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萬美元的"幸福指南"

百萬美元的"幸福指南"

王維

從醫療水準、物質标準、預期壽命等方面來看,目前是人類曆史上最理想、最适宜的時期。值此世界幸福日之際,聯合國釋出了由蓋洛普主持的《世界幸福報告》,芬蘭一路領先,阿富汗是全球150多個國家中的最後一個。高福利、高社會信任、個人收入、就業、家庭狀況和安全狀況,無疑是影響國民福祉的重要因素。但在蓋洛普的調查中也有日常經驗,其中包括巴拿馬和哥斯達黎加,這兩個國家比北歐國家差得多,但幸福感很高。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對比?什麼決定了幸福?

丹尼爾·M·希伯倫(Daniel M.M. Hebron)在三年内獲得了約3500萬元的研究經費,用于研究如何在當代世界中過上更幸福的生活。在此之前,他應牛津大學出版社的邀請,寫了一本名為《幸福》的短書,深入研究哲學、心理學和倫理學中的幸福研究,旨在為普通人提供幸福生活建設的指南。

幸福需要更清晰的新定義

你快樂嗎?曾有記者向路人随意抛出這個問題,來調查群眾的安危,除了收獲了許多可笑的答案,比如"我不姓傅,姓曾"。"大多數人用一個标準的答案來回答——'幸福'。這個答案讓節目順利進行,但它真的反映了被問到的人過着幸福的生活嗎?

在丹尼爾·根據M. Hebron的說法,這是"最無效的調查",其中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不知道幸福是什麼,或者隻是将"生活滿意度"等同于"幸福"。在解構了幸福的定義之後,希伯倫建議簡化日常抽象讨論,将幸福作為一種心理狀态,涵蓋了"情緒狀态理論","享樂主義理論"和"生活滿足理論"這三種基本理論。

在英語中,"幸福"和"幸福"這兩個詞被用來直覺地解釋"情緒狀态理論"——幸福就是要有好的情緒,當一個人充滿能量,沉浸在對事物的熱愛中,沒有焦慮,微笑往往敞開,這就是幸福的狀态。獲得這種情緒狀态還有三個基本名額,第一個是基本的安全感,而不是對世界保持警惕,用希伯倫的話說,這是"人與他自己的生活之間的和諧";

從情緒健康的角度來看,隻要不是焦慮和抑郁的狀态,就達到了幸福。而且,這種快樂并不等同于享樂主義理論中短暫的快樂體驗,而是一種恒定的狀态,一種"理想的存在方式"。生活滿意度是反映個人對生活狀态的主觀判斷,而幸福的标準有很大的偏差,很多人說他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但不一定是幸福的。

将快樂和主觀滿足與幸福區分開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幸福的構成,并找到更簡單的方法來實作它。

幸福所需的元素并不複雜

既然希伯倫讓我們知道幸福是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态,一種長期可持續的良好心理,那麼幸福從何而來?基因能決定感覺幸福的能力嗎?你擁有的錢越多,是否更容易感到高興?我們能決定自己的幸福嗎?

研究幸福的學者們做了各種各樣的研究和研究來回答這些問題。遺傳決定論一直被拒絕,幸福并不比身高或雙眼皮基因更具有遺傳性,人類具有驚人的适應和适應能力。希伯倫編制了一份幸福研究人員一緻的五個"幸福來源"的清單:安全感,對生活的态度,自主性,人際關系以及需要技能和意義的活動。此外,還有第六個項目,自然,盡管目前沒有強有力的研究證據支援這一來源。

希伯倫指出,最重要的一點是關系,它反映了我們作為"社會動物"的本性。我們需要朋友和親人的陪伴,以及強大社群的支援。第五個"需要技能的、有意義的活動"反映了我們作為"執行者"需要做的事情的本質。這篇文章直接關系到幸福的定義,"參與",也可以解釋現代人與工作的關系。一份糟糕的工作對人有深遠的影響,如果不給人一種心潮澎湃的體驗,無疑會讓人成為被動的工資奴隸。如果一個人隻為錢而工作,他就很難快樂。在一份能帶來情感滿足感和不斷心流澎湃的體驗的工作中工作是擺脫工資奴役的正确途徑。

從這個角度來看,要獲得快樂的體驗并不是特别複雜,你隻需要看看生活對照這個清單,就可以增加不足之處。

擁有幸福不僅僅是幸福

在希伯倫的著作中,幸福已經從一個抽象的、複雜的概念淪為一種心理狀态,甚至上面描述的簡化的"食譜表"也為那些建立幸福生活的人提供了一個快速的指導。但是,除了獲得這種心理上積極的體驗之外,生活中還有更重要的事情,正如希伯倫所說:"美好的生活應該包括偉大的活動,專注于你實際做的事情,而不是你想要實作的目标。"

蘇格拉底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如果一個人很癢,他可以沉迷于抓撓,一輩子都在撓癢癢,他的一生都不幸福。"在科幻電影《黑客帝國》中,機器被用來模拟人類的體驗。然而,即使一輩子能有無盡的幸福感,這種虛假的人生經曆,也并不令人羨慕。

是以,要實作更充實的生活,我們還需要關注更高層次的幸福,審視價值觀背後的體驗和活動。這種更高層次的幸福感,被研究人員稱為"幸福感",為成功生活的公式增添了美德和自我實作。最有影響力的西方美德學說來自亞裡士多德,他在《妮可的倫理學》中列出了11種美德:勇氣、克制、慷慨、富裕、氛圍、耐心、誠實、機智、友好、羞恥、正義。遵循這些美德,才能過上茁壯成長的美好生活。這些優越的品質植根于人性的共性,是我們需要展示的典型人類優勢。希伯倫補充說:"如果一個人的優越品質反映在他們在收集上限或出售來源不明的資産方面的專業知識中,情況并非如此。"

希伯倫還以兒童故事《公牛費迪南德》為例,解釋"自我實作"的含義。公牛費迪南德不願意做其他公牛做的事情,甯願聞到花香,也不願參加鬥牛。别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可能對你的自我實作不利,就像重要的不是一般公牛的習慣,而是費迪南德的本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幸福感帶來美好生活的标準并不難實作,關鍵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一個人可能并不總是獲得情感上的愉悅,但在堅持這些美德并努力實作自己的品格的過程中,無疑會收獲到非常積極的滿足感。

丹尼爾·M·希伯倫(Daniel M.M. Hebron)以《幸福》開頭:"今天許多國家的人們追求幸福的主要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是毀滅性的,而且往往适得其反。"相信讀過這本小書的人,會從一個新的角度看待幸福在生活中的位置,也可以根據他提供的建議,創造自己目的的幸福。

繼續閱讀