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的呐喊:华为与海港2006

作者:峰苓

本文是余胜2006年发表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微信公众号:余生价值观)。讲述华为与"叛军"李一南建立的港口之间的生死之战的故事。这是一个挥舞着刀子的地方,一场山体滑坡和海啸,令人谦卑。

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可能会感受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商场的冷酷,人性的诱惑。普通人总是看不见黑白的判断,但实际上几乎没有非黑即白。一位朋友说,英雄一定是伤心的。在这片真实的土壤中,建设一个成功的事业,将会被它所束缚。

以下是正文。因为它太长了,我把重要的关节变黑和变厚,10,容易抓住。

——

他是一个高调背离华为叛逆天才的人,他创业时一直得到全球最强大的风险投资支持,他曾经不顾一切地挖到老东家,从而遭受了更激烈的反击,他曾经非常接近上市,接近出售财富,但最终, 他架设了六年的港口,或像流星一样划过中国企业的天空,最后靠老东家的钱包。

李一楠/任正非,香港/华为,共同演绎了迄今为止中国高科技初创企业史上最具戏剧性的场景之一。近一个月来,《中国企业家》走访了来自华为、香港、创投等各方的十几位关键人物,寻找海湾失败命运的真相。大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创始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缺陷,即速上市文化,不合时宜的行业潮流,老东家的无情绞刑,海外基金的短视盲目,等等。

大公司的"离家出走",与海外资金形成"魔鬼协议",在短时间内爆发,迅速成为老东家的直接竞争对手,最终动摇老东家的霸主地位——这是近年来在中国反复出现的一种商业现象。最著名的例子是蒙牛/怒玄生挑战伊利/郑俊怀。不同的是,牛根生和蒙牛成功了,而李一楠和香港失败了。根在哪里生成?李一楠输在哪里?港口的结果是否意味着这种"离职者和海外基金成功挑战老东家"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终结,至少在高科技领域是这样?

正如英特尔之于仙童,SAP之于IBM,一家肩负着大企业肩上的初创企业,也许学会寻找自己的"蓝海",而不是在浑浊的"红海"中挣扎。

我希望像港口这样的悲剧不会重演。

6月25日,又是一个周末。港网总裁李一楠先生照常前往港湾大厦二楼的办公室。这是一个轻松的周末,今天不再有特别紧急的工作要处理(公司早在五月底就停止了大部分业务),更重要的是,他不再需要面对员工的愤怒、失望或悲伤的面孔。

在过去的20天里,他的心一直很安静,正如他在20天前给所有员工的一封信中所说:"(我)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我对此深感愤慨。也正是在这封信中,他宣布了董事会刚刚与华为签署的纸质协议,宣布该公司已将其主要资产(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集成接入资产,人员,业务和所有与业务相关的知识产权)出售给华为,华为是过去三到四年来"追逐"该公司的"死敌"。

五年前,当他离开华为执行副总裁的职位,创办Bay Network时,李克强向他的追随者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画面:三年时间将一毛钱变成一美元。他不做魔术,但他知道魔术有什么,那就是股票市场和随之而来的财富。华为的成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本人就是华为"魔力"的受益者。大学毕业后加入华为,27岁成为副总裁,不久就有了华为总裁任正非的传奇,成为炙手可热的接班人,拥有诱人的选择、内部库存和灵活的求职空间——正是凭借这种"神奇"的效果,华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最优秀的传播人才, 从而确立了自己作为世界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地位。

现在他打算超越华为的"魔力",创造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职业生涯——或者说,他离开华为有什么必要,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当他带着股本分红和和解离开时,他从华为获得了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设备,想象一下如果华为是一家上市公司会是什么样子。所以他的"魔术"法则大致是:更多的专业空间,更有吸引力的期权激励,更具煽动性的目标(上市)——这个定律背后的逻辑大概可以提炼出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而在通信行业有人才技术和市场,这反过来又提升了股市价值,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个公式被设计得很聪明(而且离实现几乎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你不考虑他忽略的一些重要因素。有了这个公式,他的1000多名员工中的数百人将来都可能成为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几乎所有员工都有股票或期权,从数万到数百万不等)。但现在所有的梦想都死了。

曾经承载着他和1000多名海港居民的荣耀和梦想的海港大厦,将来可能会改名 - 至少不会改为其他港口。2004年,他还计划建造剩余土地的第二阶段,现在只使用了60,000平方米土地的一半。

接下来,他应该决定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是否要回到华为?

