关注的地方。

朗诵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古代诗人不仅伴随着吟诵诗歌,而且还伴随着吟诵来改变诗歌。唐诗如"唱一个字,断了一个词干就得数不胜数""启迪精神基质,新诗改长吟"这样的句子不胜枚举。叶家颖认为,正是在这种吟唱中,诗歌既能感受到作者,也能感受到读者。"就作者而言,它是一种'中间情感'对自然和人员上万物的关注,而对于读者来说,正是通过诗歌的感觉,这种'中间情感'的关怀才能得到更新。

吟唱的魅力还在于,它与那些被固定作曲的歌曲不同,是读者用自己的感受对诗歌做出一种个人化的诠释,这就是叶嘉莹在片中所说的:"吟唱主要是你自己的诗歌内涵,它的感受、它的心情都有一种体验, 有一种共鸣,叫诗人的生命在你的声音中复活。"

感动中国叶嘉莹,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下一代

除了背诵和吟唱,陈传星还邀请了日本配音大师佐藤聪明,杜甫的《明仁八歌》以耶鲁和现代音乐的形式,通过女高音和男高音的歌唱,营造出独特的音响空间。"交织这三种声音,有点像锦缎,彼此紧密相交。"陈传兴说。

虽然吟诵是古典诗歌的生命力,但要传递起来并不容易。宋红告诉我,她也听过叶嘉莹的吟唱,觉得叶先生的正式吟唱太大而无法学习,她注意到叶先生有时并不在乎他吟唱长度的规律。为此,她建议闽南语的语气可以用普通话背诵,既表现出平规则,又表现出学习的便利性。

不过,关于诵经有时违反平长短的情况,叶嘉颖在豆瓣课程中"教国子在音乐:古诗诵诵课",特别说明:"很多人不知道背诵,因为不懂得背诵,太自由了,找不到规律。因此,他们想出了一个规则:所有平坦的声音都是长的,所有的声音都是缩短的。这太简单了,没有那么简单,看不出诗歌的情感和内容,有时候声音可以很长。有声音词,有p、t、k,原则上要立即停止声音关闭,不能很长,但是在诗歌吟唱区,虽然声音很短,但外面的声音有空腔,声音可以缩短,腔也可以长。所以说真的,在吟唱的长度上没有绝对的音乐规则要遵循。唯一可以遵循的是法律本身的自然节奏。"

在影片中,叶嘉莹背诵了她创作的"田田"一个字:"广乐田,天不为人知,玉伦吹竹自恋。雪地里没有人,域外蓝鲸有一个梦。在月亮下,潮汐是深夜,微波传递微词。如果能听到大海的声音,那就是此时的秋天总和。她的朋友沈冰河解释了它背后的蓝鲸的故事,据说在古代神话中蓝鲸相距数千公里,并通过哭泣说话。

叶嘉莹接着解释道:"我说'几年多',不知道能活多少年,也许是一夜之间的事情。我会教你唱歌,我认为这会把它传下去,所以"其余的都留给你付钱哦"。我说,'天上有蓝鲸',沈先生说蓝鲸可以跨洋,我留下的这海声,也许以后会有人听到,会感动。如果人们现在不接受它,那也没关系。无论如何,我都会留下来,仅此而已。"

(本文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第37期,写作参考叶嘉英口述,张虎平撰写《红梦——叶嘉颖诗》,叶嘉颖的《多面折射光影:叶嘉颖选集》等书籍,感谢张明老师舒文伟在采访中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