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注重藏品在美术馆发展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广泛开展征集收藏工作,完善美术馆的藏品序列建设。20世纪中国美术及高等美术教育是美术馆收藏建设的重要方向,持续关注美院名师经典收藏的建构,补充收藏了美院老先生的代表作品,填补了空白,充实了美术馆的收藏序列。

梁玉龙先生2011年逝世后,美术馆多年与家属保持联系,希望将梁玉龙先生的代表性作品补充入美术馆的收藏之中。2021年,梁玉龙先生的家属梁好女士代表梁玉龙家属提出向我馆捐赠梁玉龙代表作品意向。经过双方积极友好的沟通,梁玉龙先生一批代表性、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最终入藏美术馆。对于此次家属的慷慨捐赠,我馆深表敬意和谢忱。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2003年,梁玉龙先生书法“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梁好女士表示,梁玉龙先生在美院教学40余年,从助教、讲师、教授一步一步走过来,对美院的感情很深,这也是她想把父亲的作品捐赠给学校美术馆的初衷。梁好女士此次代表家属向我馆捐赠的作品包括油画18幅,素描7幅,共25幅。她表示,向美院捐赠的这些作品中,很多是梁玉龙先生的写生代表作品,这些作品的绘画表现力强,用笔非常生动,希望能够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做出一些贡献。

梁玉龙先生是徐悲鸿先生在中央大学教学时期培养的最后一班的学生,50年代初期即受徐悲鸿邀请来到中央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作为当时的年轻教学力量,作为吴作人先生的助教,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起步做出过很多贡献;他曾参加罗工柳研究生班的学习,实践探索油画中国化的道路,后一直参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的教学。梁玉龙先生一生勤勉,是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2022年是梁玉龙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此次,美术馆特别选取了梁玉龙先生在八十九岁高龄时为自己画册撰写的《自序》——一篇句句真情的“人生的总结”,配以梁玉龙先生生平文献照片和捐赠作品,推出此条微信。以此纪念这位真诚、细腻的艺术家——梁玉龙先生的艺术人生,并感谢其家属的捐赠之举。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梁玉龙先生的人生信条,也是美术馆面对珍贵的捐赠作品的应有态度,美术馆后续将对这些珍贵的捐赠作品进行妥善保存、修复、研究与展示。

梁玉龙 自序

时间过得真快,我今年已经八十九岁了,风烛残年,来日无多,人生匆匆掠过,也该留点痕迹。是历程的记录,也是心血的结晶,就作为人生的总结吧。

我是湖南长沙人,1922年出生在北京,生活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争连绵不断,父亲去世很早,家境由小康跌入贫困,十九岁就开始养家,最困难的时候,是我上大学时期,一方面要筹集学费,一方面要养家糊口,双重的压力迫使我不得不在寒暑假去寻找工作,这也使我有机会去接触多方面的美术工作,就凭我这点自发的"天赋",为商店画广告、写招牌、橱窗设计,为电影厂画卡通,为报社画漫画以及肖像画等等。使用的工具也是多种多样。油彩、水粉、水墨、油漆、炭精等等。好像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来一点,但都不精。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自画像》 梁玉龙 布面油彩 100×70cm,1947年毕业创作,后留校收藏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到处轰炸,我和母亲、妹妹逃难到重庆,1943年我幸运地考上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见到了我久仰、崇敬的大师们,徐悲鸿、吴作人、秦宣夫、吕斯百、黄显之、傅抱石……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开始接受艺术的启蒙教育,奠定了绘画基础,同时也领悟了先进的革命思想意识,参加了学生运动。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1947年同学留影,左起袁振藻、梁玉龙、恽宗瀛、魏铁铮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1947年,梁玉龙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照

1945年5月日本投降,中大复员回到南京,国家又开始了内战,我参加了"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五二〇"大游行。我在一家报社任艺术编辑,抨击当时的反动政府统治。画了不少漫画,刊登在当时的报纸上。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我参加了上海党组织领导的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结识了一些前辈艺术家,米谷、沈同衡、杨可扬、张文无、赵延年、张乐平等等。同时兼任了上海大众书店艺术编辑,组织出版了上海解放后第一版"新年画",也画了一些抗敌漫画,刊登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保长征粮图》 梁玉龙 24×26cm 漫画 1946年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昨日战犯,今日上宾》 梁玉龙 54×40cm 漫画 1951年

1949年底,接到徐悲鸿老师给我的三封信,嘱我到北京协助田汉先生领导的中国戏曲改革的美术工作。1950年1月1日到京履行悲鸿师给我的任务。工作了几个月,我考虑到戏曲工作不是我的本行,于是考进了中央美术学院,做研究生,再向徐悲鸿老师学画。

1951年我被留校任吴作人老师的助教,同时接受了学校给的任务,先后兼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的美术教程。教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备课时间要比授课时间多几倍,不如此就要落后,何以教人,但是看到所教过的学生,能够成为杰出的画家或是成为美术队伍中的优秀骨干,也就感到特别欣慰,心血没有白费。

在美院教学中邂逅了一位纯朴健壮的女学生张德华,她品学兼优。后与其结为连理,白头偕老,终生不渝。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1952年,梁玉龙、张德华结婚时所摄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1952年,梁玉龙在指导学生

1953年,抗美援朝时期,我以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份,先后两次深入朝鲜收集素材,为铁道兵团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画军史画。同年跟随悲鸿老师去山东一个兴修水利工程工地收集素材,悲鸿老师为创作一些歌颂新中国的画幅,我的任务是照顾好老人家身体,并拍摄照片,这是老师晚年呕心沥血辛勤创作的纪录,可惜在十年浩劫中毁于一旦,令人惋惜痛心。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1953年徐悲鸿在山东水利工地为工人画像(梁玉龙摄)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路标》梁玉龙 油画140×210cm 1982年 1952年抗美援朝时期,曾以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份两次赴朝鲜,20多年后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创作此画。