冉冉升起的"小华为"

"他们非常聪明,经验丰富,他们非常了解市场,他们技术很强。国内我们也看到很多电信创业公司,如果还有机会的话,那就是他们的团队。"

- 对投资港口的海外基金经理进行评估。

2000年4月,华为总裁任正非率领数十名核心高管在深圳梧州宾馆举行了盛大的告别晚会。一名参加送别仪式的华为男子现在正在观看现场。在酒店大堂,华为国际员工在前往国际市场前为动员大会唱着《鸿、永,渡江》,而在另一边的会议室里,则是告别会的现场,气氛十分动人。

告别派对是为一个人举行的 - 李一南,他在离职前是华为执行副总裁,被公认为华为内部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27岁的华为研发副总裁李一南是一位罕见的技术天才,即使在今天,当他提到李毅时,"他技术性太强,对技术与市场的结合特别敏感"。华为总裁任正非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不止一次感叹,这个男孩太优秀了,看问题太深了,如果他个人投资,他就会投资李一南。当李在华为的时候,他几乎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

当然,如此高调的送别还有另一个原因:表示对内部初创企业的支持。2000年前后,为了压缩管理层层面的需求,也给华为缓慢启动的数据通信产品打造了强大的渠道(因为过去一直以运营商市场为主,华为对渠道市场非常陌生),一群人被鼓励走出去换成华为的数据产品代理商。

李一南为什么离开?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早在1999年底就决定离开。华为前副总裁、现任北京和康益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李玉轩,也清楚地记得自己告别刚刚辞职的李轶南的那一刻:"他对我说,'去散步,去,早点走,早点走'!"我当时不明白,但现在看来,他可能已经决定去。"也有传言说他离开是因为当时的工作调整不当。

任正非当然没有想到,这让他曾寄予厚望,希望能帮助华为成为大数据市场的"儿子",此刻可能想到的还有另外两件事:融资、挖角。

1993年加入华为的李一楠知道华为为什么会快速崛起。华为从1987年的24,000元人民币起,到2000年销售额为22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29亿元人民币。华为的"奇迹"无非是四个原因:一是抢占换交换机的先机;二是投入巨资研发前沿产品;第三,吸引全国最优秀的传播专业毕业生,让他们保持积极性;第四,一系列以员工所有权为中心的激励措施。但在这一点上,华为成熟的体系已经降低了激励的边际效应。

他想复制华为的神话,即首先,一个巨大的宽带数据通信市场不乏时间。同时,招聘成熟的技术研发人员可以为产品和人才战略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此外,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机会并不困难,但资本是一个问题。吸引风险投资和上市显然是唯一的途径。

"李一满"这三个字在华为的分量中并不轻。很快,在2001年,数百家华为研发和市场体系核心骨干加入港湾。其中包括华为国内市场前副总裁彭松,以及他创立的华为技术数据通信部门前总经理陆鑫。2003年底,同样在华为部门的黄耀旭也带领自己创立的公司盐田科技来到了李一南。后来,港口从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工作方法,甚至其余时间都与华为、"小华为"从此无异。

按照华为的压力原则(集中优势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做一件事),最初,港口还为自己制定了"宽带市场局部领导"战略,结果像鱼水一样,迅速在新的宽带产品应用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2001年11月,港湾是国内首家推出机架式以太网骨干交换机的公司,2002年1月,港湾是国内首家推出ADSL/VDSL混合高容量机架式IPDSLAM系统的公司,2003年5月,港湾是国内首家推出支持OC192接口的Tbit核心路由器的公司。该港口甚至声称,"这些宽带网络建设中使用最广泛和最主流的产品比其主要国内竞争对手(当然包括华为)领先12-18个月"。市场也认可其产品。据广东某港的一名员工介绍,市场上第一个"卖得不虚张"的产品,在宁波网通的一个项目中中标3000万。

与此同时,风险投资从一开始就是李克强及其港口的最爱。据说,在亚洲-中国地区的针刺引线下,2001年5月,国际知名风险投资公司华平与总部位于香港的龙科创投共投资1900万美元(其中华平为1600万美元)。

