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
从医疗水平、物质标准、预期寿命等方面来看,目前是人类历史上最理想、最适宜的时期。值此世界幸福日之际,联合国发布了由盖洛普主持的《世界幸福报告》,芬兰一路领先,阿富汗是全球150多个国家中的最后一个。高福利、高社会信任、个人收入、就业、家庭状况和安全状况,无疑是影响国民福祉的重要因素。但在盖洛普的调查中也有日常经验,其中包括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这两个国家比北欧国家差得多,但幸福感很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对比?什么决定了幸福?
丹尼尔·M·希伯伦(Daniel M.M. Hebron)在三年内获得了约3500万元的研究经费,用于研究如何在当代世界中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在此之前,他应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邀请,写了一本名为《幸福》的短书,深入研究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中的幸福研究,旨在为普通人提供幸福生活建设的指南。
幸福需要更清晰的新定义
你快乐吗?曾有记者向路人随意抛出这个问题,来调查民众的安危,除了收获了许多可笑的答案,比如"我不姓傅,姓曾"。"大多数人用一个标准的答案来回答——'幸福'。这个答案让节目顺利进行,但它真的反映了被问到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吗?
在丹尼尔·根据M. Hebron的说法,这是"最无效的调查",其中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或者只是将"生活满意度"等同于"幸福"。在解构了幸福的定义之后,希伯伦建议简化日常抽象讨论,将幸福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涵盖了"情绪状态理论","享乐主义理论"和"生活满足理论"这三种基本理论。
在英语中,"幸福"和"幸福"这两个词被用来直观地解释"情绪状态理论"——幸福就是要有好的情绪,当一个人充满能量,沉浸在对事物的热爱中,没有焦虑,微笑往往敞开,这就是幸福的状态。获得这种情绪状态还有三个基本指标,第一个是基本的安全感,而不是对世界保持警惕,用希伯伦的话说,这是"人与他自己的生活之间的和谐";
从情绪健康的角度来看,只要不是焦虑和抑郁的状态,就达到了幸福。而且,这种快乐并不等同于享乐主义理论中短暂的快乐体验,而是一种恒定的状态,一种"理想的存在方式"。生活满意度是反映个人对生活状态的主观判断,而幸福的标准有很大的偏差,很多人说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但不一定是幸福的。
将快乐和主观满足与幸福区分开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幸福的构成,并找到更简单的方法来实现它。
幸福所需的元素并不复杂
既然希伯伦让我们知道幸福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一种长期可持续的良好心理,那么幸福从何而来?基因能决定感知幸福的能力吗?你拥有的钱越多,是否更容易感到高兴?我们能决定自己的幸福吗?
研究幸福的学者们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和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遗传决定论一直被拒绝,幸福并不比身高或双眼皮基因更具有遗传性,人类具有惊人的适应和适应能力。希伯伦编制了一份幸福研究人员一致的五个"幸福来源"的清单:安全感,对生活的态度,自主性,人际关系以及需要技能和意义的活动。此外,还有第六个项目,自然,尽管目前没有强有力的研究证据支持这一来源。
希伯伦指出,最重要的一点是关系,它反映了我们作为"社会动物"的本性。我们需要朋友和亲人的陪伴,以及强大社区的支持。第五个"需要技能的、有意义的活动"反映了我们作为"执行者"需要做的事情的本质。这篇文章直接关系到幸福的定义,"参与",也可以解释现代人与工作的关系。一份糟糕的工作对人有深远的影响,如果不给人一种心潮澎湃的体验,无疑会让人成为被动的工资奴隶。如果一个人只为钱而工作,他就很难快乐。在一份能带来情感满足感和不断心流澎湃的体验的工作中工作是摆脱工资奴役的正确途径。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获得快乐的体验并不是特别复杂,你只需要看看生活对照这个清单,就可以增加不足之处。
拥有幸福不仅仅是幸福
在希伯伦的著作中,幸福已经从一个抽象的、复杂的概念沦为一种心理状态,甚至上面描述的简化的"食谱表"也为那些建立幸福生活的人提供了一个快速的指导。但是,除了获得这种心理上积极的体验之外,生活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正如希伯伦所说:"美好的生活应该包括伟大的活动,专注于你实际做的事情,而不是你想要实现的目标。"
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如果一个人很痒,他可以沉迷于抓挠,一辈子都在挠痒痒,他的一生都不幸福。"在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机器被用来模拟人类的体验。然而,即使一辈子能有无尽的幸福感,这种虚假的人生经历,也并不令人羡慕。
因此,要实现更充实的生活,我们还需要关注更高层次的幸福,审视价值观背后的体验和活动。这种更高层次的幸福感,被研究人员称为"幸福感",为成功生活的公式增添了美德和自我实现。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美德学说来自亚里士多德,他在《妮可的伦理学》中列出了11种美德:勇气、克制、慷慨、富裕、氛围、耐心、诚实、机智、友好、羞耻、正义。遵循这些美德,才能过上茁壮成长的美好生活。这些优越的品质植根于人性的共性,是我们需要展示的典型人类优势。希伯伦补充说:"如果一个人的优越品质反映在他们在收集上限或出售来源不明的资产方面的专业知识中,情况并非如此。"
希伯伦还以儿童故事《公牛费迪南德》为例,解释"自我实现"的含义。公牛费迪南德不愿意做其他公牛做的事情,宁愿闻到花香,也不愿参加斗牛。别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可能对你的自我实现不利,就像重要的不是一般公牛的习惯,而是费迪南德的本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幸福感带来美好生活的标准并不难实现,关键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一个人可能并不总是获得情感上的愉悦,但在坚持这些美德并努力实现自己的品格的过程中,无疑会收获到非常积极的满足感。
丹尼尔·M·希伯伦(Daniel M.M. Hebron)以《幸福》开头:"今天许多国家的人们追求幸福的主要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是毁灭性的,而且往往适得其反。"相信读过这本小书的人,会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幸福在生活中的位置,也可以根据他提供的建议,创造自己目的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