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少年时期的海子

1968年,在安徽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里,村民们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位四岁小男孩。

只见小男孩在村民不可思议的目光中一口气背诵了五十条毛主席经典语录。

这位“神童”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海子。

海子是中国第三代诗歌运动中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有着“诗坛怪杰”的美誉,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他的抒情短诗兼具可诵性和先锋性。

诗人海子生于1964年3月,他的原名叫查海生,海子是他后来给自己取的笔名。他的老家是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贫困小山村。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海子

小时候的海子很懂事,他既要抽出上学的时间帮家里做农活,又要照顾两个幼弟。因为粮食的紧迫,很少能吃饱饭。这也是为什么海子后来总在诗歌中,表达他对食物的珍爱之情。

海子上学的时光也总是匆忙的。当别的同学在周日休息时,他在帮父母插秧,帮家里挣工分。儿时的海子就已经承担起一部分的家庭负担。

家里条件的艰苦并没有影响海子对知识的热爱,哪怕在学校吃的只有一点米饭和咸菜。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在1979年,那时的海子才15岁。难以想象,就是这样稚嫩朴实的农村孩子,以当时安徽省文科状元的身份,成功地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

儿时村里的“天才小男孩”如今真的变成了北大的高材生。海子不知道,他的年龄是当时同批所有录取者中最小的一位。

当海子得知被北京大学录取时,他手拿着通知书,在家乡的井边激动不已,大声喊叫。他知道,自己看见真实火车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当时乡亲们知道村里出了一个大学生,都赶来表达他们的喜悦之情。他们都羡慕老查家有这样一个好儿子。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躺在地上的海子

他的妈妈拼尽全力为他凑到了30元钱。海子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钱,他握在手里微微颤抖。

少年的海子怀揣着梦想和对未来的希望,踏上了去北方读书的漫漫道路。他不知道在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涯,他会走向何方。

海子就这样独自离开了小山村查湾,离开了父母弟弟,离开了熟悉的土地。

一个少年独自离家而向远方求学,这为他后来敏感而孤僻的性格奠定了基础。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童年时期顽皮的海子

海子第一次接触文学

15岁的海子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他刚来学校的时候,既好奇又谨慎。

看着校园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他有些局促不安。可能天生孤独的他并不适应在人群中。

书籍,永远是海子的精神粮食,他永远热爱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当时的海子除了上课,大部分的时光在图书馆中度过。其中,大量的文学书籍让海子深深地被吸引。

虽然海子就读于法律系,但是他深知内心对诗歌有着急切的渴望。在大学二年级时,他遇到一个对他影响深远的人,骆一禾。

海子在骆一禾的影响下,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充分抒发情感的方式,那就是写诗。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成年后的海子

在80年代的北京大学校园里,朦胧诗当时是非常流行的。海子后来还和西川,骆一禾并称为“北大的三位诗人”。

他的好友骆一禾是海子诗歌路上的引路人,而西川后来还为海子编著了两本海子诗集。

孤独的海子就这样在北大认识了这一群文学上的好友,不论是当时还是以后,这些挚友都在海子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海子开始创造自己的诗歌,他一篇一篇地投稿,但是都一一被报社退了回来。自己的诗歌不被人认可让海子心里很难受。

即使海子的诗歌当时并没有在主流刊物上发表过,但是却深受北大不少的师生喜爱。

海子在他众多的诗歌里,常常流露出悲伤、孤独、绝望的情绪。由此可见,他的内心是一个非常善良又极度细腻的孩子。

大学毕业后,年仅二十岁的海子就当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在政法大学任教的那些日子,让他的诗歌的风格日渐成熟。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笑容满面的海子

而另一个地方,远在乡村的家里人知道海子在政法大学上班真是高兴极了。对于做了一辈子农民的父亲来说,儿子有一个稳定的职业是多么值得荣耀的事情。

在领到工资的第一个月,他拿到了90元的工资。其中的60元都被海子寄回了家。在1988年,海子把妈妈接到了北京游玩。

在和妈妈临别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了300块钱给了妈妈,让妈妈买一点喜欢的东西。

可是母亲执意不要,她知道海子在北京过得并不容易。确实,这三百元是海子向别人借的。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海子的诗

他在昌平所居住的环境也不太好,没有电视机,没有录音机。他也没有钱去发展其他的爱好,因为他的钱大多数都要寄回老家。

海子的初恋

1984年,当时20岁的海子已经在北京政法大学任教,这时的他一改往日沉闷寡言的样子,在课堂上深情并茂地和学生谈论文学,谈论诗歌。

此时,海子开始在诗歌方面有所建树。他对诗歌的狂热,很快就吸引了一群粉丝,其中包括一名外语系的女学生。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成年海子

