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少年時期的海子

1968年,在安徽的一個偏遠小山村裡,村民們正聚精會神地看着一位四歲小男孩。

隻見小男孩在村民不可思議的目光中一口氣背誦了五十條毛主席經典語錄。

這位“神童”就是今天的主人公,海子。

海子是中國第三代詩歌運動中最出色的詩人之一。他有着“詩壇怪傑”的美譽,是當代學院派新詩人的代表,他的抒情短詩兼具可誦性和先鋒性。

詩人海子生于1964年3月,他的原名叫查海生,海子是他後來給自己取的筆名。他的老家是安徽省懷甯縣的一個貧困小山村。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海子

小時候的海子很懂事,他既要抽出上學的時間幫家裡做農活,又要照顧兩個幼弟。因為糧食的緊迫,很少能吃飽飯。這也是為什麼海子後來總在詩歌中,表達他對食物的珍愛之情。

海子上學的時光也總是匆忙的。當别的同學在周日休息時,他在幫父母插秧,幫家裡掙工分。兒時的海子就已經承擔起一部分的家庭負擔。

家裡條件的艱苦并沒有影響海子對知識的熱愛,哪怕在學校吃的隻有一點米飯和鹹菜。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在1979年,那時的海子才15歲。難以想象,就是這樣稚嫩樸實的農村孩子,以當時安徽省文科狀元的身份,成功地被北京大學法律系錄取。

兒時村裡的“天才小男孩”如今真的變成了北大的高材生。海子不知道,他的年齡是當時同批所有錄取者中最小的一位。

當海子得知被北京大學錄取時,他手拿着通知書,在家鄉的井邊激動不已,大聲喊叫。他知道,自己看見真實火車的願望就要實作了。

當時鄉親們知道村裡出了一個大學生,都趕來表達他們的喜悅之情。他們都羨慕老查家有這樣一個好兒子。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躺在地上的海子

他的媽媽拼盡全力為他湊到了30元錢。海子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錢,他握在手裡微微顫抖。

少年的海子懷揣着夢想和對未來的希望,踏上了去北方讀書的漫漫道路。他不知道在即将來臨的大學生涯,他會走向何方。

海子就這樣獨自離開了小山村查灣,離開了父母弟弟,離開了熟悉的土地。

一個少年獨自離家而向遠方求學,這為他後來敏感而孤僻的性格奠定了基礎。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童年時期頑皮的海子

海子第一次接觸文學

15歲的海子就讀于北京大學法律系。他剛來學校的時候,既好奇又謹慎。

看着校園裡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他有些局促不安。可能天生孤獨的他并不适應在人群中。

書籍,永遠是海子的精神糧食,他永遠熱愛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

當時的海子除了上課,大部分的時光在圖書館中度過。其中,大量的文學書籍讓海子深深地被吸引。

雖然海子就讀于法律系,但是他深知内心對詩歌有着急切的渴望。在大學二年級時,他遇到一個對他影響深遠的人,駱一禾。

海子在駱一禾的影響下,終于發現了一個可以充分抒發情感的方式,那就是寫詩。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成年後的海子

在80年代的北京大學校園裡,朦胧詩當時是非常流行的。海子後來還和西川,駱一禾并稱為“北大的三位詩人”。

他的好友駱一禾是海子詩歌路上的引路人,而西川後來還為海子編著了兩本海子詩集。

孤獨的海子就這樣在北大認識了這一群文學上的好友,不論是當時還是以後,這些摯友都在海子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迹。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海子開始創造自己的詩歌,他一篇一篇地投稿,但是都一一被報社退了回來。自己的詩歌不被人認可讓海子心裡很難受。

即使海子的詩歌當時并沒有在主流刊物上發表過,但是卻深受北大不少的師生喜愛。

海子在他衆多的詩歌裡,常常流露出悲傷、孤獨、絕望的情緒。由此可見,他的内心是一個非常善良又極度細膩的孩子。

大學畢業後,年僅二十歲的海子就當上了中國政法大學的老師。在政法大學任教的那些日子,讓他的詩歌的風格日漸成熟。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笑容滿面的海子

而另一個地方,遠在鄉村的家裡人知道海子在政法大學上班真是高興極了。對于做了一輩子農民的父親來說,兒子有一個穩定的職業是多麼值得榮耀的事情。

在領到工資的第一個月,他拿到了90元的工資。其中的60元都被海子寄回了家。在1988年,海子把媽媽接到了北京遊玩。

在和媽媽臨别時,他從口袋裡掏出了300塊錢給了媽媽,讓媽媽買一點喜歡的東西。

可是母親執意不要,她知道海子在北京過得并不容易。确實,這三百元是海子向别人借的。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海子的詩

