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感動中國葉嘉瑩,把即将失傳的吟誦留給下一代

在鏡頭前,葉嘉瑩告訴人們,她想背誦古詩,即使現在不被接受。就像古代的藍鲸神話,可以從海洋中召喚出來,這種海聲,将來可能會被聽到和移動。

記者|艾江濤

圖為|"水月"攝制組

詩歌中展開的生活

自2015年南開大學卡林校舍落成以來,葉嘉瑩正式結束了在溫哥華46年的生活,從跨海旅行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享年96歲的她,近年來孜孜不倦地緻力于古典詩歌的教育和傳承,但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是以當我看到陳傳星為葉嘉英拍攝的紀錄片《水月之手》時,我仍然很好奇他是如何說服葉先生參與拍攝項目的。

感動中國葉嘉瑩,把即将失傳的吟誦留給下一代

葉家英

"拍攝開始時,葉先生問我心裡在想什麼。所謂初心,就是要回到詩源,回到古典詩,說到古典詩,葉先生就是一個重心,圍繞着過去。"陳傳興說。此前,陳傳星在紀錄片系列《他們在島上寫作》中創作了兩位現代詩人周夢德和鄭淑玉。

"以前,我說的是詩歌和曆史,也就是詩歌與現代詩歌的關系,而對周恭(周夢德)來說,基本上是在談論詩歌和信仰,我們知道周恭本人就是皈依的古恩,他的詩歌中蘊含着很多佛教思想;對葉先生來說,進入了詩歌和存在的話題,葉先生的一生,幾乎完全融入了古典詩歌的學習中,她寫古典詩歌,她的古典詩歌的教學和推廣,等于保持古典詩歌和火的命脈,從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她的個人存在是在詩歌中進行的。"

白雪皚皚的龍門石窟,五顔六色的唐代銅鏡,張淮王墓中的唐壁畫,石雕中的唐長安地圖......影片一開始,陳傳星用了幾分鐘的視訊素材,試圖呈現古詩誕生的場景的時間和空間狀态。這些真實的曆史存續,仍然吐露在那個時代的氛圍中:"洛陽石窟還是那一年的石窟,雖然正面和那一年略有不同,但風吹過敖德薩,或者冬天的雪飄落下來,或者有唐代的感覺。

感動中國葉嘉瑩,把即将失傳的吟誦留給下一代

白雪皚皚的洛陽龍門石窟,這是一座佛教聖地,曾出現在唐詩中。

1924年生于北京的葉家穎,生于香門地,也從小就生活在古詩的氣息中。在北京西城書院胡同樓入口處寫《金石》的房子裡,年輕的葉嘉瑩在父母的指導下學習,直到五年級才出去上學。直到晚年,她仍然記得父親和叔叔的強烈吟唱,以及母親和阿姨的竊竊私語。

在她的口頭回憶錄《紅色的夢》中,她回憶道:"因為我從小就習慣了背誦和吟誦,詩歌的聲音規律可以說并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困難,不僅在識字之初我就習慣了漢字的四聲朗讀,還和叔叔一起背誦詩歌, 以識别聲音單詞的一些特殊讀數。"

由于她吟誦的習慣,在11歲時,她寫了第一個七個字的句子"月亮月亮",主題是她的叔叔。也因為經常在家裡大聲吟誦,引起了當時租她家的一位客人的注意,她是北京輔仁大學教授徐世軒。多年後,葉嘉瑩與曾在國民黨海軍服役、沒有事業的丈夫漂洋過海時,曾在台灣大學任教的徐世軒先生介紹她到彰化女子中學任教。

感動中國葉嘉瑩,把即将失傳的吟誦留給下一代

20世紀50年代,葉嘉瑩在台灣大學任教時給孩子們講課

是她在北京輔仁大學的老師真正帶領葉嘉瑩走上了古典詩歌的道路。詩歌人人關心,不僅像那個時代的許多人一樣,向中西學習,而且講得精彩。在鏡頭前,90歲的葉家穎回憶起當年老師講課的場景還在眼前:"那一年跟班'詩選'的索福努斯,他隻有四五十歲,卻看起來很老。冬天,他穿棉袍,外面穿皮袍,然後是帽子,還有厚圍巾,到教室摘下帽子,脫下圍巾,然後講課。他從來沒有任何手稿,沒有講道,從來沒有這些東西,他開始在課堂上說話,同時說話和寫作,是以他都從教室的一邊走到那邊。顧先生上課時,寫四個字或幾字,和詩歌無關,然後從此開始玩,天地,到處觸發,見事起。"