在接受《中国创业者》采访时,当时正在处理此案的基金经理表示,他们看重李先生及其团队的技术背景和市场表现。"当我与他们取得联系时,他的产品已经卖给了和记黄埔,网通国际也开始采用它们。他们非常聪明,经验丰富,非常熟悉市场,技术力量雄厚。国内我们也看到很多电信创业公司,如果还有机会的话,那就是他们的团队。"

事实上,它在某些方面的优势很早就显现出来了。"它具有很强的快速产品和渗透能力,在过去五到六年中抓住了巨大的机遇,包括宽带干预,高速以太网交换和更快的产品发布。"易观国际副总裁张颖评论道。

五年后,2006年5月,任正非在华为杭州3COM总部与李一南握手时,他也承认了港口在这方面的能力。"虽然我们和你只是知识产权法律纠纷的一部分,但你们的很多想法,比如多业务传输的想法,开发传输产品,以太网交换机也有很多自主开发的东西,这是确定的,我希望加入华为。

但李克强当时甚至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华为的前员工和他们开发的产品,在他随后的两次上市和与西门子的谈判的关键时刻,被华为用来制造知识产权诉讼,打乱了他的整体部署。

"我们有1000多人,两三年的事情,他一年就出去30、50人就把它弄出来了,怎么会这样?"这位华为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说。他以低价进入电信运营市场,主要是因为他不必开发,而且很多技术甚至代码都是从华为那里偷来的。"

事实上,李克强一直在押注自己,由于面临的挑战,华为可能没有时间去港口(任正非在2001年出版了《华为的冬天》,2002年在华为历史上首次出现负增长);华为的打网对于港口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而以李一南的智慧和对任正非的了解,他不可能出乎意料,但他只需要一个时差——华为从意识到自己的威胁后的最后反应,只要足够长,就能让端口快速成长并上市,到那时华为将很难玩。

尽管华为迅速加大了在数据市场的努力,并开始与鸿沟作斗争,但它做得相当不错。2003年,其全年合同销售额达到10亿元。据Sadie Consultants称,到2003年,该港口在宽带IP产品领域的市场份额已达到约7-8%,而同期华为的市场份额为10-15%。几乎与此同时,它还加强了在电信以外的行业(如企业网络)的突破,到2004年,其在电信和其他行业的销售份额已经过半。

风险资本家也在增加分量。2002年5月,华平和龙科创投分别在港口投资了37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同时为港口提供了35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担保。2004年3月,华平与TVG投资和淡马锡控股一起向该港口注入了3700万美元。

一切似乎都进展顺利。

被迫走这条路的对手

"如果港口成功,无论是上市还是以高价出售给外国投资者,都将对华为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你知道华为有很多老员工,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来创业。"一位华为人士解释说,'这显然动摇了华为的基础!"

从2001年到2002年,华为的历史是一个分水岭。在销售额方面,华为2001年创纪录的255亿元销售额似乎与全球IT寒意无关。但任正非在那一年发表了他的名言《华为的冬天》。2002年,华为经历了历史上的首次负增长,比2001年的营业额减少了35亿元人民币。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的,华为也正在经历其历史上最严峻的挑战。

五年后,当任正非在华为位于杭州的3COM总部再次与李克强握手时,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从2001年到2002年,华为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当你离开时,华为非常虚弱,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包括许多内部,以您的为榜样,促进公司的分裂,窃取技术和商业秘密。华为充斥着歪歪扭扭的气氛,全都高喊着"初期资本是脏兮兮的"口号,成群结队地进行风险投机,手里窃取着公司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犹如一场非常辉煌,是一场让华为摇摇欲坠的风暴。"