1954年前苏联的卫国战争油画,冲开了中国闭塞的"窄门",马克西莫夫专家执教的训练班,提高了中国油画一大步。从内容题材的选择及形式、技法的探讨都有了新的出现。虽然这种外援还想继续下去,但是,中苏两国产生了矛盾,这种援助中断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油画研究班",我参加了这个班学习。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1958年在北京郊区模式口办学,右起为吴作人、梁玉龙、王式廓、钟涵、闻立鹏、詹建俊、尹戎生、董希文、韦启美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1960年代,罗工柳油画研究生班学员合影,后排右四为梁玉龙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农村老汉》 梁玉龙 79×64cm布面油彩 195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21年捐赠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新疆背袋老人》梁玉龙 87×68cm 布面油彩 1961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21年捐赠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石窟艺术的开拓》 梁玉龙 布面油画 210×140cm 1963年,1980年代复制。

“文革”来临,我遭到了批斗,冤屈悲愤之中,想到鲁迅的译文《狭的笼》中一句话"老虎受伤了,用舌头舔舐自己的伤口",也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牛棚里我勾画了革命先烈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油画草图,我要为自己洗涮伤口,恢复名誉,为自己申辩是一个爱国主义画家。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李大钊》 梁玉龙 1978年 170×130cm 布面油彩 家属藏

"文革"后期美院师生员工都下放到磁县解放军部队农场劳动,挑粪、割麦、驾辕、拓坯,什么都干,我胃溃疡,消化道出血也挺过来了,以后又调到部队为解放军培训美术干部,最后调到国家博物馆画历史画。

终于又恢复了教学,第一画室教油画,同时画了一张《卖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1978年,梁玉龙和学生在一起,前排右起为张祖英、梁玉龙,杨飞云、韩辛,后排右起为施本铭、王沂东、高天华、朝戈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卖唱》 梁玉龙 135×89cm 布面油彩 1982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21年捐赠

1988年接到巴西圣保罗保利斯达画廊之邀,赴巴西举办了个展,也见到阔别45年之久的大哥,真是悲喜交加。历尽沧桑,又儿女成群了。次年又转赴美国底特律参加了女儿梁好获得艺术硕士的毕业典礼,美国朋友莎莉和华侨郭位全、郭美华都非常热情友好地接待了我,突击了10天走马观花似的游览了法国巴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想过去的日子,一个以艺术为事业的人,长期处在如此闭塞的环境里,实在太可怜了。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黄花》 梁玉龙 45×53cm布面油彩 2001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2021年捐赠

2005年8月3日是我最悲痛的日子,我亲爱的妻子张德华因劳累过度,引发心脏病抢救无效逝世,终年75岁。经过五年的筹备出版了《人民雕塑家张德华》并建立了一座德华纪念馆,这两件大事完成,了结了我未终结的心愿。每当我走进德华纪念馆,看到满处陈列她的雕塑作品,宛似德华微笑向我迎来,感到心旷神怡,鸳梦重温了。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1994年梁玉龙教授和夫人张德华教授在工作室

在这本画册里有一系列外国专家组画,我敬爱他们,他们别亲离友,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来时风华正茂,英俊壮年,现在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有的躺在医院,有的坐上轮椅,有的却永远离开了人间,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他们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中国,他们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让我们永远地怀念他们。

(注:美术馆对原文进行了部分编辑)

2021年梁玉龙先生家属捐赠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部分作品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要九昇》 梁玉龙 28×19cm纸上铅笔 1953年5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要玉喜的娘》 梁玉龙 27.5×21cm纸上铅笔 1953年6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栓子他娘》 梁玉龙 27.5×18.5cm纸上铅笔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要九绳》 梁玉龙 30.3×23cm 纸上铅笔 1953年6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马蛋的媳妇》 梁玉龙 27.5×18.5cm纸上铅笔 1953年6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老农》 梁玉龙 60×45cm布面油彩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陕北农民1》 梁玉龙 26×22cm布面油彩 1953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陕北农民2》 梁玉龙37×29cm布面油彩 196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陕北农民3》 梁玉龙 31.5×26cm布面油彩 196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陕北农民4》 梁玉龙 64×50cm布面油彩 196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支部书记韩尚福》 梁玉龙 布面油彩 64×46cm 1960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梁玉龙 《新疆老人》 36.5×26.5cm 纸上炭笔 1961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梁玉龙 《阳光》 70×60cm 布面油彩 1961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梁玉龙 《中学生》 54×39.5cm 布面油彩 197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梁玉龙 《青年演员》 52×37cm 布面油彩 1977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梁玉龙 《豆蔻年华》 53×47cm 布面油彩 197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梁玉龙 《人体》 76×97cm 布面油彩 1978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梁玉龙 《靓女》 82×88cm 布面油彩 1979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梁玉龙 《院落》 28.5×51.5cm 纸上油彩 1979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宋庆龄》 梁玉龙 160×130cm 布面油彩 1981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梁玉龙 《矿工》 180×180cm 布面油彩 1984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艺术家简介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馆接受梁玉龙作品捐赠

梁玉龙

(1922年6月8日-2011年12月27日)

湖南长沙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1950年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63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毕业,1952至1964年先后兼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校教学。

梁玉龙先生代表作品:《李大钊》由首都博物馆收藏;《卖唱》《李欧丽格教授》《三老图》《少女黄花》由中国美术馆收藏;《马海德大夫》《作家路易.艾黎》《友谊》由北京美术家协会收藏;《献血》由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著作有《油画色彩问题》《素描教学50例》《梁玉龙油画》等。

主编 / 何一沙

责编 / 吴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