他在昌平所居住的環境也不太好,沒有電視機,沒有錄音機。他也沒有錢去發展其他的愛好,因為他的錢大多數都要寄回老家。

海子的初戀

1984年,當時20歲的海子已經在北京政法大學任教,這時的他一改往日沉悶寡言的樣子,在課堂上深情并茂地和學生談論文學,談論詩歌。

此時,海子開始在詩歌方面有所建樹。他對詩歌的狂熱,很快就吸引了一群粉絲,其中包括一名外語系的女學生。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成年海子

兩人都一樣的熱愛文藝,熱愛詩歌。他們一起交換意見,品讀人生。很快,海子和這位仰慕他的女學生墜入了愛河。

這個長着娃娃臉的蒙古女學生非常崇拜海子。女孩叫波婉,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有很好的文學造詣。

愛情的火花迸發了海子無限的才華。海子的成名作《亞洲銅》、《阿爾的太陽》就是在這一時期創造出來,它讓海子開始嶄露頭角,也是海子的代表作。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在與波婉交往期間,海子的創造力驚人,他每天都給波婉寫情書。愛情使人瘋狂,投入時他甚至能給波婉寫2萬字的情書。

除了給戀人寫詩外,他們還一起去秦皇島、内蒙古等地旅遊。

也因為他的夫妻,海子的許多詩歌被發表在内蒙古的《草原》、《詩選》等雜志上。

兩人之間的愛情很浪漫,這讓别人非常羨慕。就在兩人以為這段愛情會持續很久的時候,女孩的家人發現了這段戀情。

在女孩家人的反對下,女孩畢業後和新的男友去南方下海經商。海子的初戀就這樣短暫而絢爛地結束了。

他知道,是因為他的貧窮,是他的貧窮導緻他愛情的離去。其實他在政法大學的工資并不低,但是他幾乎把所有的工資都寄回了老家。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海子(右)

海子的第二段愛情此時悄然到來。不知是因為放不下,還是想盡快走出失去初戀的痛苦,他曾多次去四川尋找一位叫安妮的女子,并與之發生了關系。

安妮在北大時就非常崇拜海子,海子曾在校園裡教過安妮如何寫詩歌,在這樣文藝美好的過程中,安妮愛上了海子。

但是這份暗戀海子一無所知,後來還是在駱一禾的提醒下,他才知道原來有一個女生一直暗戀着自己。

不過安妮已經結婚,兩人的關系沒多久就被安妮丈夫知道,在其丈夫的阻撓下,兩人很快又分開了。

在22歲這年,海子遇到了自己生命裡的第三位女子。是昌平文化宮的一位女職工,詩芬。

她比海子大四歲。她非常仰慕海子的創作才華,在生活上又非常體貼。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海子和好友

如此,海子對她動了心。

在交往一年後,詩芬提出想結婚,但是海子拒絕了,他暫時并不想走入婚姻,他隻想進行他的詩歌創作。

故而兩人沒多久就各奔東西,詩芬也嫁為人妻。這段戀情的結束沒有讓海子産生很大的失落,因為這時他還有一個更好的女性摯友,白佩佩。

白佩佩是海子的同僚,同時也是一位女詩人,她的老家在青海的德令哈市。

白佩佩已經結婚并生兒育女。但是海子依然将白佩佩視作情感上的依托,還親切的稱呼她為“姐姐”。

而在此時,海子在去西藏的路上,又喜歡上了一位西藏女詩人,叫李華。因為兩人的年齡差距有十一歲之大,李華拒絕了海子。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海子雕像

海子的戀情最終都沒有一個真正的結果。屢次的愛情失意對海子的打擊是緻命的。

而海子在23歲這年,他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不再想擔任教師。他和父親商量了一下,說出了想辭職的想法。他準備和同學一起到南方辦報紙。

沒想到這一想法被父親得知時,海子遭到父親的嚴厲責罵。

對于父親來說,兒子擁有這樣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是極其不容易的,這樣的鐵飯碗,是絕對不可以放棄的。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海子(第一排左二)

但是,海子并不這麼想,辭職下海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也是他追求自由的向往。

不過在父親的嚴重反對下,海子逐漸放棄了這個想法。

後來,海子的父親在回憶這件事情時還充滿了懊悔和自責。他認為,如果讓兒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興許就不會有後面的悲劇發生了。

因為辭職想法被父親否認後,他在朋友的引導下,竟然練起了氣功。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詩人之死

1989年的冬天真冷啊,那一年的冬天是海子生命裡最後一個冬天。

1989的3月24日,一位消瘦憔悴的年輕人在大叫中從噩夢中醒來。

他的噩夢就要吞噬他,他的精神世界即将崩塌,他,就是海子。

職工宿舍裡的海子已經十分疲累,他看着滿桌子的酒瓶,陷入了絕望。“為什麼,為什麼酒精也不能救我”。這是海子内心最無奈的呐喊。

掙紮的他即将被黑暗徹底籠罩,可是不論他嘗試哪種辦法都無法驅趕大腦裡的惡魔。

就在這一天的次日,地下灑着剛剛從冬日裡走出來的春光。穿着單薄的海子帶上了他最愛的四本書,踏上了前往山海關的路途。

路上遇見熟人時,還笑稱他這身裝扮太過正統,都在問他是不是準備去相親。海子隻是笑而不語。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3月26日,在初春的傍晚,這樣意境美麗的時光。年僅25歲的海子在山海關的鐵軌上,在和初戀曾待過的地方,徹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是海子在兩個月前寫下的詩。