两人都一样的热爱文艺,热爱诗歌。他们一起交换意见,品读人生。很快,海子和这位仰慕他的女学生坠入了爱河。

这个长着娃娃脸的蒙古女学生非常崇拜海子。女孩叫波婉,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很好的文学造诣。

爱情的火花迸发了海子无限的才华。海子的成名作《亚洲铜》、《阿尔的太阳》就是在这一时期创造出来,它让海子开始崭露头角,也是海子的代表作。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在与波婉交往期间,海子的创造力惊人,他每天都给波婉写情书。爱情使人疯狂,投入时他甚至能给波婉写2万字的情书。

除了给恋人写诗外,他们还一起去秦皇岛、内蒙古等地旅游。

也因为他的爱人,海子的许多诗歌被发表在内蒙古的《草原》、《诗选》等杂志上。

两人之间的爱情很浪漫,这让别人非常羡慕。就在两人以为这段爱情会持续很久的时候,女孩的家人发现了这段恋情。

在女孩家人的反对下,女孩毕业后和新的男友去南方下海经商。海子的初恋就这样短暂而绚烂地结束了。

他知道,是因为他的贫穷,是他的贫穷导致他爱情的离去。其实他在政法大学的工资并不低,但是他几乎把所有的工资都寄回了老家。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海子(右)

海子的第二段爱情此时悄然到来。不知是因为放不下,还是想尽快走出失去初恋的痛苦,他曾多次去四川寻找一位叫安妮的女子,并与之发生了关系。

安妮在北大时就非常崇拜海子,海子曾在校园里教过安妮如何写诗歌,在这样文艺美好的过程中,安妮爱上了海子。

但是这份暗恋海子一无所知,后来还是在骆一禾的提醒下,他才知道原来有一个女生一直暗恋着自己。

不过安妮已经结婚,两人的关系没多久就被安妮丈夫知道,在其丈夫的阻挠下,两人很快又分开了。

在22岁这年,海子遇到了自己生命里的第三位女子。是昌平文化宫的一位女职工,诗芬。

她比海子大四岁。她非常仰慕海子的创作才华,在生活上又非常体贴。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海子和好友

如此,海子对她动了心。

在交往一年后,诗芬提出想结婚,但是海子拒绝了,他暂时并不想走入婚姻,他只想进行他的诗歌创作。

故而两人没多久就各奔东西,诗芬也嫁为人妻。这段恋情的结束没有让海子产生很大的失落,因为这时他还有一个更好的女性挚友,白佩佩。

白佩佩是海子的同事,同时也是一位女诗人,她的老家在青海的德令哈市。

白佩佩已经结婚并生儿育女。但是海子依然将白佩佩视作情感上的依托,还亲切的称呼她为“姐姐”。

而在此时,海子在去西藏的路上,又喜欢上了一位西藏女诗人,叫李华。因为两人的年龄差距有十一岁之大,李华拒绝了海子。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海子雕像

海子的恋情最终都没有一个真正的结果。屡次的爱情失意对海子的打击是致命的。

而海子在23岁这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想担任教师。他和父亲商量了一下,说出了想辞职的想法。他准备和同学一起到南方办报纸。

没想到这一想法被父亲得知时,海子遭到父亲的严厉责骂。

对于父亲来说,儿子拥有这样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是极其不容易的,这样的铁饭碗,是绝对不可以放弃的。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海子(第一排左二)

但是,海子并不这么想,辞职下海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也是他追求自由的向往。

不过在父亲的严重反对下,海子逐渐放弃了这个想法。

后来,海子的父亲在回忆这件事情时还充满了懊悔和自责。他认为,如果让儿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兴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发生了。

因为辞职想法被父亲否认后,他在朋友的引导下,竟然练起了气功。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诗人之死

