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经商当看胡雪岩,做人须学杜月笙

作者:融媒观世界

从一无所有的乡下放牛娃到富可敌国的晚清第一首富,胡雪岩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千百年来难出一人能再做到如他这般的商业传奇。

归根到底,他之所以能从白手起家到后来的富可敌国,就在于他的为人与远见,永远都走在别人前面。

经商当看胡雪岩,做人须学杜月笙

胸有格局,比起锦上添花,更懂得雪中送炭

某个初春上午,胡雪岩正在客厅里和几个分号的大掌柜商谈投资之事,忽然有一位商人前来拜访,神色焦急。原来他在最近的一次生意中栽了跟头,急需一大笔资金来周转,为了救急,他愿意拿出自己全部的产业,以非常低的价格转让给胡雪岩。

胡雪岩不敢怠慢,让商人第二天来听消息,自己连忙吩咐手下去打听是不是真有其事。确认情况属实后,胡雪岩二话不说,让各分号钱庄一起筹备银子,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按市场价来购买对方的产业,这个数字大大高于对方转让的价格。

那个商人惊愕不已,便质疑道:“为什么连到手的便宜都不占,却非要按市价收购我的房产和店铺?”

胡雪岩拍着对方的肩膀说:“放心,非我不占便宜,只是商人相帮,待你挺过这一关,大可随时来赎回这些房产,只需要在原价上再多付一些微薄的利息就可以。”

胡雪岩的举动让商人感激不已,使得商人整个家族免于破产灾难。

只一年时间,曾受胡雪岩鼎力帮助的陌生商人赎回了自己的财产。不仅如此,他们还成了彼此的忠实合作伙伴,

对比锦上添花,世间最美妙的恩情莫过于雪中送炭。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官绅百姓都对胡雪岩敬佩不已了。同时胡雪岩的生意也好得出奇,无论经营哪个行业,总会有人帮忙。能拥有如此的人格与大局,当然名利双收。

经商当看胡雪岩,做人须学杜月笙

会识人,建立强大的人脉为自己的事业保驾护航

道光年间,王有龄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无钱进京。

胡雪岩于路中偶遇此人,听着他一边叹气仕途艰辛,一边深感此人踌躇满志,因不忍见一有志之士因无钱进京而就此埋没,于是胡雪岩请他到酒楼相谈,还资助了王五百两银子。这对王有龄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他感怀胡雪岩的抬举,便决定日后升腾必不留余力地报答他。

后来,王有龄仕途顺畅,位居一品巡抚,为报胡雪岩知遇之恩,他用公款资助20万两白银,帮助胡雪岩开办了“阜康钱庄”。这一钱庄的建立,正是胡雪岩的人生转折点。

当时,避乱上海的苏州富家子弟、清军将领存在“阜康”的白银就达数百万两,胡用这些资金从事投资,很快家资逾千万。胡雪岩显然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把自己很喜欢的沦落妓院的官宦人家小姐芸香,送给了当时已官至巡抚的王有龄。这样做,既得到王有龄的器重,又得到了芸香这个眼线。

之后,胡雪岩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

清朝晚期,一些人脉通达的中国商人开始穿梭于外商和政治势力之间,猎取需求缝隙中的暴利机遇,胡雪岩就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胡雪岩结识了左宗棠,并得到了成为“国家生意”经纪人的机会,一度成为垄断者,他的个人资产在高峰期超过清政府国库储备金,达到白银3000万两。

如果当初没有资助王有龄,便不会有后来的成就,胡雪岩并未计较王有龄当下的苟且得失,而是在他逆境之时竭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他对左宗棠亦如此,关键之时搭一把手,这不仅成就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

经商当看胡雪岩,做人须学杜月笙

从一个浦东乡下小瘪三,到成为中国最大黑帮老大,杜月笙一生极富传奇性。

支撑这个传奇的根是什么?两个字:做人。正如其秘书胡叙五所说:“杜月笙之胜,不在做事,而在做人。”

经商当看胡雪岩,做人须学杜月笙

没有格局,哪来大局

1910年,上海青帮过年。老大黄金荣发赏钱给手下小兄弟。领到赏钱,小兄弟们开心得不得了。只有一个领了两千大洋就冲了出去。黄金荣觉得奇怪,便对心腹说:“出去看看,小赤佬到哪里去了?”