1948年,葉嘉瑩離開北京前往上海結婚時,她的行李裡放着幾張老師的課堂筆記。顧陪同弟子們頗為贊賞,在1948年12月4日的日記中,也為她第一次到台灣的辛苦哀歎:"德葉嘉英軍從台灣出營信,彙報近期情況,自言自語見小子,做飯、攪拌,不習慣,忍不住為創造妖怪而歎息。不久之後,兩人斷絕了聯系,直到1974年葉嘉瑩回到大陸,才得知老師已經于1960年去世。

如果說古典詩對于葉嘉瑩的青春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美好的沉浸和熏陶,那麼她後來受苦受難的生活更多的是一種安慰和解脫。

感動中國葉嘉瑩,把即将失傳的吟誦留給下一代

抵達台灣後不久,在當時的白色恐怖中,葉嘉瑩的丈夫和她自己被監禁,她的丈夫被拘留了三年。在撫養年幼孩子的同時,在幾所學校任教的同時,丈夫出獄了,也忍受着自己反複無常的氣質,當時葉嘉穎經常把自己想象成王國的陽花"開不見,怎麼跌倒",覺得自己根本沒有開過,就已經凋零了。

幸運的是,她的古典詩歌課程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後來,在徐世軒先生、戴俊仁等人的推薦下,她在台灣大學任教15年。1950年代、60年代,是台灣現代文學興盛的時期,那段時期湧現出來的年輕作家都受到葉嘉瑩的影響。在紀錄片中,小說家白先勇回憶說,他逃課了,但聽葉先生的詩歌選題課一年了。

1969年,葉嘉瑩獲得了在北美任教的機會,在密歇根州立大學和哈佛大學經曆了短期教學,最後獲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的終身錄取通知書。就在她感到世平安的時候,卻在1976年遭遇了大女兒和女婿的車禍,兩人都死于壞消息。

"有時候你得說詩,真的是你要有麻煩,你對這個詞有深刻的了解。王偉的《人話》中有一句話,"天是百世兇猛的成就道的人"。"紀錄片拍完的時候,人們小心翼翼地不去碰那段經曆,但鏡頭前的老人卻很冷靜。

陳傳星告訴我,葉先生很嚴格,"每次拍攝其實都很擔心,因為葉先生可能提前一兩個月,出發前會給我們一些問題來決定參觀的内容,有點像給大學生同樣的課程準備上課。在長達兩年的拍攝中,攝制組彙編了95萬字的采訪。在這次難得的相處中,陳傳星發現,"葉先生居然表現得最難得的一點是不要抱怨那一天,尤其是人,真正展現出一種儒家的風采。

從"為了自己"到"為了自己"

在影片中,陳傳星采訪了台灣現代詩人餘弦。她特别提到葉嘉穎在傳達台灣新老詩人方面的貢獻:"現在想想看,葉嘉穎寫這篇文章關于老詩、傳統詩、傳統歌曲,這方面的文章,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新詩人和老詩人之間并不多。端午節是政府規定的,設定一個詩人的日子,但兩派詩人我們不一起吃餃子。你吃你的鑷子,我吃我的鑷子。你紀念你的屈原,我紀念我的曲原。後來,我把情況告訴了餘先生。大綱說,是的,這是一回事,新詩,老詩是一回事,為什麼你好像有仇。他說你讀過葉嘉瑩的文章。你建議你的朋友多讀一些葉嘉瑩的文章。我正在制作小熊,我給了她一個專欄。......上面發表的這三篇文章,慢慢地引導新老詩人開始在端午節的桌子上吃餃子。"

