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吴琼|栖居在檐梁上的美

吴琼|栖居在檐梁上的美

栖居在檐梁上的美

文|吴琼 图|网络 编辑|烈马青葱

北魏时期,具体年月不详,一位老妇人孤独的立在风中,久久的凝望着远方。形容憔悴,两鬓斑白,目光呆滞,满面愁容。因为家国战乱频繁,狼烟四起,她的丈夫很多年以前便投身军旅,一去再也没有回来。起初,她还在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和丈夫团聚,后来,盼回的只是他的一具尸骸。再后来,战争一点也没有要结束的意思,他们唯一的儿子又被送到了战场上。同样的,这一去也是再也没有回还。如今,家中只剩下了她一个人,已经是家不成家,她所有的孤独、寂寞和悲伤无人倾诉,只有一只小云雀时常来陪伴她。

云雀是一种很坚强、生命力很旺盛的鸟,冬天是也会生活在中国的北方的,凭借自身毅力对抗着自然气候的恶劣。这只小云雀似乎知道了老妇人的遭遇,也可能正是她的丈夫或者儿子的魂魄幻化而成,每一天都环绕在她的檐梁间歌唱,来和她一起度过凄凉的余生。

就在一天夜里,下起了倾盆大雨,老妇人居住的破旧的房屋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一筹莫展之时,那只云雀出现了,它化作了一只木雕的样子固定在檐梁上,撑住了老妇人破旧的房屋。第二天一早,雨停风住,可云雀却再也不能飞翔歌唱了。老妇人心里很难过,她将云雀的故事讲给左邻右舍来听,大家于是纷纷来观看檐梁上的木雕,觉得既美观又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家家户户开始效仿这个样子,也在自家檐梁间装上了这样的木雕。由于它是一只雀鸟所化,代替了远征在外的亲人来陪伴家眷,代替了木楔来固定框架,人们便为它取名叫做“雀替”。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的传播,雀替的使用在当地流传开来。

到了宋代,雀替成了全国房屋上的一种装饰。也不再仅仅是雀鸟的形状,还发明了各种鸟儿、花卉、祥云等图案,又在上面涂上色彩斑斓的颜料,还根据不同身份等级的门庭划分出了不同的模型,有的也从木雕变成了石刻。它从民间登上了殿堂,从一个可怜的平民老妇人的破旧房屋,走入了王侯将相的府邸。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又被称作“角替”、“插角”、“托木”、“牛腿”,有效地缩短了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

中国人是最擅长讲故事的,每一个节日、每一种物件、每一份食物、每一样器具背后都藏有一个传说故事,来说明它的由来。这样,这些事物便不再仅仅是一样东西、一个日子,而是充满了文化内涵,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虽然雀替有很多个名字,也不知道它的由来是不是真的如同那个凄美的传说一样,但我还是喜欢叫它雀替,还是愿意相信那个故事。在一个人最孤苦无依的时候,能有一个虽然不是人类,但却愿意陪着她的小生灵。后人讲起这样的故事来,总是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吴琼|栖居在檐梁上的美

作者简介:吴琼,女,1986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毕业于牡丹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与学友创办文学社,并出版报纸《镜泊学魂》,自2003年起开始在《蛟河市作文报》上发表散文、诗歌,吉林市诗词学会会员,现就职于蛟河市统计局。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