据了解,前后来自华为的3000多名员工,其中很大一部分选择创业,其中大多数也在使用华为的技术来模拟华为的运营。其中,港口是做得最多的一个。

任正非是一个有危机意识的人,对潜在的机遇和危险极其敏感,行为严厉而准确。华为前副总裁李玉轩很清楚这一点:"他往往能够生活在和平与安全之中"。

例如,2001年国际IT寒流中,当大多数人还在为中国IT产业欢呼时,任正非已经在公司推广了"华为的冬天",并以60亿元现金出售了他的优质资产华为电气作为冬季的"棉絮"。当其他公司正在为冬季减肥时,他已经开始押注3G并采取行动抓住冬季机遇。当包括IT在内的全球经济蓬勃发展时,他看到了即将到来的冬天。李宇轩记得,2005年去深圳看任正非时,任正非看到他,说:"不要这么做,很多中小企业都会死,冰河时代已经到来。"

事实上,李先生似乎对此毫无戒心,港口偷猎者的方式越来越大胆。比如,港口会私下收购华为的核心市场和研发部门,然后这些人不会离开华为,而是专门为港口的需要而避开相关研发项目或相关市场。据说甚至买下了华为北京研究所的一名员工,利用该公司的资源进行研发,然后与它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

华谊创投也对李克强将华为战略从员工到系统、运营复制到客户的策略表示担忧,但仍然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它的产品线与华为非常相似,但它在各个方面都是平衡的,比如运营商、企业网络和海外,就竞争而言,这是不可避免的。"接受采访的基金经理说。

但他们都打错了算盘。李克强被告知,他把自己看作同一个人,一年前曾发誓要帮助华为进入数据市场,严格遵守行业禁令,当他动摇华为的基础时,他非常愤怒。

任正非立即对港口下达了"必杀令"。2002年,华为正式撤回其在港口的代理权,并派出重兵加大市场开拓力度。2003年与3COM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中低端数据市场的合资企业。2004年,华为与3COM的合资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与思科的法律纠纷已经结束,当时著名的华为"香港办事处"也刚刚成立。

"打港"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让港口有不赚钱的营业额,二是绝对不允许港口上市。为此,华为向内部下达了死亡令:如果办公室把账单输给了中兴通讯,思科也没关系,把账单扔到港口去惩罚;据说华为每年为"香港"准备高达4亿美元,而同年应收账款为4亿美元。

"2005年之前,港湾确实在切换、接入、高端路由等产品上具有技术优势,而作为一家新公司,给人一种非常有活力的感觉,尤其是2003年,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提出了很多方案,想法经常让客户耳目一新。但到了2005年,港口研发没有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许多新功能无法实现,市场下滑后,很多个别用户的承诺也开始出现无法兑现的局面,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曾任当地办事处主任的徐先生回忆说,他现在是海港企业网业务部的主任。

到2005年,港口国内市场的表现停滞不前。该港口当年的公认收入为1.25亿美元,但国内收入仅为8300万美元,与上一年持平。更严重的是,今年甚至出现了国内所有电信运营商集体退出港口DSLAM产品的情况,转而只有中兴通讯、华为和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这些都是当时港口的主要盈利产品。同时,港湾主要已经能够接华为员工错过了一些小单,然后连几百美元的小单一华为也没有放手。

为了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港口一直希望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上市。"如果上市成功,华为的入场可能性值得考虑,在这种情况下,端口将大大增强,因为通信设备行业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它应该以一个好价钱出售,就像中兴通讯一样。"中国银河证券行业分析师、高级分析师王平表示。

但"坚决不上市"是华为"玩香港"的两个基本原则之一。

2004年8月,在港口海外IPO第一次冲击的关键时刻,负责承销的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收到一封来自"匿名人士"的电子邮件,声称该港口涉嫌制造虚假的销售数据。Harbour的审计委员会怀疑电子邮件中的一些销售数据来自公司内部,因此在当年8月底聘请了一家著名的美国独立调查公司对该公司进行全面调查,但没有发现公司内部销售数据泄露的证据。安永还重新审查了港口出售合同,发现没有欺诈行为。

大约两年后,通信行业的著名网站"Communicator's Home"开始流行一篇第一人称撰写的帖子,标题是"HW GW信息安全故事,写在不远的日子里!",讲述了一名华为员工("我")如何被指示闯入港口的内部信息系统,从2003年10月到2004年7月获取信息。目前尚不清楚这是否属实,但很明显,两家公司在此期间的粉末气味集中。