從詩句來看,那時的他還有堅定的信心,想要擁有光明的人生。

他想與過去告别,重新走入人群,走入世界,去擁抱那些祝福他的人。

遺憾的是,海子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精神疾病給他帶來的痛苦,他不可能再見到他的春暖花開。

關于海子的死亡衆說紛纭,其中最奇怪的就是他在卧軌的前兩天,留下了五封真相不明的遺書。

在他的的五封遺書中,其中多次提到了兩個名字,就是常遠和孫舸。他認為他的死亡這兩個人需要負主要責任,但是在他的最終遺書裡卻隻有九個字: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一共五封奇怪的遺書。裡面充滿了海子的憤怒、痛苦和孤獨,仿佛是他的靈魂在無聲的嚎叫。

在海子卧軌前,家裡人并不知情,甚至海子當時具體在做什麼也不清楚,隻知道他是政法大學的老師。

家裡人都忙着生計,父親在小山村裡開了一個做豆腐的工廠,一家人通過這個豆腐工廠一天也能掙個100多塊。

在海子卧軌自殺後,有記者曾去采訪了他的父親。他父親在沉默一陣後隻說了句:死了就一切沒有意義了。

他的家人把海子的詩歌整理出版了,并且用稿費建立了供海子崇拜者參觀的房子。他的母親更多次向政府提議,讓小兒子去海子博物館中當館長。

并且海子的兄弟也受到哥哥的影響,也成為了一名詩人,但是他屢屢拿回憶哥哥海子來進行炒作,令人側目。

海子在山海關卧軌自殺時,身邊僅帶着四本書,并且據說卧軌時手中握着一個橘子,因為海子母親名字中有一個“菊”字。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海子的詩作

海子的死亡也讓父母悲痛欲絕,甚至認為是讀書害死了兒子。是以家裡剩下的兩個兒子父母并不支援讓他們讀書。

海子的死亡還對另一個人産生了巨大影響,他就是海子文學世界的引路人,駱一禾。

駱一禾曾引領海子寫詩,在海子難過時寬慰他,但是最終仍是沒有将海子拯救。

他的内心飽含愧疚和傷痛。在海子逝世後,他沒日沒夜整理好友詩稿,難過悲痛之下,突發腦溢血身亡,那一年,他才28歲。

海子的死亡讓很多人進行了猜測,有人認為和他的愛情失意有關,也有人認為和練習氣功有關。

導緻海子卧軌的原因一定是複雜的。

“據周玉冰在《海子的詩情人生》中描述,他一生和六個女子有過感情糾纏,海子既多情又不專一,也許這就是他生性飄忽,捉摸不定”。

他是那麼的敏感,因為在他的文學創作世界裡,需要那麼多的靈感。沒有人能夠完全的懂他,也沒有人能完全的觸動到他的靈魂。

他就像路途的旅人,一直在路上,從不會停下。也許這也是他的戀情為什麼沒有結果的原因。

在海子的精神世界裡,存在着一個立體的理想化世界,這樣的世界是完全屬于海子的。它是那樣的自然原生态,海子也在那個世界裡重獲新生。

這也是一個浪漫的世界,所有的感性和靈性,在這裡充分的迸發和融合。這是海子精心為自己打造的伊甸園。

現實世界對海子來說,猶如一個孤獨的曠野,他内心膽怯,又渴望生存。死亡對他來說有着不一樣的意義,他想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終極意義。

海子衣着打扮太正式,被朋友調侃要去相親,誰知他竟是去卧軌自殺

他在這孤獨的荒野中呐喊奔騰,可是他發現四周永遠空無一人,隻有他自己。

沒有人能夠真正的走進他的世界,他像被世界遺棄的孩子。

不管他用怎樣的天真目光去看這個世界,不管他怎樣拼命去尋找能夠進入自己世界的靈魂,他最後還是隻剩下孤獨。

在海子詩歌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是生命元素。因為海子的詩歌是富有生機的,雖然海子不斷尋求死亡的意義,但是也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愛。

海子對原始主體有着情不自禁的向往。在海子的世界,他向往人性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他渴望自由,渴望像莊子一樣自由自在的,在自己精神的世界裡暢遊。

在他的詩歌王國裡,熱愛和痛苦并存,他既貪婪這一切美好的事物,又逃脫不了痛苦對他的包圍。

海子雖然從這個世界離去,但是他永遠活在了他自己的世界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