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國重器裡的産業勞工:從造“航天牌”冰箱到裝配“中國第一太空紅娘鎖”

作者:MtimeTime.com
大國重器裡的産業勞工:從造“航天牌”冰箱到裝配“中國第一太空紅娘鎖”

圖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八院王樹群

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李斌)大國重武器産業勞工:從制造"太空品牌"冰箱到組裝"中國第一個太空紅娘鎖"

記者 鄭瑩瑩

王樹群出生于1970年,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八院149廠對接機構總會組長,30多年來,曾參與神舟、天工、天舟、安迪等一系列航天裝置的研發和生産。 等,紮根于航天生産的第一線,從一名技術學校的學生成為一名大工匠,在"小零件"見證了中國太空多年來的騰飛。

1989年,也就是王樹群畢業的那一年,中國航天事業還處在低潮期。當他進入工廠時,或許沒想到他的團隊安裝了對接機構,有朝一日可以幫助中國成為世界第三位獨立航道技術大師,還能讓中國空間站擁有"太空積木"的鑰匙"紅娘子鎖"。

大國重器裡的産業勞工:從造“航天牌”冰箱到裝配“中國第一太空紅娘鎖”

淡季的"太空品牌冰箱"

王淑群記得,剛加入工作時,上海航天的使命并不繁重,大約三年就要生産兩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那時候還比較困難,機關還在生産航天品牌冰箱,老上海人可能知道太空品牌冰箱,這在當時市場還很緊張。"

随着産業的發展和調整,20世紀90年代以後,特别是載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測項目之後,王樹群,這些一線工作者迎來了機遇。

2011年,神舟8号飛船與天宮一号目标飛行器搭載了王樹群團隊安裝的對接機構,成功對接組裝在太空中,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鉻對接技術的國家。

會合是一種技術,其中兩個航天器在空間軌道上相遇并在結構上是一體化的。對接機構就像一個"紅娘子鎖",組裝了兩艘宇宙飛船。而王樹群所做的,就是裝備了對接機構。

自2011年首次亮相以來,中國的太空對接技術已經走過了整整10年。10年來,從"神舟8号"到"神舟13号",從"天宮系列""天舟系列"到"天芯模組",中國成功實施了15次精确可靠的對接任務,經驗從無人到任何人,自動到手動控制,幾天到6.5小時,軸向到徑向對接創新取得突破。

大國重器裡的産業勞工:從造“航天牌”冰箱到裝配“中國第一太空紅娘鎖”

圖為"70後"王樹群(右)與"90後"徒趙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八院

航空航天工業中的"中國速度"

1995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八院啟動了對接機構發展項目。毫無參照,一群宇航員辛苦工作了16年,經過數千次實驗和數以萬計的資料積累,才在2011年取得成功。

在王淑群看來,"16年磨一劍"的背後,既是宇航員的辛勤勞動,也說明宇航員的能力不足以支撐模型任務的快速發展,"我們剛進入機關,一個飛船的師傅,可以走遍世界都不怕,但現在學了一艘飛船, 可能無法跟上模型任務的需求。今天的航空航天産品增長非常快,我們的知識結構正在迅速貶值,我們的技能正在迅速歸零。"

王樹群說,近年來,中國的航天處于高強度發射任務狀态,如果看一下裡程碑事件,從1970年東方紅一号的發射,到楊立偉首次進入太空,再到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元五号)月球采樣傳回、中國空間站建設,裡程碑事件間隔越來越短,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家對宇航員的能力也越來越高,"可能不給我們16年的時間去做點什麼"。而隻有給我們3、5年的時間去做一件事,是以人才隊伍的建設才是最重要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八院149廠黨委副書記徐建明也表示,該廠幾年前是一個兩三千人的團隊,每年發射14枚火箭,現在大約有1400人,一年的發射量已經達到28發, 任務越來越重,人員也在不斷精簡,這方面是技術進步,另一方面,也因為航天員的能力和水準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小零件中的"精密空間"

1989年,王樹群來到工廠工作,被配置設定到工裝磨料的裝配和維護工作。下班後不久的一天,單培林大師請王淑群做一個複雜的部分。作為一所技術學校的優秀畢業生,他覺得這并不難。接到任務後,他開始畫線,單一的佩林在一側觀察,看到王淑群畫完了線就把他叫走了。一句話也沒說,單一師傅用工具重新布線。乍一看,這兩個破折号沒有什麼不同。然而,在固定的眼神中,王淑群發現有兩條不同的線,它們之間有毫克的差異。單身大師告訴他,當誤差累積時,可能會導緻加工零件出現1毫米的間隙。從此,王淑群明白了一個道理:空間不能容忍半分的草率。

等到王淑群自己成為大師,他就像一根接力棒。"90後"趙傑是對接代理裝配組的總裝配,也是王淑群的徒弟。趙傑記得10多年前剛進廠時,對自己嚴格教育的師傅說:"你的産品裝配是高精度的裝配,如果工作表面淩亂,如何反映你裝配的細節?"

另外,他們組裝的産品比較小,有時可能會有小零件掉進去,"我們找不到現場,也可能是工藝去工藝,工藝上工藝,但師傅會要求我們在現場反複查找,即花半天甚至一天時間去查。一是怕零件掉進其他産品,影響其他産品品質,二是讓我們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因為哪裡出了問題,就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後續工作中去。"趙傑說。(完整)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