大局开始对港口越来越不利,最大的影响无疑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拐点已经出现。

2004年底,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适用法律的说明》生效,显著降低了知识产权犯罪刑事制裁的"门槛"。2005年5月,李先生在华为的三名前同事被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两至三年徒刑,罪名是侵犯其前所有者华为的知识产权,被称为"上海分公司案"。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分析,很难说港口能够在如此快的时间内推出新产品,并招募这么多华为员工。这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对于试图与港口合作的公司来说将是巨大的。

2005年9月,就在港湾推出第二次上市之际,港口网络法务部收到华为律师的来信,称将起诉港口网侵犯其知识产权。华为的战略无疑是正确的。据一位在海港项目工作的基金经理称,美国对安然公司上市非常谨慎,以至于"让一千家好公司错过比让一家坏公司阻碍要好"。在港口的两次上市申请中,证券等公司收到了大量匿名信,"一旦收到这样的信,整个过程就是拖沓,很多情况下你只能。

该经理还透露,美国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自始至终均未表示该港不善,第二份申请在上市中延缓至2005年底已经通过,但证监会等部门的调查一直存在隐晦,港口各关键人物和其他与上市有关人士的原始资料必须发往其相关部门, 正在等待验证。"很难在两三年内取得具体成果。此时,"港口的资金链濒临断裂,风险投资资金无法永远提供。基金经理说。

但对于2005年底的港口来说,没有办法只能与其他设备制造商合作,包括出售资产。该港口此前曾与西门子合作,西门子已经重新进入数据通信市场,并将其部分资产出售给JUNIPTER。2005年12月23日,西门子与Harbour签署了正式收购协议,以1.1亿美元的价格购买Bay的关键产品,而出售核心资产和技术的Bay Network则转变为西门子的OEM业务。

但该协议从未得到正式实施。据说主要是因为华为的影响力。华为与西门子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SCDMA、鼎桥通信,并在其他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些领域对西门子来说并不重要。此外,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谁不敢懈怠的问题。据说西门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明显感受到华为的合作热情日益降温,因此西门子通信集团长期任职的CEO托马斯·甘斯温特(Thomas Ganswindt)很快找到了华为总裁任正非,并表示任正非曾亲自给他写过一封信。最终结果是可以预测的。但这可能不是西门子最终放弃该港口的全部原因,因为它最近同意将其通信设备部门与诺基亚合并,并且当可能与该港口签署协议时,谈判已经开始。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生存之门都对李一南和他的港口关闭了。

天才是部分天赋

"天地都是好人,我们缺人。一位港口高级官员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对陈说。

"程还小和也输了小和",基金经理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李一南。另一方面,港口员工使用"天才是部分人才"这句话。两个人的评价其实是那么的相似。在他们眼里,李先生是一个技术天才,但不是一个称职的商业领袖;

李一楠的老同事兼朋友李玉轩同意了。"我不怕华为打压,怕他没有经营业务的经验和能力。他不认为李先生已经准备好独自领导一家公司(特别是如果他打算上市的话),因为虽然他在华为担任过高级职位,但他从未离开过技术,几乎没有机会高度评价企业家,而且技术上好的领导和企业中的好领导之间显然是有区别的。 这需要领导者的前瞻性眼光和技术嗅觉,而后者则是一个更加综合的角色。

李轶南的口头禅是"生意上的事情我不在乎,'谁谁是谁',我把它给了你!"典型的任正非粗放式管理风格。但在香港企业网络部徐先生看来,"粗放式管理模式我认为适合广大人群,粗放型人往往极具丰富的魅力,作为领导者,他们奖励明确的惩罚,公平公正,尽可能考虑兄弟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粗放式会让大家兴奋不已, 所以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我觉得自己像个性的人。而港口没有这样的人品格。所以,在这里,粗放成了一种漏洞百出的网,人人都想在浑浊的水中钓鱼。"

在公司异常艰难、传闻中的2004年,李一南还没有站出来。今年,先是港口上市前夕,信息被盗,随后港口虚假账号的谣言也层出不穷,网上一篇题为《我在港口的日子》的文章详细统计了港口的各种不。整个港口都是浮动的,失去了很多核心人员。"人们急于听到一个权威的声音,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他显然是唯一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发出声音的人。