这个小兄弟坐摆渡过江来到陆家嘴,下船后一直往前跑,跑到金桥这个地方,又把黄老板的赏钱全部分给了底下弟兄。心腹给黄金荣报告:“这小子又把钱赏给了小兄弟。”黄金荣惊叹:“恐怕我死以后,黄浦滩就是他的了。”这小子,便是杜月笙。

黄金荣说得没错,只是他没想到,自己还没死,黄浦滩就是杜月笙的了。两千大洋,在当时上海,足以买下豪宅。但杜月笙竟一分不留地分给了底下的弟兄。

“要想当大哥,一定得有大格局。”

“做事看能力,做人看格局。”

正是因为这份大格局,杜月笙才聚集了顾嘉棠、高鑫宝等一帮替他卖命的生死弟兄。

经商当看胡雪岩,做人须学杜月笙

做人两面光,善圆各方利

1930年,法商水电公司员工大罢工,整个法租界无水无电,乱成一团。法工董局派人请杜月笙出面调解,杜月笙拒绝了:“我声望不够啊!”法工董局总董只好拜会吴铁城市长,吴市长找到杜月笙:“这件事由中国人来解决,可以给法租界一个教训。”

杜月笙拨通电话:“工人薪金要加一倍。”法工董局总董答:“不行,只能增加75%。”杜月笙说:“好,那就说定了。”

杜月笙召集罢工领袖,让他们提条件,有些要求加薪30%,有些要求加薪40%。杜月笙说:“你们要求太低,我已替你们讲好增加75%,你们满意吗?”全场高呼:“满意”。杜月笙又说:“但罢工期间的工钱不给,可以吗?”大家笑着说:“算了,算了。”只有一人高喊:“这一点不能同意。”杜月笙说:“我已经答应了资方,不能变更。罢工期间的工资,由我来贴。”

这一贴,就支付了30万大洋。

经商当看胡雪岩,做人须学杜月笙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杜月笙14岁闯荡上海滩时,一开始只是在水果店打工。

因练就了一手削梨皮的绝活,而被人称为“莱阳梨”。很多人飞黄腾达后,都特别忌讳“不堪回首的历史”。别人一提曾经的事,就会愤怒不已。但杜月笙却是一个例外。

每次他一回故地,就有一帮乞丐围过来。扯开嗓子大叫:“莱阳梨,给点钱!”杜月笙也不生气,只是对手下说:“多给点。”顾嘉棠是杜月笙手下的“八大金刚”之一,

也是一直跟随杜月笙打天下的兄弟。在外人面前,他对杜月笙恭恭敬敬。但在杜府私下里,他常常打趣杜月笙,拿起水果送到杜月笙面前:“削一个。”杜月笙总是笑着接过去,没有丝毫不快。

不光是对兄弟,对佣人他也很少说重话。“杜先生好侍候,我们做错事,他也轻言细语。”他在底层混过,知道下层人的不容易。

杜月笙有一句被大家奉为经典的名言:“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他确确实实做到了“头等人”。当年上海滩的黄包车夫、短衫阶层,曾喊出了“做人要做杜先生”的口号。

经商当看胡雪岩,做人须学杜月笙

1951年,杜月笙哮喘病越来越重。

他清楚自己很快将撒手西去。

这年8月1日,他醒来的第一件事,

就是叫来大女儿杜美如:“你去银行给我取个保险箱。”

杜美如取回来,杜月笙打开,

大家才知道保险箱里装着很多借条。

最少的一张是5000万美元,

最多的一张是500根金条。

杜月笙一张一张看,又一张一张撕掉,

子女们非常不解:“为什么要死了?”

杜月笙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

随后,他沉默了一会,又说:

“借出的,表面是钱,实际是人情,

感恩的,永远会记得我们杜家的好。

不感恩的,你去要账,可能换来牢狱之灾。”

他撕掉借条,就是要给欠款人吃一颗定心丸。

死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希望了,中国会有希望。”

做人做到这份上,也只有杜月笙了。

(图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