在《紅夢》一書中,葉嘉瑩也特别談到了自己學習方式的轉變。剛來台灣時,除了教書,葉嘉穎還為《獅子》、《文學雜志》等雜志撰寫詩歌評論。兩本雜志都是由年輕人創辦的出版物,《小熊》是由台灣青年文化專業團體Young Lions創辦的出版物,《文學雜志》是由台灣大學外語系的一群師生創辦的知名出版物,已經成長為一群像白先勇這樣的年輕作家, 陳如意和歐陽子。

感動中國葉嘉瑩,把即将失傳的吟誦留給下一代

因為當時精神狀态的痛苦,葉家穎早早如《說靜安話,一首歌》《幾首花詩和幾句關于詩的詩》《來自李義山》的幾篇文章,都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這都是基于個人感受的學習。

現階段,葉嘉瑩對王偉和李尚銀的喜愛,更多的是沉浸在一種主觀的聯想和感受中。在她的回憶錄中,她談到自己稱王偉為"靜安先生"作為尊重的标志,王偉是疏遠的标志,并稱李善璧的話為"宜山"作為親密的标志。片中,葉嘉瑩朗誦了李善烨的兩首詩《江》和《金瑟》,滄桑的基調依然承載着記憶的深情。

已故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柯慶明在影片中,葉嘉英對詩人的認識在研究中總結為三個階段:"在李尚銀階段是要走得很深,在階段裡仿佛陶淵明是在樹立自己的人格,到杜甫的階段開始成為一種廣闊的愛情, 然後是廣闊的關懷。"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葉嘉瑩從"為了自己"到"為了人"的人生之路,标志性的轉變就是她努力寫《杜甫秋星八套話》。"在1960年代,'現代詩歌'在台灣文學界的就寝時間,"她回憶道。許多人批評這些作品,這些作品在文法上被颠倒了,圖像晦澀難懂,這導緻了傳統主義者和現代主義者之間的争論。我當時在台灣大學教杜福士,我對這場辯論有一些想法。"

感動中國葉嘉瑩,把即将失傳的吟誦留給下一代

葉家穎特别引用了杜甫的《秋興八歌》中的"香米鹦鹉糧,桦樹栖息在老鳳凰枝上"這句話,說明早在杜甫時代,就有這種文法颠倒過來。這種颠倒帶來的晦澀,留給讀者去感受詩歌的回味,早期白話詩的缺點太白,沒有詩意的味道。葉嘉穎對台灣現代詩歌的聲援,就像20年後大陸的謝冠等人對朦胧詩歌的辯護一樣,之是以重要,是因為它來自一位古典詩歌研究者。或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了解葉先生與新老詩人的交流。

1969年在國外教書後,葉家穎發現當時台灣很受歡迎,認為用西方文學理論研究中國文學比較好,但在他們的研究中,往往存在對古典詩歌的歪曲。這讓她對文化遺産有了一種責任感:"我認為,我們從長輩和老師那裡接受了這種文化傳統,而我們這一代人卻沒有把它傳承下去,這真是太可惜了。"

1979年,葉嘉瑩第一次回國做詩歌講座時,這種文化底蘊意識,讓她有了更加迫切的心情和廣闊的舞台。在她的回憶錄中,她說:"因為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我曾多次回家。發現中國年輕人的古典文化水準越來越低,很多人隻注重物質追求、社會氛圍。我想,如果我們能在幼稚園開設"老詩歌唱之旅"課程,以唱歌和演奏的方式,教孩子們唱歌和背誦古詩,我們可以通過教他們閱讀和吟誦古詩的訓練來訓練和提高我們下一代孩子的道德素質和教育。"

或者是葉嘉瑩對這一文化遺産的強烈使命感,讓她被當成了"穿裙子的計程車"。陳傳星認為這會接替她的老師。"電影中有一段話,她沒有行李從上海飄到台灣,她帶來了顧先生的課堂筆記。然後她有一輩子對顧先生的傳記作者、顧先生的詩歌播種者、教育家的觀點,她一直在晚年組織和推廣顧先生的作品,讓顧先生被世人越來越深刻地了解。"