与此同时,权力真空导致了下面的派系主义。港湾有4位副总裁,唐鹏飞是CTO,但主要任务是海外市场和战略合作,鹏松负责国内运营商市场,陆鑫负责国内企业网络市场,黄耀旭负责内部管理。但据港内人士透露,这些人都无法弥补李一南的管理和领导缺陷,结果谁就不相信了。因此,"有些人认为他们应该成为领导者,与其他人玩政治游戏"。据说,全国28个办事处的主任每年都要经历一次重大冲击,最明显的是在2004年,为了努力巩固各自的力量,才在上市前,结果就是换了主任和换人。

"公司从未形成过核心价值,也没有明确的方向感,投机氛围如此强烈,无法忍受一点点起伏。一位港口研发人员无奈地告诉记者。当该港口在2004年首次上市时,这种投机文化的脆弱性很快就变得可用:大量关键参与者离开,据说有几百多人,包括副总裁王斌,据说是最有能力开发海湾项目的人之一,然后他去了华为3COM, 现在是公司营销副总裁,甚至执行副总裁彭松(也是公司名义上的第二号人物,这位在华为的绅士积累了大量的运营商关系,他来到港口后,经过大量老部门来电,在其巅峰时期,据说几乎所有的海港办公室主任都是他的血统, 而此时他处于退却状态,却被李一南抛在了身后。

风险投资家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在例行的董事会会议上,华平等的批评是最内控的。"但李是固执的,很个人化,基本上不听,即使他听了,但还是被执行了,但总离我们的期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金经理说。在他看来,如果该公司更早地采取内部控制措施,它可能会减少甚至避免随后的信息泄露,这可能会对上市造成致命打击。

在此期间,投资者也考虑过为李毅男性寻找帮手,分享他的一些工作。2004年初来到港口的首席财务官兼"IPO专家"吴明东,由思科等跨国公司的投资者和推荐的职业经理人介绍。但"李是精神领袖,很多人和他一起出来,把他抱成一个群体,要在市场上找一个人并不容易。结果,吴彦祖也在年底离开了公司,六个月后他成功上市了分众传媒。以参与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决策而闻名的华平这次没有利用其大股东权力。

然而,李克强提出了另一个解决方案——和解。大约一年前,当他遇到李一楠时,他说要不要让他为李一楠到任正非那里活动,承认错误,商讨解决办法,争取喘息,但李一楠拒绝了。"无论你做什么,它只有几亿,一个十亿人死亡,与华为的数百亿相比,你正在摇晃一棵树。在他看来,如果李一南真的承认了错误,任正就要用棍子杀了他。

至于李玉轩的建议,港湾一位副总裁当即表示"一般人永远做不到"。但他认为竞争就像战争,战争可能是政治的延续,但最后的战斗是权力。"实力上还有差距,太远了。你必须聪明和聪明,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这个结,而不是到最后。也许如果你早点意识到它并更早地避免它,包括在某些业务中,类似于建议,解决一些冲突,并做更多的工作,可能会更好。"

6月6日,在公司与华为正式宣布收购后,李先生给全体员工写了一封信,为自己的愧疚道歉:"因为缺乏管理知识和能力,尤其是我自己,在制定公司战略和内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错失了企业发展的机会,未能达到我的预期, 并为此深感自我负责。"

该基金做得很好

"如果不是上市,我们只是要做这项业务,也许会有所不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当时没有引入风险投资,难道不是不可能做到吗?这可能是可能的,但不是那么快。国王之王失去了Ko!"港口的顶级黄铜之一倒影。

5月10日,任正非在杭州与李克强等人交谈时,主要话题之一是华为决定不自己动港,而是因为风险投资机构,他称之为基金。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西方基金,它们在美国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掏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以摆脱困境。......我们感受到了基金的力量和巨大的威胁,即如果我们放弃竞争,只有一条死亡之路。如果该基金这样做是为了在中国全面获胜,那将是中国高科技的灾难,不仅会影响华为。因此,对于像我们这样管理不善的公司来说,更不用说这是一场悲剧,我们没有回头路,只有与基金的坚定斗争。"

匿名采访的基金经理显然不同意。在接受采访时,他说这只是华为的借口,"不是我们鼓励李先生出来,也没有股东建议他挖掘,当我们投资时,港口有自己的产品,并将它们卖给了网通和和记黄埔等大运营商。"

