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国重器里的产业工人:从造“航天牌”冰箱到装配“中国第一太空红娘锁”

作者:MtimeTime.com
大国重器里的产业工人:从造“航天牌”冰箱到装配“中国第一太空红娘锁”

图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院王树群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李斌)大国重武器产业工人:从制造"太空品牌"冰箱到组装"中国第一个太空红娘锁"

记者 郑莹莹

王树群出生于1970年,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会组长,30多年来,曾参与神舟、天工、天舟、安迪等一系列航天设备的研发和生产。 等,扎根于航天生产的第一线,从一名技术学校的学生成为一名大工匠,在"小零件"见证了中国太空多年来的腾飞。

1989年,也就是王树群毕业的那一年,中国航天事业还处在低潮期。当他进入工厂时,或许没想到他的团队安装了对接机构,有朝一日可以帮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位独立航道技术大师,还能让中国空间站拥有"太空积木"的钥匙"红娘子锁"。

大国重器里的产业工人:从造“航天牌”冰箱到装配“中国第一太空红娘锁”

淡季的"太空品牌冰箱"

王淑群记得,刚加入工作时,上海航天的使命并不繁重,大约三年就要生产两个运载火箭进行发射,"那时候还比较困难,单位还在生产航天品牌冰箱,老上海人可能知道太空品牌冰箱,这在当时市场还很紧张。"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项目之后,王树群,这些一线工作者迎来了机遇。

2011年,神舟8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搭载了王树群团队安装的对接机构,成功对接组装在太空中,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铬对接技术的国家。

会合是一种技术,其中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相遇并在结构上是一体化的。对接机构就像一个"红娘子锁",组装了两艘宇宙飞船。而王树群所做的,就是装备了对接机构。

自2011年首次亮相以来,中国的太空对接技术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10年来,从"神舟8号"到"神舟13号",从"天宫系列""天舟系列"到"天芯模组",中国成功实施了15次精确可靠的对接任务,经验从无人到任何人,自动到手动控制,几天到6.5小时,轴向到径向对接创新取得突破。

大国重器里的产业工人:从造“航天牌”冰箱到装配“中国第一太空红娘锁”

图为"70后"王树群(右)与"90后"徒赵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院

航空航天工业中的"中国速度"

1995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院启动了对接机构发展项目。毫无参照,一群宇航员辛苦工作了16年,经过数千次实验和数以万计的数据积累,才在2011年取得成功。

在王淑群看来,"16年磨一剑"的背后,既是宇航员的辛勤劳动,也说明宇航员的能力不足以支撑模型任务的快速发展,"我们刚进入单位,一个飞船的师傅,可以走遍世界都不怕,但现在学了一艘飞船, 可能无法跟上模型任务的需求。今天的航空航天产品增长非常快,我们的知识结构正在迅速贬值,我们的技能正在迅速归零。"

王树群说,近年来,中国的航天处于高强度发射任务状态,如果看一下里程碑事件,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到杨立伟首次进入太空,再到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元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中国空间站建设,里程碑事件间隔越来越短,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对宇航员的能力也越来越高,"可能不给我们16年的时间去做点什么"。而只有给我们3、5年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所以人才队伍的建设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院149厂党委副书记徐建明也表示,该厂几年前是一个两三千人的团队,每年发射14枚火箭,现在大约有1400人,一年的发射量已经达到28发, 任务越来越重,人员也在不断精简,这方面是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也因为航天员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小零件中的"精密空间"

1989年,王树群来到工厂工作,被分配到工装磨料的装配和维护工作。下班后不久的一天,单培林大师请王淑群做一个复杂的部分。作为一所技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他觉得这并不难。接到任务后,他开始画线,单一的佩林在一侧观察,看到王淑群画完了线就把他叫走了。一句话也没说,单一师傅用工具重新布线。乍一看,这两个破折号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在固定的眼神中,王淑群发现有两条不同的线,它们之间有毫克的差异。单身大师告诉他,当误差累积时,可能会导致加工零件出现1毫米的间隙。从此,王淑群明白了一个道理:空间不能容忍半分的草率。

等到王淑群自己成为大师,他就像一根接力棒。"90后"赵杰是对接代理装配组的总装配,也是王淑群的徒弟。赵杰记得10多年前刚进厂时,对自己严格教育的师傅说:"你的产品装配是高精度的装配,如果工作表面凌乱,如何反映你装配的细节?"

另外,他们组装的产品比较小,有时可能会有小零件掉进去,"我们找不到现场,也可能是工艺去工艺,工艺上工艺,但师傅会要求我们在现场反复查找,即花半天甚至一天时间去查。一是怕零件掉进其他产品,影响其他产品质量,二是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因为哪里出了问题,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后续工作中去。"赵杰说。(完整)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