為了表達葉家盈"詩與存在"的主題,陳傳星特意在影片中嘗試了一種詩意的結構:"我基本上從文字與詩的關系,小序和長曲調中,重構了一種想象,去想象整部電影的叙事和剪輯結構。裡面每一章的叙事線都不是線性的,會有重複的跳躍,有點像文字中的回旋加速器。受葉嘉瑩對北京老家規劃的啟發,陳傳星以門、脈搏室、内院、四合院、西室這一章的标題開始了他的叙事,以打造一座詩意的居所。

最後一章,沒有名字,塑造了一個空曠的境界:"這個空有幾層含義,一個是在實用層面上,她在北京的老房子不見了,已經拆了,加拿大的房子已經拆了,台灣也住過這個房子,雖然它也很破損,被别人住過。也就是說,葉先生經曆過的這些人和事都消失了,對她來說,詩歌已經穿透了這些層次,沒有被這些東西所困,已經到達了空虛的境界。"

"剩下的就等着付吧哦"

在葉嘉瑩的古詩傳承理想中,誦經的學習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與近幾年國家學術熱潮中非遺性鮮豔的景觀相比,葉嘉瑩對吟誦的熱愛,是基于她對幾十年來創作和教學中古典詩歌特征的深刻了解。

晚年,葉家穎反複談到自己幾十年教學生涯中最令人遺憾的事情,并沒有真正引導學生學習傳統詩歌的誦經:早年在台灣教書時,她又年輕又害羞,不好意帶學生在課堂上公開朗誦;

感動中國葉嘉瑩,把即将失傳的吟誦留給下一代

葉嘉穎為什麼讀了這麼多關于古詩誦經的書,又該如何了解古詩的誦經?對于"新文化"運動後的許多人來說,吟誦古詩似乎在表象上被定位為腐敗或過時。魯迅在散文《從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随後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私書中的吟唱:"後來,我們的聲音會低沉,安靜下來,隻有他大聲朗讀:'鐵,指令,'每次坐着都吓壞了;金裕羅,倒挂着,一千杯不醉..."我懷疑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因為讀到這裡,他總是面帶微笑,會擡起頭,搖晃,回到過去,過去。"

人民文學出版社主編宋洪,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首先從老先生那裡學會了吟唱曲調,在人文學會工作。"當時,人文學會古典部主任林東海先生,在閩南小山村長大,閩南已經是古音的活化石,在那裡誦經很受歡迎,他小時候就學會了背誦。一會兒聊天,我就讓他背誦一下,好好聽一聽。然後我想我應該保留它,讓他記錄下來。也正是從此,宋紅開始有意識地收集和整理老先生的古詩吟唱。誦經到底是什麼?"唱歌和背誦之間的吟唱是傳統詩歌中一種非常特殊的閱讀形式。誦經的特點,誦經不是家譜,目前隻生活在70歲以上的老一輩學者口中,是亟待探索和保護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葉嘉瑩在1992年的長文《談古典詩歌的特點和唱誦傳統》中,深入探讨了唱誦與古典詩密不可分的關系,以及為什麼今天人們仍然想繼承詩歌誦經的傳統:"我認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生活最初是随着誦經傳統而成長起來的。古典詩歌的動人性格也與吟唱的傳統緊密結合。而對誦經這一古老傳統的強調,并不像一般概念那樣保守和過時,甚至在當今西方最新文學理論中,它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感動中國葉嘉瑩,把即将失傳的吟誦留給下一代

葉嘉瑩在用西方批判術語研究中國古典詩歌時,發現自己找不到相應的詞"興",受此啟發,她發現"興"是中國古典詩的特征,是立足于直接感受的。誦經中國詩歌的傳統早在《詩經》時代就形成了。在《周麗淳官方宗博》下一篇文章中會有《大石樂...用音樂教國子,邢、道、諷刺、朗誦、字、話"叙事,葉嘉英分析說,其中,"諷刺"和"朗誦"的訓練不僅是國子背誦詩歌,更是學習詩歌吟唱的語氣。雖然這種吟誦訓練在早期的詩歌教學中,原本是為了"獻詩、寫"的實用目的,但在脫離這一實踐目的之後,它以關注節奏的突然衰落的形式表現出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特征,以及形成運動的重要性作用的本質。