事实是,在过去五年中,风险投资基金确实不遗余力地支持港口。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4年,共从华平、龙科创投等机构获得9800万美元的投资和数亿元的担保贷款。据了解,目前,除了李一南持有约24%的海湾网络股权外,员工也占比约25%,其余51%的股权掌握在创业资本手中。

据透露,为了迅速融入资金,李一南在接受华平注资时已经签订了"赌博协议",一旦港口销售无法实现持续增长,那么投资者将获得更多的股权。因此,它必须迫使自己非常规地增长。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港湾冒着被华为打压的风险进入运营商领域,而在光网络、NGN等领域却齐头并进,盲目扩张,冲刺上市(据港口企业网络销售部徐先生介绍,如果港口延迟到2005年做首次上市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为在2003年快速增长之后,港口继续做出相应的管理调整)。

据了解,华平创投的投资周期一般为四到七年,华平创投原本打算在去年香港纳斯达克上市后高位退出,按照此计算,它在港区计算退出时间应该是2005-2007年。这意味着港口必须尽快上市,以帮助其兑现。

事实上,在2004年下半年,港湾有机会在香港上市,承销商以每股约5港元的价格将高盛和瑞士信贷确定为第一波士顿。但李先生可能已经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认为价格没有反映港口的真实价值。事实上,据基金经理介绍,从一开始,港澳并没有把在香港上市作为真正的策略,"在香港上市的价格肯定会更低,但相对容易一些。"后来纳斯达克上市被封锁,考虑香港上市已经太晚了。

"如果我们抓住这两个机会,完全有可能摆脱与华为在圈子里的这种被动局面。一位高级港口官员显然对这一结果感到失望。中国银河证券(China Galaxy Securities)行业分析师兼高级分析师王平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如果香港上市成功,华为成功的机会将会更小。

在2004年首次上市受挫后,香港投资者建议李克强尝试走两条腿:继续寻求上市,同时寻求其他大型电信设备公司的整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事实。在接受《中国企业家》基金经理采访时,国际电信行业普遍回暖,运营商开始整合,而设备厂商整合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湾规模的公司生存下来,难度更大,此外,由于中兴华为等低成本厂商的冲击,国际设备巨头们正在寻找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以提高竞争力, 港口自然成为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对象,事实上,有传言说UT将要购买港口(从那时起,Nordstrom Networks,JUNIPTER,摩托罗拉等公司也被传言对港口感兴趣)。

然而,投资者的建议被李先生拒绝了,"他仍然有一颗高尚的心,他仍然希望上市。"华平和所有的投资者都非常尊重他和他的团队,他们不太在乎,"经理说。只是最后,上市已经基本无望,资本方也不打算继续投资,资金已经接近干涸的局面,港湾已经退居二线,考虑与西门子的合作。

"我们一直在这个领域有机会,但我们没有抓住它,最终接受了最不可能的结果(被华为收购),"一位海湾官员说,他认为这是港口历史上最大的战略失误之一。"

大多数接受采访的海湾员工认为,华为将海湾卖给华为一定是华为。据悉,根据此前的协议,一旦港口上市失败,李一南等管理团队将失去对海湾网络的控制。在港口的一个中产阶级看来,"我们现在应该有机会不投降。"据悉,该港去年的营收确认收入达到1.25亿美元,除了华为收购前一个月的4000万元外,如果卖一两条产品线,专注于企业网络,你还可以实现国内前三名。

但这些都不重要。现在,Longke Ventures已经撤回了其在北京的办公室,北京中粮广场的原始办公电话已经停业。两家公司港口项目的第一批负责人也离开了各自的公司——原华平的祖文子加入了凯雷,而龙科的余俊则加入了另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德通。在去年年底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华平亚洲董事总经理孙强表示,华平在港口的投资与在阿辛的投资一样失败了。想想看,曾几何时,华平和龙科创投都将海港项目作为他们的标志性项目推出,当时的市值至少为100亿美元或更多。

不过,作为大投资者,华平的损失可能还不算太大。据一位港口高级官员称,华平最初与港口签署了一项优先条款,该条款将优先补偿其投资,无论是破产还是出售。据悉,中关村软件园海港大厦即将更名为华平。

