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拉面生活"见证了黄河岸60年的风雨变化

作者:每日

新华社西宁8月28日(张晓阳)10.m,青海省华龙回族自治县,人满为患的街道上飘出了牛肉拉面的香味。汤、韭菜、揉面、土生土长的华龙面店老板王志林,重复这些动作。"今年是华龙县建国60周年,会有很多来宾。"王志林说。

"在20世纪80年代,人少,生活环境恶劣,只有代代相传的拉面工艺才能让我瞥见外面的世界。"王志林说。16岁时,他和许多在贫困线上挣扎的村民,来自"中国拉面之乡"华龙,经过十年的艰苦劳动来到华南广州,然后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家。

"当我想到一个家庭的眼睛巴巴数着收成是否能吃到一天结束的时候,我打算再累一次,再也不回来了,但回来发现家里的土地上种满了果树、蔬菜,黄河下满是规模繁杂的冷水鱼, 决定在家乡做'老祖传'。"王志林说。

王志林的店铺人满为患,在不远处的另一家牛肉拉面店里,17岁的叶小燕也在大汗淋漓地迎接客人。早年在上海开父亲面馆的叶小燕,是正宗的"拉面二代"。

"我不想像爸爸那样努力工作,几年后我会开一家更大的餐厅,找个丈夫一起工作。叶晓燕告诉记者,她16岁就已经结婚了,但包办婚姻并不幸福,所以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婚。这个决定,无异于传统回族家庭的"地震",但她并不在乎:"都是在世代,有勇气拒绝不幸,才有资格获得幸福。"

自1980年代以来,政府一直鼓励拉面"走出去",甚至为工人发放"护照",让他们在拉面上工作。"人们通过拉面了解外面的世界,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同时变得老式。"华龙县副县长马千里说。

马海林是华龙南拉面军的一员。"十几年的甜苦味,忙碌的时候顺着胳膊往下,毕竟在别人的土地上,没有归属感。马赫林激动地说。如今,马海林和两个弟弟在黄河岸边养殖冷水笼。记者看到,在这黄河唯一清澈的海水中,游动着数十万尾高端鲑鱼、白鲑鱼。

"每年赚300多万人不是问题,有人说我是'拉面经济升级',想想看。马赫林笑着说。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在华龙县成立60周年之际,国内外有近10万人从事牛肉拉面业务,到目前为止,已有40多个拉面品牌在省外和国外注册。"拉面经济"收入占青海农民劳动力出口的一半,为当地减少了近10万贫困人口,青海迎来了当年社会"脸匠"回国创业高潮。

13岁的"拉面第二代"马志清决心上大学,毕业后成为父亲的拉面经纪人,并在北京开了一家拉面店,46岁的韩懒子告诉记者,每当一天忙碌结束时,一碗浓郁的面条汤,一汤匙红油溅得热乎乎的,仿佛要把自己带回黄河岸边的梦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