1989年的冬天真冷啊,那一年的冬天是海子生命里最后一个冬天。

1989的3月24日,一位消瘦憔悴的年轻人在大叫中从噩梦中醒来。

他的噩梦就要吞噬他,他的精神世界即将崩塌,他,就是海子。

职工宿舍里的海子已经十分疲累,他看着满桌子的酒瓶,陷入了绝望。“为什么,为什么酒精也不能救我”。这是海子内心最无奈的呐喊。

挣扎的他即将被黑暗彻底笼罩,可是不论他尝试哪种办法都无法驱赶大脑里的恶魔。

就在这一天的次日,地下洒着刚刚从冬日里走出来的春光。穿着单薄的海子带上了他最爱的四本书,踏上了前往山海关的路途。

路上遇见熟人时,还笑称他这身装扮太过正统,都在问他是不是准备去相亲。海子只是笑而不语。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3月26日,在初春的傍晚,这样意境美丽的时光。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的铁轨上,在和初恋曾待过的地方,彻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在两个月前写下的诗。

从诗句来看,那时的他还有坚定的信心,想要拥有光明的人生。

他想与过去告别,重新走入人群,走入世界,去拥抱那些祝福他的人。

遗憾的是,海子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精神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他不可能再见到他的春暖花开。

关于海子的死亡众说纷纭,其中最奇怪的就是他在卧轨的前两天,留下了五封真相不明的遗书。

在他的的五封遗书中,其中多次提到了两个名字,就是常远和孙舸。他认为他的死亡这两个人需要负主要责任,但是在他的最终遗书里却只有九个字: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一共五封奇怪的遗书。里面充满了海子的愤怒、痛苦和孤独,仿佛是他的灵魂在无声的嚎叫。

在海子卧轨前,家里人并不知情,甚至海子当时具体在做什么也不清楚,只知道他是政法大学的老师。

家里人都忙着生计,父亲在小山村里开了一个做豆腐的工厂,一家人通过这个豆腐工厂一天也能挣个100多块。

在海子卧轨自杀后,有记者曾去采访了他的父亲。他父亲在沉默一阵后只说了句:死了就一切没有意义了。

他的家人把海子的诗歌整理出版了,并且用稿费建立了供海子崇拜者参观的房子。他的母亲更多次向政府提议,让小儿子去海子博物馆中当馆长。

并且海子的兄弟也受到哥哥的影响,也成为了一名诗人,但是他屡屡拿回忆哥哥海子来进行炒作,令人侧目。

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身边仅带着四本书,并且据说卧轨时手中握着一个橘子,因为海子母亲名字中有一个“菊”字。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海子的诗作

海子的死亡也让父母悲痛欲绝,甚至认为是读书害死了儿子。所以家里剩下的两个儿子父母并不支持让他们读书。

海子的死亡还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就是海子文学世界的引路人,骆一禾。

骆一禾曾引领海子写诗,在海子难过时宽慰他,但是最终仍是没有将海子拯救。

他的内心饱含愧疚和伤痛。在海子逝世后,他没日没夜整理好友诗稿,难过悲痛之下,突发脑溢血身亡,那一年,他才28岁。

海子的死亡让很多人进行了猜测,有人认为和他的爱情失意有关,也有人认为和练习气功有关。

导致海子卧轨的原因一定是复杂的。

“据周玉冰在《海子的诗情人生》中描述,他一生和六个女子有过感情纠缠,海子既多情又不专一,也许这就是他生性飘忽,捉摸不定”。

他是那么的敏感,因为在他的文学创作世界里,需要那么多的灵感。没有人能够完全的懂他,也没有人能完全的触动到他的灵魂。

他就像路途的旅人,一直在路上,从不会停下。也许这也是他的恋情为什么没有结果的原因。

在海子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一个立体的理想化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完全属于海子的。它是那样的自然原生态,海子也在那个世界里重获新生。

这也是一个浪漫的世界,所有的感性和灵性,在这里充分的迸发和融合。这是海子精心为自己打造的伊甸园。

现实世界对海子来说,犹如一个孤独的旷野,他内心胆怯,又渴望生存。死亡对他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他想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终极意义。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调侃要去相亲,谁知他竟是去卧轨自杀

他在这孤独的荒野中呐喊奔腾,可是他发现四周永远空无一人,只有他自己。

没有人能够真正的走进他的世界,他像被世界遗弃的孩子。

不管他用怎样的天真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不管他怎样拼命去寻找能够进入自己世界的灵魂,他最后还是只剩下孤独。

在海子诗歌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生命元素。因为海子的诗歌是富有生机的,虽然海子不断寻求死亡的意义,但是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海子对原始主体有着情不自禁的向往。在海子的世界,他向往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渴望自由,渴望像庄子一样自由自在的,在自己精神的世界里畅游。

在他的诗歌王国里,热爱和痛苦并存,他既贪婪这一切美好的事物,又逃脱不了痛苦对他的包围。

海子虽然从这个世界离去,但是他永远活在了他自己的世界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