"如果不是上市,我们只是要做这项业务,也许会有所不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当时没有引入风险投资,难道不是不可能做到吗?这是可以做到的,但不会那么快。国王之王失去了Ko!海港的顶部黄铜倒映着。

最后,官方

"此前,华为尚未将李克强确定为继任者。现在华为已经过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依靠自己的能力支撑公司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这位华为人正在分析李克强重返华为的前景。

五月的最后一天,港口营销部负责人桂先生正在出差,这时接到公司领导打来的电话,告诉他不必做生意。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工作人员,其中一人前几天在与客户喝酒时因胃部不适而流血,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正在医院的病床上。港口的所有市场业务立即暂停。大约一周后,华为宣布与The Harbor达成协议。

这时,李一楠意识到公司的真实情况,"在通信领域,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我们公司面临着特别大的压力和挑战,公司必须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客户、员工和股东等各方的业绩。

"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这是华为和The Harbour的合资企业。来自广东港口的袁先生描述了他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感受。但一位华为员工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感觉完全不同:"结局不错,就像下棋是一个很美的官,一开始我们不懂,关门后,终于明白了,原来的打港决定是对的。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这是一个正常的商业惯例。"

易观国际副总裁张颖对华为的战略表示赞赏:"华为的做法非常聪明,是很多人的想法。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如果它没有接收,别人接收是非常被动的,它是防御性的。如果结合上海的案例,非常明智,UT星通花了这么多钱,买了负资产,也给企业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形象。通过这两个案例,再也不会有人轻易跳出来了。"

当然,该海湾的大多数员工认为海湾可以继续运营,或者寻找新的买家,而不是将其出售给华为。但事实就是事实。一位港口高级官员透露了一个中层:"当你卖掉西门子时,华为会摧毁你,然后卖给谁,同样他会摧毁你,迫使你无路可走。转型,没有钱就不能谈转型。做事不能考虑到公司完全死了,以至于最终大家都没有钱,我觉得那不是最好的结果。在大多数人眼中,有可能将港口卖给任何人,但不会只有华为。但在华为看来,最终的接收者不是。

在大四学生眼中,这在各个方面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选择,在情感上虽然很不幸,但如果公司最终拿到了华为的手,我们也觉得这是一个更好的结论,另外,整个港湾有那么多员工,尤其是绝大多数中层员工如果这样结果,反而从一家小企业变成了一家大企业。对于投资者来说,争取更少的损失,也是一个更好的结果。

但华为与港口人员之间的冲突从一开始就很普遍,毕竟曾经是战场上真正的杀人刀,更何况华为或多或少给港湾戴上了一顶"背叛者"的帽子,要把它除去不是一三刻的问题。据悉,有一位华为管理层在港口员工的讲话中,一个粗心大意的角色没有转身,港口员工在这里叫战俘,结果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最后华为以公司网络产品线总裁邓伟的名义发来了道歉邮件,事情是初步了解的。

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华为已经明确表示,"香港"玩家将被重复使用,其中许多人将成为港口"招募"人员的老板。

同时,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华为也表示,有一点是肯定的:"来自港口的人将被纳入各个部门。华为将妥善安排。"可以预期,港口的剩余资产将不可避免地被出售或更名。还有DSLAM的产品线,去年由运营商集体清除,还有售后市场部门。

但这笔交易的价格一直是悬崖勒马,有关各方都试图保持守口如瓶。尽管有传言称17亿元人民币,但看起来甚至可能低于西门子的报价,即1.1亿美元或等值。因为华为董事长孙亚芳在协议签署后在为干部举行的吹风会上明确表示:"没有代价,也不能太贵。因为没有成本,没有完全的零付不利于解决问题,双方无法达成协议,付出太高,我们不能接受,因为我们希望华为在未来几十年长期稳定发展(无论是高潮还是低潮)的历史长远镜头判断。"

然而,该公司只存在了六年,与华为不和的"背叛者"已经改变了华为很多。

"感谢您的光临,华为3COM的快速增长与此有很大关系,事实证明,我们对企业网络的发展方向持怀疑态度。"五年来,如果没有你离开公司,我们就不会发现这么多严重的问题。任正非并不否认这一点。据说,正是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华为开始采用新的干部任命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制,确保长期稳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