作為單音語言文本,中國古典詩歌韻律感的形成主要取決于詩歌中詞與詞的結合所引發的突然挫折的節奏。簡而言之,這種挫敗感是節拍和平坦的。這也是在口碑、系統複雜的誦經中,最受關注的地方。

朗誦之是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古代詩人不僅伴随着吟誦詩歌,而且還伴随着吟誦來改變詩歌。唐詩如"唱一個字,斷了一個詞幹就得數不勝數""啟迪精神基質,新詩改長吟"這樣的句子不勝枚舉。葉家穎認為,正是在這種吟唱中,詩歌既能感受到作者,也能感受到讀者。"就作者而言,它是一種'中間情感'對自然和人員上萬物的關注,而對于讀者來說,正是通過詩歌的感覺,這種'中間情感'的關懷才能得到更新。

吟唱的魅力還在于,它與那些被固定作曲的歌曲不同,是讀者用自己的感受對詩歌做出一種個人化的诠釋,這就是葉嘉瑩在片中所說的:"吟唱主要是你自己的詩歌内涵,它的感受、它的心情都有一種體驗, 有一種共鳴,叫詩人的生命在你的聲音中複活。"

感動中國葉嘉瑩,把即将失傳的吟誦留給下一代

除了背誦和吟唱,陳傳星還邀請了日本配音大師佐藤聰明,杜甫的《明仁八歌》以耶魯和現代音樂的形式,通過女高音和男高音的歌唱,營造出獨特的音響空間。"交織這三種聲音,有點像錦緞,彼此緊密相交。"陳傳興說。

雖然吟誦是古典詩歌的生命力,但要傳遞起來并不容易。宋紅告訴我,她也聽過葉嘉瑩的吟唱,覺得葉先生的正式吟唱太大而無法學習,她注意到葉先生有時并不在乎他吟唱長度的規律。為此,她建議閩南語的語氣可以用國語背誦,既表現出平規則,又表現出學習的便利性。

不過,關于誦經有時違反平長短的情況,葉嘉穎在豆瓣課程中"教國子在音樂:古詩誦誦課",特别說明:"很多人不知道背誦,因為不懂得背誦,太自由了,找不到規律。是以,他們想出了一個規則:所有平坦的聲音都是長的,所有的聲音都是縮短的。這太簡單了,沒有那麼簡單,看不出詩歌的情感和内容,有時候聲音可以很長。有聲音詞,有p、t、k,原則上要立即停止聲音關閉,不能很長,但是在詩歌吟唱區,雖然聲音很短,但外面的聲音有空腔,聲音可以縮短,腔也可以長。是以說真的,在吟唱的長度上沒有絕對的音樂規則要遵循。唯一可以遵循的是法律本身的自然節奏。"

在影片中,葉嘉瑩背誦了她創作的"田田"一個字:"廣樂田,天不為人知,玉倫吹竹自戀。雪地裡沒有人,域外藍鲸有一個夢。在月亮下,潮汐是深夜,微波傳遞微詞。如果能聽到大海的聲音,那就是此時的秋天總和。她的朋友沈冰河解釋了它背後的藍鲸的故事,據說在古代神話中藍鲸相距數千公裡,并通過哭泣說話。

葉嘉瑩接着解釋道:"我說'幾年多',不知道能活多少年,也許是一夜之間的事情。我會教你唱歌,我認為這會把它傳下去,是以"其餘的都留給你付錢哦"。我說,'天上有藍鲸',沈先生說藍鲸可以跨洋,我留下的這海聲,也許以後會有人聽到,會感動。如果人們現在不接受它,那也沒關系。無論如何,我都會留下來,僅此而已。"

(本文發表于《三聯生活周刊》第37期,寫作參考葉嘉英口述,張虎平撰寫《紅夢——葉嘉穎詩》,葉嘉穎的《多面折射光影:葉嘉穎選集》等書籍,感謝張明老師舒文偉在采訪中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